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澤民 尼彬杉
摘 要:北京地區積極推進的紅色1+1支部共建活動,對加強校內外黨員之間聯系有重要作用,對提升學生黨員的實踐能力、黨性修養具有積極意義。該文以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為藍本,針對北京地區工科院校支部共建活動開展情況進行探究,探究制約支部共建活動發展的瓶頸,并就如何提高活動的長久性、實效性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支部共建 工科院校 實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首都高校紅色“1+1”活動是高校基層黨支部與京郊農村、鄉鎮街道、企事業單位、駐京部隊等校外基層黨支部一同完成的共建互助活動,不僅為學生黨員搭建鍛煉自我實踐自我的平臺,同時也增加了大學生黨員了解國情世情的窗口,在活動中履行黨員義務,發揮黨員先進性。校內外黨支部結對共建,發揮特長,相互促進,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為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諧社會的建立做出貢獻,也為廣大學生黨員學習基層黨建、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提供舞臺。近年來,紅色1+1支部共建活動發展迅速,但也遇到一些發展中的瓶頸,尤其對于工科院校,如何提升支部共建活動的長久性、實效性有待積極探索。
1 工科院校紅色“1+1”活動的發展
困境
大學生黨員在不同的學科背景下,開展支部共建活動的形式和特色也不盡相同。文、法、農、醫相關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在支部共建的過程中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進行文學素養熏陶、法律知識普及、農業技術培訓、醫療衛生保健等活動。而工科院校的學生支部相對來說缺乏這樣的優勢,在開展紅色“1+1”活動時常常會遇到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支持、缺乏特色鮮明的活動并且活動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活動內容受限且形式單一,不能將專業背景與活動進行有效融合;活動形式套路陳舊,不能推陳出新,創新能力欠佳;參與人數和活動的覆蓋面較窄,在攜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無明顯效果。
2 工科院校紅色“1+1”活動長效機制建設
1)明確活動的目標,豐富活動內容。開展支部共建,要以豐富的支部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性,并在社會實踐中履行大學生黨員義務,主動了解農村、服務基層,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此外,支部共建不能流于形式,在學生黨支部這個年輕有活力的團體中應杜絕形式主義作風,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志愿服務社會為己任,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質與道德素養,時刻保持黨員先進性。
2)完善活動的指導,加強組織監督。高校學生工作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活動宣傳,做好培訓工作;要及時掌握、分析活動動態,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加強指導、及時糾正,確保活動過程中少走或不走彎路;做好活動總結,要求活動開展成果顯著的支部做好經驗交流及推廣,推進共建活動的縱向深入發展。
3)健全工作制度,規范活動形式。通過健全的制度保障體系,確保共建活動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明確共建活動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制定會議制度、活動記錄制度、活動實施獎懲制度,做好相關工作臺賬記錄。做好校級、院級制度建設,保障活動正常有序開展,對存在的形式主義作風予以嚴懲,將形式主義作風扼殺于萌芽之中。
3 工科院校紅色“1+1”活動實效性
建設
工科院系的大學生黨員在開展支部結對共建的前期,要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學習,將活動與本身專業背景最大程度關聯,發揮自身優勢,彌補不足之處,行之有效地開展落實紅色“1+1”活動。
1)聚焦三農,推進新農村建設。在結對共建中,要深入了解共建支部所在農村的基本現狀、發展規劃及存在的問題,對新農村建設獻計獻策,加入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來。共建活動將高校與農村相結合,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工科院校的學生黨員可以從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農產品加工市場需求調研、生態旅游宣傳、電腦知識普及等方面著手,創新活動形式。關注新農村建設,攜手推進新農村發展。
2)關懷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京郊農村年輕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以成為廣泛關注的群體。絕大多數的空巢老人變成了農村主要勞動力,并在勞動之余,還要照顧孫輩留守兒童,這種現狀造成了這兩個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令人堪憂,生活質量也很低。做好學生黨員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結對工作,與空巢老人交流,對留守兒童進行學業輔導,為他們送去關懷與關愛。
3)關注農民工子弟,開展支教行動。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子弟處在這一弱勢群體的家庭環境中,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農民工子弟應該平等受教育,但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都相對較差。將紅色1+1活動與大學生支教有機結合,以大學生黨員為主體對農民工子弟進行支教,參與到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去,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揮灑汗水,貢獻力量。
4)關注社情民意,弘揚北京精神。增進村委會與村民、社區與居民的相會了解,共建和諧新農村、和諧社區,使基層黨組織能更準確地把握民生民意,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增進溝通聯系。大學生黨員通過與結對黨支部共同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弘揚北京精神,建設和諧幸福新農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工作,學生黨支部與結對黨支部共同培育文明鄉風、建設文化精品、提升農民素質,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程。
5)加強校村合作,提升共建質量。拓展共建平臺,加強與京郊農村、鄉鎮街道、企事業單位、駐京部隊等黨支部結對共建。多年來對與農村支部結對共建工作的經驗積累,廣大學生黨員對活動的開展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與社區、單位、部隊的結對共建中,需要學生黨員用新的思路開展工作,在活動中摸索,在活動中創新,為共建雙方帶來改善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國兵,班旻.大學生黨支部與社區黨支部共建模式和實效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8(17).
[2] 高輝慶,賀濤.高校學生黨支部開展“支部共建”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