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宗寬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在農業科技,讓我們看到了農業科技春天的到來。因為,以中央一號文件形式統一全黨的意志,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改革發展,在我國的農業發展歷程中還是首次。堅持農科教一體化戰略,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彰顯出中央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
一、發展新農業,將綠色革命進行到底
農業生產保今天,要創建實業舞臺。顛覆舊農業,舊貌換新顏。今天的農業生存靠生產,沒有生產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上一個項目,帶一片產業,興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因此,新農業必須要用心、用理、用力去建設。要突出一個新字,新農村、新農民、新農業。建設新農業,彰顯大責任。農業要實現產業化、現代化,做到有產有業。化是從里到外、潛移默化、徹頭徹尾。
現代農業發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要通過實驗、試驗的方式進行,取得有效的成功為示范,才能進行示范推廣。讓農民做到《田里有轉頭,眼里有看頭,心里有算頭,手里有賺頭,高興在心頭》。要通過認真地制定農業標準,研究出新農業建設示范模式,再進行有效的新農業品牌推廣:克隆——拷貝——復制。
建設一個新農業產業園區,就是一個樣板,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新農業開發要以綠色為標準色,以山水景色為基調,生態浪漫明快又厚重,寧靜而不失溫馨,蓬勃但不顯張揚,烘托出農村的親和力與現代農業生機無限。形成與新農業相關的建筑業、林業、草業、蔬菜水果業,特色種植、養殖業,加工業及旅游等業的協調發展,要合理布局各種產業群。將新農業產業元素、概念、符號發揮到極致。
新農業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產業,《生態農業、綠色經濟》是新農業的發展目標。綠色農業是一個《植物不得病,動物就可以不得病,人才能不得病》的過程。通過種植、養殖健康元素,由農業產品的污染(一口農藥、一口化肥)到無公害食品,到綠色有機食品,再到功能性食品,這是食品的一次革命。以打造國家綠色廚房基地(建設綠色大后廚)為切入點,從源頭上抓起,關口前移。解決好從源頭到口頭,從菜園子、到菜籃子、再到菜盤子的食品安全問題,防止毒從口入。充分發揮綠色食品品牌效應,不斷促進農民增收。
二、發展新科技,創新推廣是關鍵
農業科技保明天,要搭建科技平臺。農業新篇,科技當先。生產效益靠科技,沒有科技的農業發展就沒有動力源。農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又是一個立體的:農業決策科學,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理念。農業管理科學,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再造。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真正讓農民得到致富的金鑰匙。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降平,一粒種子,改變了一個農業世界,可見科技的威力。沒有農業科技的強有力的支撐,農民在農田里尋食,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要使農業科技成果變“抽象”為具體,從“無形”到“有形”,讓農民對新技術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康不小康,還要看老鄉。
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創建實業舞臺,興建教育講臺。同時,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解決農村技術推廣機構隊伍建設,要有精兵強將。二是解決農村的服務機制,由單純的科技改為項目、技術、物質配套式推廣服務。三是引進上邊或外邊的科技人才與項目開發。
三、發展新教育,敢叫日月換新天
農業教育保后天,要興建智業講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農業教育體現的連續性和可持續發展。因為,今天的農業狀況,生產能力水平,是昨天的農業教育結果。而今天的農業教育,是后天農業效益的基礎。農業教育投入在農業經濟中,具有強大的滯后效益。忽視農業教育文化,就無法建設新農村。因為,新農業發展的速度與新農民提升的素質,要相輔相成,他體現的是一個《智》字。重視“精神啟蒙”,激發農民智慧和潛能,引導農民依靠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來實現智造新農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農民要進行近距離、面對面、手把手的培訓。要通過《新農民大講堂》,對農民大規模的實施“腦力激蕩”工程,授人以漁,要對農業人力資源的深化開發。要像經營資本一樣經營智慧,加快智能型人才開發,科技帶頭人型的新型農民是培養的重點。通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解決農民心靈貧困和荒漠。發展數字農業,就能縮小農業的數字鴻溝。
總之,農業、科技、教育三者有機的結合,是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石。實業舞臺,科技平臺,智業講臺,托起“新三農”的希望,是破解“老三農”的法寶,也是經營“新三農”的核心競爭力。新農村建設的終極目標是文明新農村。文明記載著傳統文化密碼,承載著現代文化信息。所以,新農村建設就是要“物質文明、社會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同步提升。在文明新農村發展中,縮小(貧富、城鄉、區域)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走上民生路,幸福來敲門。農業、科技、教育一體化戰略的實施,一定會為“新農村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作者系農業發展銀行內蒙古分行資深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