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卉
摘 要:教學反思作為課堂教學這一主體的反饋,重視則收獲良多,忽略則損失重大。我從這一課堂的可取之處、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案三方面對我所執教的《都江堰》進行了深刻反思。
關鍵詞:可取之處 不足之處 改進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一直認為,沒有缺憾的課堂不是完美的課堂,最起碼不是真實的課堂。再高明的老師也不可能預見到課堂的每一個細節,再充分的備課也不可能完美無缺。課堂本身的流變性給我們提供了無數的可能,課堂本身的生成性又給我們帶來無數的驚喜和樂趣。在此,困惑的人看到的是障礙,心懷信念的人看到的是道路,而不斷反思的人把握的是未來。
教學反思作為對課堂教學這一主體的反饋,可謂是重視則收獲良多,忽略則損失重大,得失全在一念之間。現將我執教的《都江堰》教學反思進行總結。
1 記課堂可取之處,在反思中總結經驗
一般來講,一堂課總會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成功的亮點。首先,我認為將《都江堰》長課短教可以算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提取重要段落,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感知都江堰的偉大及其歷史意義,再利用第一部分作情感鋪墊引出第三部分,直奔主題。其次,《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協作和分享。我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樂于進行交流和產生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讓我欣慰的是,學生分組討論時都在認真思考、交流,而不是程式化的花架子,而我,也確確實實走到了學生中間參與討論,而不只是簡單地點頭彎腰。我很慶幸這個環節沒有出現“學生熱鬧得像趕集,教師冷靜得像看戲”的場面,學生是真正地有所學,并有所得的。第三,鼓勵學生為李冰父子試寫頒獎詞。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在談語文教學時提到,“感染和熏陶學生心靈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說教大得多。而語文課所具備的感染熏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生活實際,利用《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時代精神,力圖讓他們受到感染,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魏書生老師說,“一堂課好壞的標準,主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思維之間是否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緊緊維系著。”雖然這堂課有諸多不足,但讓我欣慰的是,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且主動思考問題了。
2 記課堂不足之處,在反思中吸取教訓
“教,然后知不足。”一堂課無論教案設計得多么完美,課前準備得多么充分,一旦付諸實施,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偏差甚至失誤。因為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和多邊活動,有著許多復雜多變的不確定因素。
仔細回想,我這堂課確有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對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夠全面深刻。教師講授文本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向學生傳遞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過程。只有把文本讀透,做到爛熟于心,才能胸有成竹。我在倉促之間未能深入文本,點明余秋雨對為官和實業的看法,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他寫李冰的用意,所以,李冰父子的偉大形象也沒有樹立起來。偉大形象沒樹立起來就不利于后面“為李冰父子擬寫頒獎詞”環節的實施。其次,疏于引導。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到:“教師的真正的思維素養,就在于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夠看見學生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評價李冰句子”的環節時,沒能預見學生的發展思路,所以引導和點評不盡人意。比如,當學生分析“但因為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一句時,我應當引導學生把上文寫到的“政治走向”和李冰的“政治含義”聯系起來理解,讓學生明白李冰不同于那些無所事事、不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他擁有的是利民富民的胸懷和責任感。再者,指導上不得力。我授課的班級是高二年級的一個文科普通班,在備課設計“擬寫頒獎詞”環節時,沒有能夠全面考慮學生層次,當學生面對擬寫頒獎詞無從著手時,又沒能及時指導,給出擬寫的角度和方法,以致于僅有兩組 同學展示了“半成品”。第四,點評欠佳。對學生的點評雖做到了及時給予肯定,但沒能適時借助評價語言將課文重點升華,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3 在反思中明確改進的方案
人在失敗中最能看清自己,痛定思痛之后,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一: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一個語文老師只有具備較強的文化底蘊才能夠駕馭課堂,引領學生,才能在面對任何課型任何課文時都游刃有余、揮灑自如。所以,我應當沉靜下來,以書為伴,勤思考,勇嘗試。第二:更新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新課程要求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從傳統的以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與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本著新課標“以人為本”的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強化學法指導,關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性,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第三:把握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的分寸。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強,放手讓學生自主和探究學習容易見成效。但如果教師淡化了“引導”意識,“放手”學習就會異化為“放任”學習,未必能達到優化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然而,何時該“放”,何時該“導”,這個分寸該如何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當然,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4 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新課改下的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深感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一個熱愛教育的人是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前進中的任何困難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且行且思,在反思中成長。反思雖不能改變過去,但能拓展未來!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離江出版社,2008.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