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公示語作為提供指示、告示、提示功能或者警示大眾行為舉止的一種特殊文體,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教育等各領域。公示語為公眾、旅游者、海外賓客、駐華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經商的中國公民提供涉及食、宿、行、游、娛、購等行為與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
公示語是國際化都市、國際旅游目的地語言環境、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以西安市發展為例,在推動實現“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總體發展目標中,西安與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和頻繁。體現高度“國際化”的超大型活動強力推動了地區人文環境、語言環境率先實現“國際化”的速率。自1991年以來正式建成對外開放的全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陜西歷史博物館展示了西安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西安與國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因此,陜西歷史博物館公示語翻譯和公共標識的使用問題受到高度關注。旅游景點公示語翻譯和公共標識使用直接作用于地區文化經濟效益和西安借人文發展契機融入國際化的進程。本文以實地拍攝的圖片信息為佐證,分析陜西歷史博物館漢英公示語翻譯的使用現狀,并借助功能翻譯理論對譯文的指導作用進行修正,使其發揮準確的信息服務功能。
二、功能翻譯理論對公示語翻譯的指導意義
二十世紀70年代,漢斯 費米爾創立的目的論(Skopos theories)在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中舉足輕重。目的論的核心概念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在費米爾的目的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受眾,即譯文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有不同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境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產生的語篇” 。 翻譯是一種人類行為,功能派翻譯理論遵循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性法則(fidelity rule)。目的法則強調結果決定方法。連貫性法則要求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必須能讓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忠實性法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即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程度決定。目的法則是普遍適用的法則,而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是從屬于目的法則的特殊法則。
公示語翻譯體現了翻譯活動極為突出的實踐性特點。公示語翻譯應該做到確切到位,實現目的論的應用,為到中國的外國朋友提供方便。
三、博物館公示語翻譯例析
旅游景點的公示語翻譯具有傳遞信息功能、教育功能、服務功能和使用功能的特點。準確到位的公示語翻譯為滿足國際旅游者對不同民族文化深入體驗、學習、接納、融合的目的提供便利。筆者對西安市陜西歷史博物館公示語翻譯與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搜集整理了該旅游景點的公示語信息,試以功能翻譯理論為依據剖析公示語翻譯中現存的一些問題。
1.譯名拼寫、數字錯誤
旅游景點內的牌示解說首先要確保傳遞信息的載體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其次才能實現服務功能。毫無例外,在這次實例采集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錯誤傳遞信息的英文拼寫、數字誤譯錯譯現象。
例1:景區外散客售票窗口上方“憑個人有效證件領票,一人一票”譯文是“Tickets Arei Distributed to Ones Own Valid ID, One Ticket Per Person”,“Are”錯寫成“Arei”。
例2:館外公共提示標識牌“陜西歷史博物館服務質量投訴受理電話”譯文“Shaanxi History Museum Telephone Accepeance of Service Quality Complaint”中“Acceptance”誤拼成“Accepeance”。
例3:在大廳館外佇立的全館概貌的牌示解說中,原文“……其中18件(組)國寶,1709件(組)一級文物最受觀眾青睞。”的對應譯文是“The 18 pieces (sets)of the national treatures and the 1907 pieces (sets)of the first-glade relics are in visitors good graces”。且不說,國寶 (national treasure) 的錯誤英文拼寫,承載博物館歷史作用的數字統計信息的錯譯使得公示語的信息服務功能蕩然無存。外國游客得不到正確、有效的信息指示,譯文的預期目的也必然喪失。
2.宜簡而繁的冗余翻譯
目的論的忠實法則并不要求原文和譯文在內容上的一字不差,而僅僅要求原文和譯文應該考慮某種“轉換對應”,并避免肆意篡改譯文。特別是公共提示型公示語應當具備引人注意、言簡意賅、信息明確的特點。
例1:博物館內提供了餐飲去處的指示牌,第一行標明“MUSEUM CAFSHOP”的字樣。因為游客已經身處館內,“MUSEUM”的翻譯是多余的,是沒有目的的,所以也沒有必要為這樣的公示語配上英譯,應該刪去。即使這么更改,譯文還存在歧義和誤解,建議譯文“CAFAND SHOP”。
例2:在上文提到的“譯名拼寫、數字錯誤”的例1中,為了提高服務效率,便于游客快速獲取參觀許可的基本要求,這里的譯文要符合譯入語國家的表達習慣,盡量選擇英語國家對等公示語進行置換,達到滿足連貫法則的要求。試譯為“Ticket for Free Admission With A Valid ID”。翻譯絕不是把漢字逐字翻譯出來即可的事情。原文里的“一人一票”,對應譯文“One Ticket Per Person”,讀來有疊床架屋的感覺,實屬多余的繁瑣翻譯,完全不必譯出。
例3:在上文提到的“譯名拼寫、數字錯誤”的例2中,即遵照去繁從簡原則考慮刪去“Shaanxi History Museum”的字樣,又顧及約定俗成表述方式的轉換對應,譯文改為“Phone Complains”較為妥當。
例4:原文(譯文):陜西是一支歌。她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原的坦蕩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遠久的旋律之中。Shaanxi is a song. It amalgamates the boldness of the Yellow Plateau, the largeness of Guanzhong Plain and the gracefulness of Qin Ba Mountains into its mellifluous and long melody.
