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我們肩負著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任,我們一定要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耕耘,開拓創新,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呂余生
編者按:《學術論壇》雜志是廣西創刊較早的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之一。創刊三十多年來,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理論探索,鼓勵學術爭鳴,圍繞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這一學術主題,發表了不少有真知灼見和很高學術造詣的文章,培養了一大批社科理論人才。見證了中國和廣西改革開放的歷程,成為展現廣西改革發展成就的窗口,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學術論壇》已被列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并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廣西優秀期刊一等獎”、“廣西十佳社科期刊”等殊榮。《學術論壇》堅持“思想性、理論性、學術性及應用性的辦刊宗旨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它是學術諸多方面頗有建樹的學術交流和體現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平臺。那么,一份成功、權威的學術期刊是如何創辦的呢?本文就為廣大讀者介紹一下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學術論壇》編委主任呂余生,并請他談談如何給學術期刊定位以及管理地方期刊的經驗。
呂余生,男,漢族,1955年11月出生,廣西全州人,198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9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班經濟學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法學學士,研究員。 現任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廣西北部灣發展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理論宣傳工作,曾擔任廣西區黨委宣傳部調研室主任、理論處處長、廣西社科聯副主席、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主持過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課題;主編出版了多部論著和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多次獲得 廣西“五個一”工程獎和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學術論壇》作為廣西最權威的品牌期刊,其地位和社會影響有哪些?
呂余生:廣西社會科學院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的正廳級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以服務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為宗旨。它是生產和傳播知識產品的公益性單位,而產品的主要形式是研究成果。作為一個生產和推介知識產品的公益性研究機構,它需要與全國范圍內社會各界進行溝通與交流,才能使自身獲得長足的發展。《學術論壇》作為國內知名的品牌期刊和高品位的學術交流平臺,自然起到了這種溝通和交流的作用。這種作用很明顯地提高了廣西社會科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地位。作為全國高品位的學術交流平臺,《學術論壇》是廣西社會科學院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廣西的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全國的讀者和作者及研究人員可以了解廣西社會科學院的研究水平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廣西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也可以通過這個窗口了解全國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學術論壇》的作者遍及全國幾百所知名大學;《學術論壇》的讀者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大專院校(全國所有大學的圖書館都全年訂購《學術論壇》1~12期)。《學術論壇》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吉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名牌大學和一些權威研究機構,且這些大學的教授、博導、博士研究生都是高層次的學者,有很高的學術影響力。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對提升《學術論壇》的影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對提升廣西社會科學院的社會影響力起了積極作用。
記者:您作為廣西社會科學院的院長兼《學術論壇》編委會的主任,在管理好社科院工作的同時,是如何抓好期刊的理論導向和政治導向工作的?
呂余生:學術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是一種很有效的傳播載體。這一特點自然起到了導向作用(其中包括理論導向和政治導向)。作為學術期刊,它可以通過選稿手段,將作者和讀者引導到學術爭論的焦點和熱點上來。這些學術上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往往又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分不開。因此,學術期刊這種理論導向功能往往又是具有政治導向性。作為廣西社會科學院的院長和《學術論壇》的編委主任,我對本院期刊的管理當然不是面面俱到、大事小事全部包攬,而是抓根本、管大事。什么是根本?就是稿件的學術品位及質量。不抓這個,期刊的品牌地位就保不住。什么是大事?理論政治導向就是大事。這是涉及到期刊生命的大事。不論是品牌期刊還是非品牌期刊,政治導向都不能出問題。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這個原則問題上始終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否則對全社會都會形成誤導。在這點上出問題,不僅期刊的品牌地位保不住,還會斷送了期刊的生命。期刊的品牌地位當然要緊,但保期刊的生命更要緊。期刊出了政治問題,被停刊了,期刊都辦不下去了,還能談得上保品牌嗎?因此,抓期刊的政治導向不能掉以輕心,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警覺。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品牌是根本;政治是生命。一個根本、一個生命,合起來就是期刊管理的最核心內容。我作為廣西社會科學院的院長兼《學術論壇》編委主任,重點是抓好期刊管理的核心內容,即根本和大事。在選稿質量和政治問題上嚴格把關。抓住了這個核心,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記者:地方社科院期刊管理的整體目標是什么?不同期刊的具體管理目標如何定位?
