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中國古代皇族幾乎都是美食家,而慈禧則將美食發揮到極致。她16歲入宮后,貌美乖巧的她獲得咸豐帝青睞,被冊封為貴妃,1856年喜得貴子載淳。經過一番縱橫捭闔,她于1861年發動祺祥政變,奪取最高政權,從此位高權重,炙手可熱。在她生活的晚清,國人平均壽命不到50歲,從康熙到光緒,8位清帝的平均壽命是53歲。但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卻活了73歲,在當時而言,可謂高壽。中醫有“醫食同源”之說,即食物與藥物同樣具有治病的功能。慈禧之所以能長壽,與她講究飲食有關,粗識藥性的她常將藥膳作為保健療疾、延年益壽的秘方。御醫也根據醫食同源的原理,針對慈禧各種病癥,讓其于無形之中“吃”掉許多疾病。
鹽水鴨掌。慈禧幾乎每次“小吃”時均備此菜。其特點是脆嫩熟爛,咸鮮入味,勁道耐嚼。具體制法是:選肥鴨掌1斤洗凈,沸水焯透撈出,剝除掌皮、爪尖,再洗凈,入鍋,加入2斤清水和適量的姜片、蔥段、料酒、花椒、大料、精鹽,沸后改用文火慢煨至七成爛后撈出,從掌背處拆除骨頭,再放入2斤左右上好的雞湯,復加入適量的姜片、蔥段、料酒、精鹽等,慢煨至鴨掌十成爛撈出,冷卻后即可裝盤食用。鴨掌由各種膠質組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脂肪又少,對人體皮膚能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歷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容食品,極受女士歡迎。
清燉鴨舌。鴨舌以韌中帶糯的活肉而著稱,又有“化骨神丹”的功效。鴨舌中那根軟骨是精髓,不能隨意抽除,軟中寓脆才別有風味。慈禧的西膳房清燉鴨舌,常用三十多條鴨舌和鴨肉放在一起加鴨湯燉,燉熟后,鴨舌浮在鮮湯上面,湯濃料爛,滋味醇厚。烹好后,裝在一個特備的杏黃色的大缽盂里,放在慈禧面前。她每次吃完此菜,鴨舌多數吃完。此菜開胃、清火,很適合消化不良,肝火旺的慈禧。
櫻桃肉。慈禧晚年愛吃此菜,它和紅燒肉差不多。具體做法是:將豬后臀瘦肉切成棋子大小,裝在瓦罐里,加清水和調料慢慢用文火煨。然后放上櫻桃,煮上十個時辰后,櫻桃已經化入湯中,纖維已融入酥香軟爛的豬肉里,吃起來絲毫不覺油膩。櫻桃含有豐富的磷、鐵,營養豐富,具有祛風濕、疏通血脈、預防喉疾之效。
西瓜盅。慈禧夏天愛吃西瓜,但只吃瓤中心的一點,一天她一人竟需350個西瓜。西瓜盅即把西瓜中的瓜瓤挖去,而把雞丁、火腿,新鮮蓮子、龍眼、胡桃、松子、杏仁等塞入,重新蓋好,隔水文火燉幾個時辰即可,其味清醇鮮美。西瓜味甜、性涼,可消煩解渴,解暑熱,利小便。西瓜果汁與瓜皮,均有利尿,降壓作用。西瓜籽殼有止血之效,西瓜籽仁生吃可化痰滌垢,下氣清管,也有涼血之功效。
茯苓餅。老年慈禧常犯心疼病,日夜煩擾,聽說香山法海寺有一位99歲的方丈養生有方,善做茯苓餅,便派人去討教做法。御膳房仿制方丈的茯苓餅,供她享用。古人認為茯苓有安神、益脾、利水、滲濕諸功能。治脾虛、失眠、心悸、水腫等病,對婦女和老人滋補最好。慈禧喜食茯苓餅后,犯心疼病的次數越來越少,頭發也由白變黑了。
八珍糕。1880年的一天,慈禧“郁悶不樂,食少不飲,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急壞了太醫們,想到慈禧獨攬朝綱,生活奢侈,好食膏腴、油膩、厚味之物,且思慮過度,愛動肝火,加上她人老體衰,臟腑虛弱。所以她這是肝氣不舒,壅滯生積,化痰生熱,損傷脾胃,脾胃虛弱的表現。所以太醫開出茯苓、蓮子、山藥、芡實、扁豆、薏仁、藕粉等八種食藥兼備的食品,研末,加少許白糖和酌量面粉蒸制成糕,即“八珍糕”。此糕香甜可口,極少藥味,饑則可食用,病則可療疾。慈禧吃后感覺口感頗佳,不幾天竟食欲大增,大便也正常起來了。從此,她不管有病無病,總是“糕”不離手,隨時服用。
