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了就業人口增長彈性系數和就業均衡系數分析了遼寧省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得出結論,遼寧目前就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程度較好,勞動生產效率較高。但按三次產業結構區分的就業人口各自的勞動生產率來看,有些方面仍有進一步改善的必要。
【關鍵詞】就業人口增長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三次產業結構
自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協調發展程度較好。一方面,人口增長的總體趨勢是下降的,已經進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型模式;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是上升的,并且遠高于人口增長水平[1]。一般的,總人口中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有必要對總人口進行細分,進一步分析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首先分析總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然后將總就業人口按三次產業結構進行細分,進一步深入分析各產業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就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定量分析
理論界通常用就業人口增長彈性系數來判定就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就業人口增長彈性系數表示為某一國家或地區某一時期的經濟增長率與就業人口增長率①之比[2,3]。其計算公式如下:L=GDP年均增長率/就業人口年均增長率。一般的,L值越大,說明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就業人口的增長就越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通過計算得出,遼寧省1978-2007年間GDP年均增長率均高于就業人口年均增長率,L值均大于1,1980年以后各時期均維持在更高水平。并且從整體上來看,1978-2009年間,GDP年均增長率為14.49%,就業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94%,L值為7.46。說明這段時期遼寧省就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程度較好,勞動生產率較高。另一方面,1978-2009年間,北京市和全國的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43%和15.76%,就業人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65%和2.16%,L值分別為6.20和7.30。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雖然同期遼寧省的L值均高于北京市和全國平均水平,但是GDP年均增長率和就業人口年均增長率均低于北京市和全國平均水平。說明遼寧省目前整體經濟水平還較低,就業狀況還較差。因此,要借助目前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條件,大量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規模,從而實現遼寧省經濟長期快速的發展[1]。
二、基于三次產業就業人口分布的經濟增長分析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得出遼寧目前勞動生產效率處于較高水平,就業人口增長真正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了更深入的分析,有必要按產業結構將總體就業人口區分開,進一步分析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或三次產業各自的勞動生產效率的高低,從而可以更深入分析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互動關系。
國際上通常使用“就業均衡系數G[3]”來研究三次產業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令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為和(i=1,2,3),那么二者的比值我們稱之為第i(i=1,2,3)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系數,記為,即:
①
通常,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于其他產業,就業人口比重高于其產值比重,故<1,而第二、三產業的>1。所以,若勞動生產率系數趨于1,對于第一產業而言,說明勞動生產率提高或就業人口數量相對下降;對于第二、三產業而言,說明勞動生產率降低或就業人口數量相對上升。而當=1(i=1,2,3)時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相等或不同產業的就業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等價。此時:
即②
亦即 ③
則,即為就業均衡系數G。
當G值等于3時,為判斷經濟增長質量的臨界值,此時說明總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之間的配置均衡或就業人口供給與三次產業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相等。當G值大于3時,說明三次產業整體勞動生產率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當G值小于3時,說明三次產業整體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經濟效益有待改善。
資料來源:根據《遼寧省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得出。
由表1數據可知,遼寧省G值總的呈現小幅度的上升趨勢,表明三次產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在提高,有益于經濟的增長。但具體來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1991年16.8%到2009年2%;就業比重下降趨勢較小、整體保持穩定,始終維持在30%—35%之間;相應呈下降趨勢,從1991年0.49到2009年0.07。因此,可以得出遼寧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農業發展緩慢,勞動生產率仍較低,并不斷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總的呈小幅上升趨勢,直至2009年達60.7%;就業比重也呈現下降趨勢,從1991年40.7%到2009年27.2%;相應呈上升趨勢,從1991年的1.35到2009年的2.23。因此,可以得出作為工業大省的遼寧第二產業始終占據較大比例,就業比重逐年下降,進而導致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帶動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91年28.2%到2009年37.3%;就業比重也呈上升趨勢,從1991年24.9%到2009年42.2%;相應的呈小幅下降趨勢,從1991年1.13到2009年0.88。因此,可以得出遼寧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程度高于產值比重的上升程度,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有待提高,目前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速度緩慢。
綜上所述,由于產業結構問題是經濟增長問題的核心,遼寧省若想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三次產業結構必須進一步優化。對于第一產業而言,應大力發展新興農業,不斷創新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減少農業人口比重,該部分人口應積極參加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較高的良好條件下,擴大第二產業規模,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于第三產業而言,遼寧應有重點的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應按照市場化、信息化、集群化、國際化的方針,結合本省實際情況,著重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等[4]。
參考文獻
[1]李凱.遼寧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研究[J].商業文化,2011(9).161.
[2]葉健夫等.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南方人口,2002(4).59~60.
[3]李競能.人口理論新編[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3).85~90.
[4]張軍濤,梁志勇.遼寧產業結構分析與振興策略[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9).80~81.
作者簡介:李凱(1988-),男,漢族,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