這是陜西歷史博物館提供的有關陜西整體形象的牌示解說的一部分。原文全篇用詞極富民族特色的設比用喻,講究獨特的行文結構和描寫手法。此處譯文采用直譯法,卻未能激起外國游客的同感。譯文存在冗余之嫌。過多的辭藻堆砌并不能給讀者感性認識。在實際翻譯中,譯者會考慮到外國游客對哪些信息更感興趣或哪些信息對游客更具有實際價值,可以有意識地將原信息簡化,限于篇幅等原因,很有可能改譯或刪減這類信息,使有用信息凸現。試譯原文為“The land of Shaanxi is one of great geographical diversity. The northern part of Shaanxi is loess plateau; the middle, the Guanzhong plain; and the southern, the Qin-Ba mountainous area.”
3.譯文的語用語言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是語言障礙所導致。表現在誤用不準確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不懂英語正確表達而套用母語語言習慣的表達方式兩個方面。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豐富,商周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金銀器珍貴稀有,吸引著眾多中外游客紛至沓來。館內陳列品的牌示解說的規范尤其顯得至關重要。在筆者搜集整理的博物館展品牌示解說中也不乏語用語言失誤產生的譯文。
例1:在第一展廳陳列的商代晚期出土文物“鳳柱斝(jiǎ)”的英文牌示解說是“Jia with Phoenix Pillar”。“斝”是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和禮器。它的體征明確:三足,似鼎,一蜇(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這款展品的兩柱有鳥形的基本樣式。顯然,公示譯文并沒有把文化內涵解讀,不能明示游客它在歷史中的用途。可改譯為“Wine/Sacrificial Vessel (Jia)with Phoenix Pillar”。
例2:商代青銅器“羊首勺”對應譯文“Spoon with Sheep Head”中“spoon”一詞的描述與實際展品不符。展品“羊首勺”是長柄勺,英語國家的用語習慣是使用“ladle”一詞。借鑒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編號為1994.605.90的同類展品(Ladle with Handle in the Shape of a Dragons Head)譯名,這里可以改譯為:“Ladle with Handle in the shape of a Sheep。”
例3:原文(譯文):唐三彩馬 (Tri-colored Horses)。
唐三彩因其彩陶釉色的獨特制作工藝而成為唐代的藝術精華。唐代彩陶的釉色很多,但主要以綠、赭、藍三色為主,所以稱為“三彩”。針對漢語中具有中國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詞匯,一味的采用直譯的縮略形式,在跨文化交際時,信息傳遞產生障礙,違背了目的論法則。對于寓函中西方文化的詞語,翻譯時采用必要的加注或闡釋的補償方法,可以達到詞義文化內涵的等值傳遞。原文譯文可以譯為“Figure of a Horse, earthenware with Three-color(San Cai)Glaze and Pigments”。
四、結語
公示語的應用是全球的。規范博物館旅游景點公示語翻譯,有利于準確發揮公示語信息的服務作用,為城市樹立國際化形象產生積極影響。結合以上實證研究,筆者認為公示語的漢英翻譯要注重英語公示語在英語國家的實地應用,即在翻譯的時候盡量在英語中尋找在相同場合使用、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英文公示語進行置換,最終以標準的語言風格、文化特點和表述技巧實現博物館英文公示語的教育和服務功能。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0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項目“西安市著名旅游景點資料翻譯現狀的調查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0JK183)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語錯譯解析與規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王穎,呂和發.公示語漢英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楊紅英.旅游景點翻譯的規范化研究——陜西省地方標準《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旅游》的編寫啟示[J].中國翻譯,2011(4).
[4]一熙.交際翻譯理論指導下的博物館公示語翻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漢英公示語實例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6).
[5]張沉香.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芳(1978-),河南輝縣人,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與語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