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
【摘要】在通過建設新城來控制大城市不斷蔓延的過程中,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城市中心區與新城關系的分析,在明確新城發展的基礎后,提出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的基礎性條件。
【關鍵詞】城市 中心區 新城
引言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大飛躍,機器大生產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經濟構成與空間結構,巨大的聚集經濟效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向城市集中,而由于人類聚居模式的改變,古老的城市已不能適應新生產方式的變革,城市中的衛生、環境、居住等問題層出不窮。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面對日積月累的種種城市問題,一些新的城市規劃思想與模式不斷出現,新城模式就是為了解決大城市規模過大和不斷蔓延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呈蔓延趨勢;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嚴重;城市中心地區房價畸高,人居環境得不到保障。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城市進行了新城的建設,以此來緩解城市擁擠。誠然,新城建設是既保障城市經濟的增長,又解決城市無序蔓延,改善居住與生態環境的良好途徑,但我國新城的發展與西方新城的建立有體制與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全新的科技水平與發展形勢下,應妥善處理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的關系。
一、新城緣起
(一)理論發展
霍華德被公認為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開啟人,其提出田園城市是為解決工業化階段城市化的所有缺陷,包括城市空間、社會和政府管理的弊端。1898年,霍華德出版《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正式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思想。田園城市是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鎮,其規模要有可能滿足各種社會生活,但不能太大;被鄉村帶所包圍;全部土地歸公眾所有或托人為社區代管(1919年田園城市協會定義)。從表面上看,田園城市既要保留城市的活力與效率,又要包括鄉村迷人的風景,但霍華德在深層次上探討的是對城市的空間形態、管理模式等的變革。
1915年,泰勒在其著作《衛星城鎮》中,第一次正式并使用了“衛星城”這一概念。他主張將工廠從人口稠密的地區遷到大城市的郊區去,以此來解決城市人口過于集中的問題。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城市會議上,支出建設衛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規模過大和不斷蔓延的一個重要方法。
1917年,沙里寧提出有機疏散理論,認為城市與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樣,都是有機的集合體,因此城市建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應是于此相一致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大展的離開中心的地域上去。有機疏散就是將大城市的擁擠區域分解成若干個集中的單元,并把這些單元有機組織成為相互關聯的集中點,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聯系。
(二)發展階段
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郊區化過程為新城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富裕階層自覺或非自覺的搬離衛生、環境日益惡劣的大城市中心區,在城市周邊尋找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當然,交通工具的變革是這一過程的重要推動力量。從單純的依附,到功能的獨立,再到并于大城市共生發展,衛星城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依附于大城市的“臥城”。“臥城”距離城市中心區較近,以居住功能為主,城內的居民的工作、文化生活等依舊集中在大城市。
第二階段是半獨立的衛星城。此時的衛星城在“臥城”的基礎上設置了一定數量的企業與服務設施,可以解決一部分居民的就地工作,獨立性增強,減少了居民的工作通勤。沙里寧主持的大赫爾辛基(Greater Helsinki)規劃方案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第三階段是完全獨立的新城。新城的功能相對完整,獨立性強,可以依靠自身內部的運轉解決居民基本的就業與生活問題,為居民提供較為完善的城市服務。
第四階段是葡萄串式的帶城,由單中心的城市結構過渡到多中心開敞式結構。中心城市的功能疏散到各衛星城,衛星城間有便捷的快速交通相連。新城的功能實現多元化,人口密集度高,距中心城市較遠。開敞式結構的另一種發展就是線狀城市。它把傳統的點狀中心串聯為線狀,線狀中心的兩側串掛著組團,其道路與城市主軸立體交叉。
二、城市中心區與新城的相互作用
(一) 中心區的輻射作用
希臘建筑學家道亞迪斯提出的“人類聚居學”理論道出了城市的實質——人類聚居的形式之一。人類的聚居形成了城市,城市的發展又不斷吸引新的人口聚集。城市化最顯著的表象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人口的集中促進了工業、貿易、基礎設施、服務、信息等產業的發展,是生產要素的聚集提供了城市發展的動力。也正是因為生產要素的不斷聚集,大城市才體現出了其無法比擬的優勢。
市場要素聚集產生的規模效益與集聚效益創造出了更多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大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的優化。大城市成為了具有高素質人才、高科技水平、高資本流動、高信息流通、高本質生活的發展高地。大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優勢不斷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大城市可以成為區域,國際,甚至是世界級的經濟、文化中心,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進而提升整個區域的市場活力、經濟實力與區域競爭力。同時,高密度人口,高收入水平又為城市商品提供了消費人群,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信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人與人間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城市經濟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信息化通過對產業布局與生產方式的影響,改變了城市人口的就業結構,促進了城市空間演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互聯網的普及應用,遙感與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對城市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應用信息技術與交通工具縮短的時空距離有效的促進了城市中心區部分功能的郊區化,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
(二) 新城的調控作用
聚集發展帶來的規模效益在達到一定的上限值后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現象。大城市的過度擴張也會帶來諸如“城市病”等問題的產生。國外一些國家城市化的歷程表明,當城市化率達到50%的時候,城市的分散作用就開始超過集聚作用,將會出現城市人口和產業向城外凈流出和擴散的現象,主要是流向離城市中心地區不太遠而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郊區。
國外建設新城經驗表明,新城的發展可有效緩解大城市中心城的人口壓力、改善生態環境與居住條件,并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減少城鄉差距。新城的功能完善,獨立性越強,與其他新城聯系越緊密,就越能承接大城市的發展壓力,并把這種壓力轉化為新城的發展動力。對于在城市化過程中進入城市務工的農業人口,新城可以為他們提供更適宜的工作。相對于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新城無疑是一個良好的落腳點。對于大城市中的工業及勞動密集型產業,新城中相對低廉的地價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外遷到新城發展是一個良好的選擇。對于收入與支付水平較高的城市居民,新城低密度的人口、優美的生態環境及寬松的居住環境將滿足他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會選擇在新城居住。
三、城市中心區與新城協調發展的途徑
(一)統籌區域發展
新城是大城市城市化過程中的產物,而城市化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發面的因素。因此,要突破地方觀念,樹立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把新城與大城市統一規劃,處理好大城市中心區、城鄉結合部及新城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使大城市與新城間、新城與新城間在經濟生產、城市功能、空間組織、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建立起密切聯系。此外,在進行新城職能定位時,應在區域的層面上全局考慮,發揮自身在區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避免在城市化過程中無為競爭與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