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功
課程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它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們來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改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其成敗關鍵在于教師。若要使素質教育得以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取得圓滿成功,教師必須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一、思想認識上的轉變
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場廣泛深入的教育創新,旨在解決現行課程體系存在的知識技能取向的課程目標,繁、難、偏、舊且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課程內容,具有嚴重“分科主義”傾向的課程結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程實施及選拔取向的課程評價,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等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相悖的種種弊端,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體系。
課改是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的。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既要認真學習、深入鉆研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又要有一定的超越性,更廣泛地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并在其指導下,從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因此,全體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要把課改當做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盡快確立起與課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二、課堂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意味著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互動”的參與者。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營造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各種思辨的自由。教師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因此,教師角色的轉變應做到幾點: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要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三、工作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可以說,新課程增強了教師之間的互動,將引發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
此次課程改革,在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以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由于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為此,教師們要朝著“專”和“通”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合作,特別是要建立定期教情分析活動制度,進一步加強集體備課,強調教師的合作化學習。
四、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依據新的課程觀念,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所以,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
新課程還強調體驗式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去親自經歷,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基于此,課程標準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新課程中的許多內容本身就是由問題引出的,要讓學生邊學習邊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引導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現代教師只有做到上述四個方面,才算是深刻領會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宗旨,才能適應課改的需要,讓自己在課改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課改的成功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