呂余生:我認為,作為省級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其所辦的學術期刊,都應成為核心期刊,這就是整體目標。
但不同的期刊,具體要求和目標定位也不盡相同。作為院直接管理的兩個刊物(《學術論壇》和《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更高一些。《學術論壇》一定要保持目前三核心的品牌地位。我前面說過:《學術論壇》作為高層次、高品位的學術交流平臺,對提高廣西社會科學院的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學術論壇》目前三核心的品牌地位,不僅是作為主辦單位廣西社會科學院的硬性要求,也是廣西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對我們的要求和期望。嚴格地說,也是黨委政府對我們的要求。《經濟與社會發展》作為院刊之一,也要努力培育和提升其地位,爭取在近年將其培育成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其他刊物,如《東南亞縱橫》前些年也曾進入北圖評價系統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圖評價系統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簡稱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但其穩性不佳,時進時出,長期以來都只穩定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評價系統的核心區內;今后要爭取二核心的期刊品牌地位,即長期穩定在北圖評價系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評價系統的核心區內,長期成為這兩個評價系統的核心期刊。至于文史所辦的《沿海企業與科技》必須在近年內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評價系統的核心區,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或進入北圖評價系統的核心區內,成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這兩個評價系統,至少進入一個,才能有所提高。由于院內各期刊起步不同,辦刊時間長短也不一樣,水平參差不齊,不能都按《學術論壇》的標準來定位其管理目標,必須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來定位其管理目標,才能使其進入漸進式的發展軌道,急于求成不一定能獲得好的效果。
記者:2005年至今,《學術論壇》一直保持其三核心的品牌地位是很不容易的。請問您在管理方面有什么經驗?
呂余生:經驗主要有三條:一是嚴把政治導向和學術質量關,制定科學嚴格的組稿制度;二是重視人才的培訓與培養;三是獎懲制度的設計要與各種評價系統的指標對接。
首先,在組稿制度方面,我們制訂了責編選、專家審、總編再審、審讀員細核、編委會主任經審的五關制。每期組稿,責任編輯按用稿量(28個版面)兩倍選稿,然后送給專家審;專家按不合格、合格、良好、優秀四個檔次進行評級。專家審回來后,責任編輯選良好以上的寫發稿簽,送給總編再審,總編批準下來后,送給打字員排版。然后,責任編輯按“三校一通讀”的規定編稿和校對。三校完后再送給打字員出清樣。清樣出來后再送給審讀員細閱。審讀員的主要任務是看清樣是否還有錯白(別)字、標點符號有沒有用錯、編輯規范是否符合規定,審讀員審后再送回責任編輯。責任編輯按照審讀員指出的問題進行推敲、校對,然后又回到打字員處,在電腦里對清樣進行再修改。最后將封面、目錄和清樣送到編委會主任進行終審,終審后,才能進入印刷廠印刷。終審這一關既是質量最后防線,也是政治的最后防線,我作為這一關的把關者,責任重大。
因此,我看得很仔細,很認真。凡是政治上有絲毫的疑點,都要送回責任編輯,要求其認真推敲,直到能找出充足的材料證明文章沒有政治問題,我才能簽下自己的名字。嚴把關不僅是期刊質量的保證,也是期刊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其次,人才的訓練與培養也很重要。責任編輯是辦好期刊的主干力量;責任編輯的綜合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期刊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我們既要求責任編輯熟識編輯規范和和熟練掌握編輯技能,又要求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全面的知識結構。我們院刊編輯部六個責任編輯中五人具有新聞出版專業的正高職稱,一人具有新聞出版專業的副高職稱,三位具有研究員職稱。這支隊伍的專業水平是很高的,這是辦好期刊的人才保證。辦什么事情都得依靠人才,必須注重人才的訓練與培養。我強調,在區內外舉辦的編輯技能培訓班、編輯規范培訓班以及有關期刊方面的研討會、報告會、論壇等,都要求責任編輯盡可能參加。目前,我們的責任編輯每人都擁有兩種以上期刊培訓合格證。全部都成為通過國家出版總署注冊的責任編輯。所以,院刊編輯部這支隊伍的綜合素質是比較高的,這是辦好兩個刊物的重要條件。再次是,獎懲制度的設計要與各種期刊評價系統的指標接軌。目前,北圖的期刊評價系統、南圖的評價系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期刊評價系統的指標各不相同。北圖的評價指標主要有被引量、被引率、被轉載量、被轉載率、發行量、借閱量等。在這些指標中,除了被引量、被引率比較客觀外,其余的指標,如被轉載量、被轉載率、發行量、借閱量等,主觀人為因素比較大,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的期刊評價系統的指標與北圖評價系統的指標差不多。不同的是,各種指標在定量評價中的權重配置不同,分析參數也不一樣。我們目前的獎懲制度中,主要是與轉載量、轉載率接軌。某一篇論文能否被轉載,其中的主觀人為因素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從統計方便的角度考慮,我們還是按轉載量獎勵責任編輯,而且獎勵力度逐年加大。這種獎勵制度起到了鼓勵責任編輯精心選稿的作用,也對打造期刊品牌起了積極的作用。
記者:目前期刊品牌地位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期刊管理制度的創新上,您有什么設想?
