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國家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活動的核心任務之一,是讓每一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通過學校的體育學習與活動,能夠熟練地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國家教育部的“通知”還要求,各地各校要開齊開足音樂、體育、美術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把“體育、藝術2+1項目”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中,創新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在認真領會“通知”的基礎上,結合我區學校體育教學的具體情況,從專業引領的角度,以兩個“烙印”為抓手,打造精品體育課程,走特色發展之路,做好中山區“體育、藝術2+1項目”的實驗與推廣工作。
一、兩個“烙印”,構建體育教學特色
所謂“烙印”是指學校的體育教育教學活動和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夠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學習經歷和所培養的體育運動能力及綜合素質留下區域化、校本化、特色化、個性化的特征。
“烙印”一: 學校體育特色“烙印”。每校由教研組共同研究開發學生人人“必會”(達熟練掌握水平)、教師人人必教的特色運動技能項目一個,保證基礎學時或每學期單元教學規模不少于10個課時,水平四階段不少于60個總課時。
“烙印”二:教師體育教學特色“烙印”。由教師個人依據能力特長,自定教材內容一個,保證基礎學時或每學期單元教學規模不少于8個課時,水平四階段不少于48個總課時。
二、開發體育課程資源,打造精品體育課程
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首先是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培養,體育教師的專業情操和專業能力是開發和培養的關鍵,在這方面應先立足于校本化、區本化培養,打造出多個以骨干教師、特色教師為核心的體育運動項目開發團隊。其次,學校、教師在體育藝術“2+1”項目的課程建設上,要有“精品課程”意識,必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優”。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既要符合區域和學校整體規劃要求,又要體現出學校、個人的特色。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校的體育傳統的傳承、社區(會)資源的挖掘、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趨向。
三、“三位一體”,營造良性互動的學校體育大環境
學校體育工作主要由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群體活動)、運動競賽三方面工作組成。體育、藝術“2+1”項目的實施與開發,是以課程建設為核心、課外體育活動(群體活動)為載體、運動競賽為牽動的綜合性工程。課程(國家、校本課程)、活動(大課間活動、課外體活)、競賽(校內、校外)必須形成“三位一體”,核心明確、相互促進。
以體育、藝術“2+1”項目課程內容為核心,校本課程內容是其補充、拓展和延伸,大課間活動內容(自主活動部分)、課外體育活動、校內競賽也要與其相銜接相對應,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大環境。
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嚴格審批、提供保障,確保項目持續推進
為確保我區的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建設工作有序、高效的開展,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問卷調查:重點對基層學校的資源狀況(人力、課程、物質)進行客觀、準確的了解和掌握。
2.規劃立項:從區域的角度進行規劃和布局,以區域特色為先導,構建我區項目種類和分布。充分考慮中小學的銜接、大校和小校的項目內容配置。
3.項目審核:各基層學校、教師結合自身的情況和條件,向區教育主管部門進行審報,由主管部門對其進行可行性進行評估和審批。
4.行政實施:由區教育局主管部門具體負責項目開發建設的組織與管理。
5.業務引領:由區教師進修相關部室負責基層學校、教師項目方案和實施工作進行具體業務指導、引領以及相關的培訓。
6.制定標準:由區教育局主管部門牽頭,區教師進修學校相關科室、基層學校共同制定出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的學生“體育、藝術2+1項目”的認定標準和評定辦法,以及學校和教師工作評估標準。
7.搭建平臺:定期組織校園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為學生參加文體活動搭建平臺,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體育、藝術2+1項目”的受益者,為取得一定成績和效果的學校和教師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