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利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信息服務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涌現出了一批傳播科技和市場信息以及服務農村發展的成功信息服務模式。在總結現階段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的類型及其應用狀況的基礎上,分析制約河南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有效應用的瓶頸,據此提出加快中原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農村信息化服務長效運行機制。河南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農村信息化工作起步晚,農村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圍繞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這個基本目標。探索如何建立健全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選擇科學、合理、適用的信息服務模式并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在中原崛起、中原振興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8—0045—02
農村信息服務針對農村用戶對信息的需求,通過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開發和存儲傳遞,滿足農業和農村信息需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農村信息服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中原農業中的意義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十七位,占全國總面積的1.73%。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 860千公頃,2011年糧食總產達到1 108.5億斤,連續九年增產、連續六年超千億。省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6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4萬家。河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素有中原糧倉的美稱,建設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對河南來說大有作為。
1.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農村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改良農業產業結構、農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手段。在現代化建設加速發展的當今,農民在遇到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時,對信息的渴求愈加強烈,但受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的影響,農民的生產形式單一,信息交流匱乏,已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能夠全面向農民、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村市場提供各類科技、市場、供需方面的及時信息,有效地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2.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農機推廣中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加快農技推廣、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現階段,農村居民對農業技術的獲取主要停留在生產技術方面,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就造成信息獲取單一、模糊。農民目前所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系統化的農業產業信息,通過信息服務網絡,農技部門能夠增加有效信息源和擴大信息覆蓋面,為農民及時、有效地提供全新的市場信息,從而拓寬為農服務的功能和渠道,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鋪平道路。
3.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致富增收中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促進城鄉共同富裕的橋梁。在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涉農企業的活力以及促進農村與城市間的產業交流,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4.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在政策調整中的作用。農業信息服務是農業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從2004—2012年的9個“中央一號”文件,國家一直致力于調整、出臺優農、惠農的政策。而調整的主要依據,正是來自于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的信息返饋。
二、河南農村信息化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信息化體系基礎薄弱。在新農村建設中,河南采取了各種措施拓寬農民獲取信息渠道,包括圖書下鄉、電話村村通、家電下鄉等活動,但由于農村信息建設基礎較差,信息需求的硬件環境依然不夠理想。傳統的信息傳播設施如廣播、電視利用率低下,網絡等現代化的信息設施又不夠完善,直接導致了農村信息獲取途徑單一,農民信息需求無法實現。調查顯示,河南農民大部分信息來源于彼此之間的交流,通過收看電視節目獲取信息的農民所占比率為47.3%,然而通過報紙雜志、網絡、廣播等獲取信息的比例僅占9.7%,其他信息獲取途徑所占比率極低。
2.農業信息化體系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信息服務人才,而現階段,正是這種軟件的缺失導致農村信息需求環境的建設一直無法上升到新的高度。農業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著一定農業知識,又能夠熟練應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如互聯網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在調查中發現,河南農村高達95%的村民希望能夠有這樣的人才給予指導幫助,提供必要的信息。
3.農業信息化體系服務總體水平不高。首先,在河南大部分農村地區,信息化與農業化的結合不夠緊密,各地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多為面子工程,建站、購機、入網等低水平重復勞動較多,實質性的市場信息開發、傳播、利用沒有跟上,無法對農村的農業生產、銷售等提供有效指導。另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不夠,一般性信息繁多,而權威性的可用信息缺乏,特別是中長期市場分析與預測、結合本地情況開發利用的信息資源十分匱乏。
4.農業信息化體系中農民收入較低,獲取信息成本偏高。目前,河南省農民獲取信息的欲望強烈,但是由于收入水平太低,對信息的獲取欲望不能轉變成有效需求。據調查顯示,河南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在6 000元~10 000元之間,而各種信息載體的價格及其維持正常運轉的各種費用的年均支出高則幾千元,低則幾百元,農民的收入無法承受如此高的信息消費。
三、構建服務于中原農業的信息體系策略建議
1.加大政府投入,提供政策資金保障,發揮政府在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政府資金投入是完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重要因素。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并以獎勵、貼息、補助、配套等資助形式,對符合河南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項目進行支持。重視資源開發利用,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整合計算機網、農信網、廣電網等多種通訊渠道,形成多網合一的現代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為高效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適應農業信息化需要。在建立并完善農村地區的信息服務體系中,網絡設施建設是基礎,信息資源的建設、開發、利用是核心,而信息技術的使用人才是關鍵。由于現階段農民和基層干部的文化素質不高,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意識淡薄,致使農村信息服務缺乏相關的信息人員,也無法順利開展和使用信息服務于農村工作。因此,在信息體系建設中,要引進與培養雙結合,優先引進信息服務的專門人才,做好農村信息服務的基礎性工作,同時,截至2011年底,河南現有99所普通高等院校(本科院校43所,高職院校56所)、成人高等學校18所,要依托現有教育培育系統,加快培養本地專業技術人員,加大區鄉基層干部、農村技術站人員的信息采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3.提高農業信息化體系服務總體水平,服務農業現代化。近年來,河南有線、無線信息網絡硬件建設已具一定水平,“遠程教育”等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一定成效。在這兩大狀態并存的情況下,改善農業信息網、河南信息港等涉農網站,建立服務對象需要的、具體的、實用的、個性化的服務項目,有效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打造真正對農戶和企業有用的網站及融互聯網、利用電視、廣播、村村通、小靈通和手機短信信息移動通訊系統,以及科技下鄉、農廣校、信息“小黑板”等傳統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提供農業信息化服務,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
4.增加收入與降低成本雙策并舉,實現農企共贏。為優化農村信息需求,一方面需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地方政府要為當地農民提供各類務工信息,招商引資開辦鄉村企業,致力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變走出去為引進來。另一方面政府應降低使用信息時帶來的成本,取消不合理審批和收費項目,對電費、電話費、網絡資費等各種信息資費成本進行下調,從源頭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同時,加大對農民信息服務的投入,比如購買計算機等設備時政府進行補貼。
參考文獻:
[1]楊世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7):20—29.
[2]趙盈,張法瑞.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2):130—132.
[3]聞海燕.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9—22.
[4]楊鳳書,高玉蘭,盧小磊,等.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21):46—47.
[5]孫素芬,羅長壽.中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問題分析[J].世界農業,2007,(3):26—30.
[6]于良芝,羅潤東,郎永清,等.建立面向新農民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天津農村信息服務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
(6):56—80.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