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孔令成
摘 要:為了探討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的一般規律,對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的成效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其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旅游資源、良好的政策、改善的交通狀況及堅實的實踐基礎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稀缺的人力資本和較重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等不足。為了加快推動該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發展特色產業,夯實產業基礎,構建和完善農村土地市場。
關鍵詞: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8—0036—02
改革開放以來,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很快。但是各種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地解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機制并未得到強有力地構建,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為了深入貫徹國家扶貧開發、西部大開發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戰略,加快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湖北省于2011年2月16日率先啟動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基于此,本文以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為研究對象,探討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的一般規律,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對該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總體概況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區,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和宜昌市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及神農架林區,是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區之一,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個少數民族。
1.自然地理條件。全民族區域大部分位于武陵山上,境內地形復雜,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屬于典型的復合型山區。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多,石鐘乳、溶洞、漏斗等數不勝數。氣候為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水量充沛,雨熱同期。2010年末,全民族區域國土總面積29 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 052.3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為1.18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為696.84平方公里。礦產和森林資源豐富,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高達69.4%。自然景觀以“雄、奇、秀、幽、險”著稱于世”。“山、水、洞、情”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各種文化交相輝映。主要景點有:巴東神農溪、清江闖灘、恩施大峽谷、“長陽人”遺址、武落鐘離山、鹽池溫泉、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暑天冰穴等。
2.社會經濟狀況。經過近幾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積極構建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進,民族地區經濟基礎日益堅實,綜合實力不斷上升。2010年末,民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 266.74元,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61.47億元,比上年增長16.5%,且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4.5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292元,比上年增加419元,同比增長14.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 278元,比上年增加1 153元,同比增長11.39%。旅游業發展較快,交通運輸狀況改善明顯,教育、醫療、養老、衛生等社會保障事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二、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現狀分析
1.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條件。經過近幾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扶貧開發等戰略的有力實施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進,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逐步顯現,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豐富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旅游資源。以恩施州為例,全州水資源總量為299.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這509萬千瓦,可開發量349.1萬千瓦。已發現各類礦產70余種,產地370余處,其中探明有開采儲量的31種,產地235處。森林資源尤為豐富,共有樹種171科,645屬,1 264種。州境內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石鐘乳、溶洞、漏斗等景觀數不勝數。自然景觀以“雄、奇、秀、幽、險”著稱于世”。“山、水、洞、情”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巴楚文化、巴渝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交相輝映。(2)良好的政策優勢。“十二五”期間,國家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湖北省武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已全面啟動。其次,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恩施州建設全國先進自治州、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已經出臺了《湖北省“616”對口支援工程工作規劃》,加大對試驗區的扶持力度。(3)地域交通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民族區域主體部分位于恩施州,州府恩施市至宜昌市320公里、湖南張家界市火車站347公里、重慶萬州區251公里、長江巴東港195公里。區域東端的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隸屬于宜昌市,分別距離宜昌市中心49公里和80公里。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清江、318和209國道貫穿全民族區域。目前,恩施州已建成以恩施市為中心的3小時交通圈。(4)堅實的實踐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陵山區先后成立了湘鄂川黔邊區縣(市、區)政府經濟技術協作會、渝鄂湘黔毗鄰地區民族工作協作會、渝鄂湘黔縣市區(書記縣長)經濟發展研究會等區域協作形式,這些形式為統籌推進武陵山少數民族試驗區經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2.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的制約因素。當前制約民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仍然相當突出,主要表現在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稀缺的人力資本、較重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等方面。(1)較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該民族區域地處山地、森林以及高濕度地區,山高坡陡路險,生產生活條件惡劣?!鞍松桨胨敕痔?,一分道路和莊園”反映了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山地面積比例大,耕地面積比例小。氣候復雜,農田水利設施落后,自然災害頻繁,投入產出比例嚴重失衡。(2)稀缺的人力資本。該民族區域人才極度匱乏,不但總量不足,而且結構也不盡合理。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歷結構不合理,文化層次不高;第二,人才的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學基礎學科的較多,應用學科的較少;第三,區域和行業分布極不均衡。文化、教育、衛生行業人才相對較多,工業、農業、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缺乏;事業編制、國企的人才相對較多,其他的則較少。(3)較重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武陵山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該民族區域豐富的生物、森林資源以及秀麗的山水風光,但其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使得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相當重,這無論對項目的引進還是對相關產業的開展具有相當程度的制約作用。
三、加快推動湖北武陵山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對策建議
為加快推進該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進程,有效地改善生產經營條件,改進人們生活狀況,提升鄉風文明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增強民主氣氛,擬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投入的重點應該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的職業教育及轉移就業培訓和生態補償三個方面。首先,必須加大財政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電網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同時,配套相應的資金改善農民的飲水安全、廁所、清潔能源等生活設施落后的狀況;其次,大力發展面向廣大農民的職業教育(主要是農業基礎教育),培養其市場理念,提高其最基本的農業生產技能;最后,與其他地區相比,由于民族區域承擔了更多的生態保護功能,使得其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一定的生態補償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2.發展特色產業,構建產業支撐。加快推動該民族區域新農村建設,可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突破性發展資源型新型工業,加快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首先,按照特色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強特色農業如茶葉、高山蔬菜、地道藥材、魔芋等板塊基地建設;其次,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依據“綠色繁榮、特色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做強區域內的綠色食品、能源、煙草、礦產等工業,培育龍頭企業,構建產業集群,突破性發展民族區域內資源型新型工業;最后,通過優化旅游產業布局、加強重點景區建設、拓展旅游客源市場、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創建旅游名鎮名村、整合旅游資源等措施,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
3.合理有序推動土地使用權商品化,構建和完善農村土地市場。土地是農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其不僅具有生產生活功能,而且還有社會保障功能。要想進一步激活農村經濟,推動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必須進一步推動民族區域土地使用權的商品化,把土地變成可以進行買賣的商品,重點要做好其確權、申報、登記、評估等工作,并規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市場。對于民族區域中流轉土地中的林地,由于其對生態環境有較大的影響,開發必須合理適度。
參考文獻:
[1]林毅夫.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J].農家科技,2008,(6).
[2]柯炳生.推進新農村建設應處理好十大關系[J].中國農墾,2007,(1).
[3]陳錫文.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問題[J].理論前沿,2007,(1).
[4]張婧,高鴻.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淺談[J].廣西城鎮建設,2011,(12).
[5]宋慧.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與原生態文化發展的契合——以賀州市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4).
[6]李浩淼.民族地區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互動發展研究——以西昌市大箐鄉白廟村為例[J].林業經濟,2012,(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