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惠芳
摘要:本文以“史”入手,從大的社會歷史時期著眼,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通過全面梳理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歷程,提出了廣播媒體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興衰”緣由,以及當下“微時代”,廣播突圍的基本思路,對當下廣播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廣播歷史;微博時代;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7-0048-02
一、挑 戰
自覺或不自覺,我們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微博時代。應該說,2010年微博一誕生,便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蝴蝶效應”,撥動了億萬人的心弦。也就兩年時間,國內微博的個人用戶超過了3億,政務超過了5億[1]。毋庸諱言,這種新的信息傳播平臺,正在改變官方和公眾話語權的整體格局。而一直以來,作為影響社會大眾情緒的傳統媒體,如何應對信息時代“微革命”的到來,尤其是廣播媒體,如何走出經濟效益和信息傳播的雙重困境,實現有效突圍,確保主流媒體地位,的確是我們當下應該思考和關注的一個“生死攸關”的命題。
二、歷 史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新中國以來,廣播所遭遇的榮耀和尷尬。我們不妨參考當代文學發展史的階段劃分,把中國廣播的發展,劃分為鼎盛期(誕生到1978年)、衰落期(1978年至2000年)、復興期(2000年至2008年)、低迷期(2008年至2012年)四個發展階段。四個階段的形成,主要原因應該是由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形態的變革和更迭造成的。
(一)鼎盛期
從新中國廣播誕生的1943年,到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新時期開始,可以說,在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雖說經歷了硝煙彌漫的解放戰爭、全民參與的“大躍進”,以及是非顛倒的“文革”等重大歷史、政治事件,但廣播像充滿生命活力的新中國一樣,是剛剛當家作主的中國人參與政治,介入社會,表情達意最便捷、最普遍、最有效的大眾主流傳播媒體——在傳統的農業文明時期,廣播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從世界廣播發展史看,廣播應該同時也是高度工業文明社會的寵兒。
這一點,不論是從國內,還是發達國家的廣播業看,都可以得到佐證。
(二)衰落期
時間劃分上看,主要是新時期到新世紀以來的二十年間。經濟的復蘇,工業文明的興盛,以及農業文明的普遍衰落,可以說給傳統的廣播業以致命的打擊。尤其是伴隨著我國社會形態和農村變革,以及電視、報紙等傳媒業的發展,廣播一夜間,成了中國大多數人的一個“陌生的朋友”。這一時期的廣播,雖然極力拼搏,但依然回天無力,事倍功半。問題不在廣播本身,而是社會大環境使然;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
(三)復興期
新世紀伊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的復蘇,廣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雖然它的受眾群也僅局限在高校、有車一族(出租車)、以及部分農村,但是,傳統的廣播,卻以其快捷、方便的優勢,給無暇靜心讀書看報者,提供了一種相對豐富的社會信息。由此,也給廣播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和經營收入。這一時期的廣播,如果說與傳統廣播有所區別的話,那就是新一代廣播人,已不再單純依賴“政府供養”,而是以前所未有的膽識,大膽改革用人體制和分配制度,最大限度的盤活了廣播所擁有的社會、行政資源。應該說,廣播人以“事半功倍”付出,在媒體競爭激烈的新世紀贏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國內部分省市的廣播年經營收入,一度超過了同一地區的報紙和電視。廣播業的迅猛發展,給電視和報紙,無形中制造了一種緊迫和壓力。紛紛效仿廣播,走上了自我改革之路。
(四)低迷期
大約自2008年國內接連遭遇重大自然災害以后,各媒體都使出了渾身解數,都不同程度的對以往的報道進行了改革和突破。尤其是從“汶川大地震”中央電臺率先打破常規,實行長時間的現場直播,從而,引發了國內各大媒體全方位的改革。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網絡的人脈,已經有了“覆蓋”傳統媒體的勢頭。再加上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大尺度”改革,一時間,使剛剛有點“底氣”的廣播業,又一次陷入了一個無所適從的“茫然”之中。這主要是就媒體的“主業”而言。毋庸諱言,廣播業的發展,遇到了“致命”的“瓶頸”。期間,曾經被不少人“不屑一顧”的網絡,已經晉身為一大新興媒體。“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發展迅速,已經成為覆蓋廣泛,影響巨大的大眾傳媒”[2]。從2010年以來,媒體新貴——網絡,已經成為廣播業發展的強勁對手。如果說,過去廣播與電視和報紙的“比拼”,僅僅局限在形式和方法上,那么,當下與網絡的競爭,卻是全方位的“賽跑”。過去,廣播業之于電視和報紙的優勢,現在卻完全被網絡代替。而且,網絡,幾乎對傳統的媒體是“通吃”。她不僅有廣播的快捷,而且有電視和報紙的生動和形象。更可怕的是網絡,還具有所有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一個特性——互動。與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不同,微博點對點的網狀傳播方式使各類信息的聚集性越來越強。“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3]”假如一個人擁有1萬粉絲,每個粉絲再有100個關注者,僅兩次傳播,影響就能達到百萬量級。微博影響力如此之大,無論好的效應還是壞的效應,都會呈幾何級數放大,瞬間聚集起巨大的言論能量[1]。“微博的出現帶來了公共權力的分化,極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見表達的均衡與多元,從這個意義上說,微博是促進社會民主開放和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也促進了微力量階層的崛起” [1]。
三、突 圍
(一)廣播的社會職能,被“微博”部分瓜分
尤其是進入“微時代”以后,廣播的發展,甚至生存,都遇到了很多的壓力——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應該引起每個廣播人的重視和思考。何去何從,竊以為,廣播當下要有所作為,完成突圍,只有在“主業”上下功夫。換句話說,就是要立足廣播,厘清思路,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新聞做“飽滿”,把節目做“靈活”,把廣告做“親切”一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緩解和扭轉當下的發展困境。
(二)新聞立臺,已風光不再
廣播要發展,又離不開“新聞”的引領。不然的話,廣播電臺就真變成了“校園廣播站”。因此,廣播新聞,要獨領風騷,就得在“飽滿”上費心思——集天下趣聞,攬四海信息。因為聽眾已不再滿足傳統的“新聞”,他們想知道的是更多的各類社會信息,力爭使自己“活得明白”。節目,是廣播興臺的根本。但靠傳統的“做法”,肯定會“劍走偏鋒”,與聽眾“失之交臂”。怎么辦?必須放下架子,一切以聽眾為“本”,杜絕自娛自樂型的“熱鬧”。想聽眾之所想,辦聽眾愛聽、喜歡聽的節目。廣告,是強臺之路。但“王婆賣瓜”式的“吆喝”,早已被理性的聽眾所“厭惡”。親切一點,人性一點,輕松一點,誠實一點,也許就是“這一點”,會讓我們的廣播廣告,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這還不夠,研究市場,發揮優勢,樹立廣播廣告品牌才是最重要的。各地有各地的特點,不可一而概之。突出地域特點,辦出特色廣播,任重道遠,我們須有長期的,耐心的,韌性的戰斗精神和思想準備。
參考文獻:
[1] 微時代,政府咋應對[OL].人民網,2012-03-07.
[2] 蔡赴朝.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N].人民日報,2011-11-07.
[3] 2008年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社時講話[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08-06/26/content_8442547.htm,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