段延超
摘 要: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誕生不過短短的8年時間,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發展極為迅速,但是仍有諸多問題亟待完善。通過對我國新聞發言人實施現狀進行剖析,梳理出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存在的問題。如在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上的支撐;新聞發言人壟斷話語權,信息公開不完全;中央與地方及政府各部門信息流通不暢;發言人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培訓機制等。結合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發展現狀,對其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政府;新聞發言人
中圖分類號:D922.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224-02
從2003年的“非典”事件發生之后,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言人制度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無論國家機關、地方政府,還是人民大眾、媒體等,從此開始正視和關注新聞發言人制度。自2003年至今,我國的新聞發言人有了長足的進展。2011年的7·23動車追尾墜橋事故,使新聞發言人再一次成為輿論和社會的焦點,如何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提高政府新聞發言人專業素質,再次成為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內涵
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通過媒體和社會公眾,以發布、傳播與公共利益相關的政務信息和重要新聞來實現政府和社會的溝通。它是一種相對穩定和規范的公共信息傳播機制,已經成為現代政府對社會進行服務和管理的必要方式。關于“新聞發言人制度”,世界上沒有公認的定義。有學者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新聞發言人及其職責(職位)的經常化、固定化和關涉信息公開化制度的法律化。綜合中外學界所給定義,也有學者認為,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是由專門的官員或機構,代表各級黨組織、政府或重要部門、機構、團體,利用記者招待會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廳,以及接受記者采訪等發布形式,就某些特定的政府新聞信息通過媒體向社會公開發布,并就新聞記者提出的各類問題現場進行解答、解釋和說明。新聞發言人代表政府的利益,這些要素的固定化和制度化,就構成了新聞發言人制度。
借鑒國外對新聞發言人的研究,中國傳媒大學郎勁松教授認為:所謂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指由授權的指定代言人,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事件或時局問題,代表政府、部門或個人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政府、本部門的觀點立場,并回答提問的一種新聞發布機制。而云南大學新聞系郭建斌教授認為:所謂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指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比較小的部門為兼職)新聞發布人員。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舉行新聞發布會或約見記者,發布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其內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項、重要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海內外關注的問題、重大突發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務、政府決策等所有與公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針對這些內容提供的一種接受公眾和媒體公開咨詢、質詢和問責的制度安排。
二、政府新聞發言人現狀
1.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2年3月26日,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在外交部主樓門廳外發表了三句話的簡短聲明,就蘇聯勃列日涅夫的講話進行了回應。雖然受邀參加發布會的中外記者有七八十人,而且現場沒有接受提問,但是為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機。1983年3月1日,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上任成為外交部第一位新聞發言人。1983年4月23日,中國記協向中外記者介紹國務院各個部委和人民團體的新聞發言人,正式宣布我國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
2.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發展
2005年,絕大多數部委、絕大多數省級政府都建立了省級發言人的制度。國務院近70個部門,包括部委、直屬的國家局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共有80多位新聞發言人。全國31個省區市中,除了山西、江西、陜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個省區還沒有正式建立新聞發布和發言人制度以外,27個省區市已建立此項制度。2006年全國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都建立了新聞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共設立52位新聞發言人。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新聞發言人名單及新聞發布工作機構電話不斷公布并更新;各省(區、市)新聞發言人名單及新聞發布工作機構電話首次公布。從2007年1月份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勞動保障部、建設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氣象局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9個國務院的部門推出由新聞發言人定時定點發布新聞的制度,有的可能是一個月一次,有的是一個季度一次。