羅漢菜。羅漢菜是信佛的慈禧愛吃的一道菜。菜蔬瓜果之類,和豆腐、腐竹、面筋、粉條等,以香油炸過后,和湯一鍋同燜。此菜頗具農家風味,慈禧生日壽宴,必上此菜。這是御醫針對慈禧飲食失節,導致胃脘脹滿,吞酸噯腐之癥而特別設置的。
菊花火鍋。其吃法是:將菊花采下一二朵,把花瓣摘下,浸泡在溫水內漂洗十幾分鐘,放入已稀礬溫水中漂洗,瀝干。當裝有滾開的雞湯小火鍋及肉片、魚片、雞片等生食上桌后,將少量肉片先放入鍋內燙煮五六分鐘,再投入洗凈的菊花瓣,過3分鐘后邊撈邊吃。鮮魚片、鮮肉片在雞湯里燙熟后的滋味本來已很鮮美了,再加上菊花那股清香,更是可口。“火上鍋內湯滾滾,鍋中火上香噴噴”。慈禧吃此菜時,總是透出孩子般的饞嘴。中醫認為菊花性味甘苦涼,有清熱祛風、明目解毒的功效,此外,菊花不僅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發揮良好的抗炎作用,還能增強人的體質,延年益壽。據說,菊花火鍋治好了慈禧的頭痛、眼睛干澀、視物昏花的疾病。
蘿卜湯。蘿卜本來是底層平民常食的一種蔬菜,清宮的御廚們本不敢用蘿卜烹制御膳的。一天,慈禧突然想嘗蘿卜,就吩咐御膳房制作一道蘿卜菜。御廚們想,要把蘿卜原有的那股氣味去掉就好了。于是他們絞盡腦汁想了一個辦法:把大蘿卜洗凈刮皮,切成長短、粗細均勻的細絲,沸水焯透撈出,涼水洗一遍,撈出瀝凈水分。這樣,蘿卜的氣味就基本去掉了。御廚們再把蘿卜絲和切好的香菇絲、熟火腿絲配在一起,投入雞湯中煮沸,調入適量的精鹽,文火煨制片刻,撇凈浮沫即可食用。蘿卜在我國民間有“小人參”之美稱,也有“蘿卜進城,醫生關門”之說,還有一個俗語表現了蘿卜的益處:“吃著蘿卜喝著茶,氣得大夫滿街爬”。
麻豆腐。慈禧年幼時,曾與一家豆腐坊為鄰,因此常吃麻豆腐。當權后,一日忽然懷舊,便命御膳房獻上。御膳房經過反復實驗、琢磨,安排了配料和烹制方案。選用鮮嫩的羊肉和胡蘿卜切成小方丁,加少量豌豆苗,將其分別用熱湯油浸泡片刻。烹炒時,鍋內放香油燒熱,放入羊肉丁和適量面醬煸出香味,至八成熟,放入麻豆腐并加鹽翻炒,再投入豆苗、胡蘿卜,炒勻盛盤,撒上炸焦的干紅椒絲。慈禧吃了這色彩斑斕、五味俱全的麻豆腐,十分高興,當下傳令賞銀。此后,每逢冬令,慈禧便常點此菜。豆腐味甘性涼,具有益氣和中、滋陰養神,生津解毒的功效,是最好的保健食品。民間一向有“豆腐青菜,越吃越愛”、“青菜豆腐保平安”之諺。
茶馓(油炸茶餅)。慈禧曾患乳瘤,疼痛難忍,服了許多藥方均無效。御醫韓達哉是蘇北淮安人,他查閱《本草綱目》時,看到茶馓的功效:“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想起淮安民俗有孕婦孕期必吃茶馓的習俗。據說產前可舒筋活血、催生有益,產后有滋補康復身體之效。于是韓御醫令御膳房做了幾個淮安茶馓,慈禧吃了幾個,另外喝了三枚荔枝核研末泡的黃酒,一夜猛出大汗,天明時頓覺舒服無比,疼痛消失。
小羅漢丸(蘿卜籽餅)。有一次,慈禧在自己的壽宴上,因貪吃佳肴而病倒,御醫每日給他喝“獨參湯”進補。開始療效尚可,后來非但不見效,反而頭脹、胸悶、食欲不佳,易怒、流鼻血。后一江湖郎中找來三錢蘿卜,研磨成粉,加面粉,用紅茶水拌搓成3粒小丸子,烘熟,呈上,囑咐一日服三次,每次服一粒。太后服下第一粒,鼻血止住了,第二粒下去,除了悶脹,第三粒服下,慈禧竟然想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