呂余生:目前,期刊品牌地位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個問題上,不進則退,不立則倒,保品牌的任務特別艱巨,因此期刊管理制度創新勢在必行。制度創新不能是點滴改良,而是全面創新。按照目前制度管理期刊,實踐證明是有效的,但形勢變化得太快,點滴改革不能適應形式的變化,只有全面創新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在激勵制度方面,過去只是對責任編輯發的論文被轉載的按每篇而不是按他引量和他引率獎勵。這種獎勵對進入或保持北圖評價系統的核心期刊是有作用的,但對進入或保持南圖評價系統的核心期刊卻不產生作用。當前,由于南圖評價系統的使用指標(他引量和他引率)比較客觀,權威性比較大,加上是與教育部合作搞的評價系統,因此,在高校或研究機構評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都要求要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簡稱CSSCI來源期刊)發表若干篇論文作為硬性條件,所以全國高等院校都普遍認可南圖評價系統的核心期刊。如果南圖評價系統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這一牌子保不住,高校稿源就會大量流失。我們的制度創新必須認真考慮這一點。因此,要有與南圖評價系統的指標(即他引量、他引率)相對接的獎勵制度。比如,在責任編輯的作者群中,其他引排名在本學科內排第一的給責任編輯獎勵多少,對作者本人如何獎勵,都要認真考慮;他引量在全國排名中第一的,給責任編輯獎勵多少,作者如何獎勵;排名第二的給責任編輯獎勵多少,作者本人怎么獎勵,我們都要認真思考。待拿出一個成熟的方案后,我們就將其制度化。其次,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要創新。院刊兩個刊物現在只有6個人,責任編輯太少,工作量太大,任務太重,每人每月要組稿,校對60個版面的稿件,而一般刊物在正常情況下每人每月最多只組稿編輯校對20個版面的文稿。可以看出,院刊編輯部的責任編輯長期以來都是超工作量的,等于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工作量太大,就會影響編稿和選稿質量。所以,選人用人制度這一方面的創新,也是要認真考慮的。我想,選責任編輯不能完全與選其他人才的制度相同。責任編輯的綜合素質一定要高,不能單看其專業水平,要看綜合素質。所謂綜合素質,包括幾個要素:品德、學術水平、編輯技能三個方面的素質相結合起來,才是綜合素質;概括起來就是德高、學深、技熟。所以,選人制度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再次,選稿審稿制度也要進行創新。選稿制度的創新要與激勵制度相配套,兩者不能相脫節,更不能相矛盾。在創新激勵制度的前提下,選稿制度創新要考慮責任編輯權、責、利的統一。
目前,選稿制度是程式化的五關制:第一關責任編輯,責任編輯在作者的投稿中選出十幾篇送給專家審;專家評良好以上的,責任編輯就寫發稿簽,再送總編審;總編批下來后,送給打字員排版,然后責任編輯就進入“三校一通讀”的編稿過程;最后送到編委會主任進行終審。這一選稿審稿的程序很復雜,既有科學的地方,也有不夠科學的地方。其科學性主要表現在:稿件經過幾關的過濾,理論問題、邏輯問題、政治問題、文字語句問題、標點符號問題等都逐漸減少至零,比較保險;經過這幾個環節的把關和這幾道防線的過濾,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出明顯的質量問題和政治問題。但這種制度也有其不夠科學的一面。由于不同的人理論傾向不一樣,學術觀點不一致,有時責任編輯看好的論文,專家或總編不一定看好。要解決這一難點,就必須創新選稿、審稿制度,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們將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出臺一個新的制度。
最后,領導制度也要創新。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院刊編輯部只有一個正職領導,沒有副職。兩個刊物,只有一個編輯主任兼總編,領導班子明顯不完備,領導力量偏弱。因此,領導制度的創新必須在完善領導力量、完善領導班子的前提下進行。我們要結合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逐步配齊、配強編輯部的領導,形成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和諧團結、領導有力的領導班子,為爭品牌、保品牌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