三、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存在的問題
1.新聞發言人素質欠缺
現階段,國家各部委、省市自治區等大多數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出臺了相應的信息發布制度。但是絕大多數政府新聞發言人一般由部門內人士擔任,而且往往是本部門中上層領導干部。這樣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新聞媒體出于其職業特性,在新聞發布會上不可避免會提出一些比較尖銳的問題。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是很難做出準確而又得體的應答的,會導致其在涉及到敏感問題時采取消極回避態度,而不是積極應對。在處理與媒體的關系上,政府依然處于明顯的信息強勢地位,而媒體只能被動地接受。這從某種程度上是對公眾利益的損害。
2.權限監督問責機制缺位
隨著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及逐步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定位和活動邊界沒有統一而明確地界定,而對新聞發言人的監督和約束機制更是缺乏。由于多數新聞發言人由部門領導兼任,他們除了新聞發言人之外,還要承擔其他政務活動,而新聞發言工作僅僅是其多項工作之一,這勢必導致其在新聞發布時采取報喜不報憂、可說可不說的不說、可多說的少說、揀自己喜歡的說,或者不負責任地說的做法。這些雖然只是個別的,不是普遍現象,但卻沒有相應的制度監督和約束機制。官員問責制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制度缺陷,但問責制對新聞發言人的具體適用至今無例可循。
3.法律法不健全
一是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的關于新聞發言人的相關法律法規。關于新聞發言人的相關法律法規要包括對于對新聞發言人權利和義務的界定,對新聞發言人“過失”和“無為”的程度界定,如何保障新聞發言人的權利,如何履行新聞發言人的義務,這些我們目前沒有詳細的內容文本。
二是關于信息公開法和保密法的界定,相對于國外“信息公開是規則,而保密是例外”的情況,我國現行信息方面的法律規定不對稱,對于信息公開的法律條文太過籠統,而保密法的內容又過于繁冗,導致政府可說的能說的內容很少。而且沒有明確什么可說什么不可說,導致很多政府人員形成了不說不錯,說了就可能錯的思想,使得很多必須公開的內容也變成了保密的內容。這違法了我們的知情權,也對新聞發言人制度極度不利。
四、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對策建議
1.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培訓機制
一是突破“官本位”的選拔模式。首先,應明確規定新聞發言人的職權范圍。其次,應該選拔一批優秀的媒體從業者進入政府機關工作,作為新聞發言人的后備力量來培養。最后,在現有的宣傳部門的基礎上還應當設立負責新聞發布的職能部門。
二是培養專業化人才。 一是要有正確的立場、豐富的知識。新聞發言人發布的信息必須定位準確。尤其針對突發事件進行準確的定位,新聞發言人就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豐富的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快速靈敏地面對媒體和公眾。二是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新聞發言人在某種意義上,不是一個自然人,而是一個制度人。突發時間發生時,新聞發言人小組必須是由和該事件相關的部門單位的新聞發言人組成,每個相關部門都要根據當前事態回答記者的問題,這就要求新聞發言人之間要有很好的團隊精神,才能及時準確地發布突發事件的信息。
2.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監督機制
引入問責機制,根據權責一致的原則,權力與責任共存,擁有什么樣的權力,就承擔相應的責任。政府內部或者是社會公眾等對政府信息發布進行監督,對于出現的問題,通過有效的方式進行問責,給予相應的處罰。對于新聞發言人的“有過”和“無為”進行問責。同時,還要引入監督保障機制,在法律上對媒體和公眾對新聞發言人的監督進行有效保障,要有明確的法律條款保障公民的監督權。當然,無論是問責機制還是監督保障機制,都必須是在信息公開法和保密法的基礎上,公民監督的是政府的惡性過錯和無為,而不是對政府工作的惡意搗亂和毀壞。
3.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
一是制定符合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專門條例,明確細化新聞發言人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新聞發布的內容和新聞發言人的職責。對新聞發言人的“有過”和“無為”需有詳細的法律條文規定。對其過錯程度制定相應的制度。明確保障新聞發言人的權利和保障新聞發言人利益。
二是要制定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法。綜觀我國有關新聞信息公開的法律,其中沒有保障新聞自由的條款,也沒有相關法律規定政府應該在何種情況下公開重大突發事件。通過完善相關條例,明確新聞發言人什么可以說,可以說到什么程度。還要完善相關的保密法,根據我國的國情細化保密法相關法則,科學地界定國家秘密的范圍,合理地規范“定密”的內容,精心地設計解密的程序,合理調整其公開程度。
參考文獻:
[1]汪興明,李希光.政府發言人巧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陳力丹.健全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監察和限權機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9).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