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
2012年的PC市場一如既往的熱鬧,Ivy Bridge、Windows 8、Kepler、Trinity、Retina等鮮活的字眼貫穿了這一年的發展,并且深入的改變了我們的PC體驗。那么,在這一年中,我們都感受到了哪些具體的技術和硬件呢?它們又帶來了那些改變呢?本文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這些2012年的熱點和回憶。
Windows 8帶來的改變
在個人移動設備的發展中,微軟曾數次出擊,但都鎩羽而歸,在ARM帶來的移動計算大潮中,微軟甚至一度是旁觀者。好在有Windows 8,這一切都可能得到徹底的改變。
Windows 8是微軟未來移動計算的最重要的棋子,它加入對ARM的支持,同時Windows 8 RT和Windows Phone 8也使用了相同的內核。這讓微軟在ARM領導的移動計算中有了一席之地,ARM下的Office等軟件的引入也可以讓商務用戶更為傾向于選擇微軟的產品,一旦長時間、大面積使用了Windows 8 RT(X86的Windows 8操作界面和Windows 8 RT也基本相同),面對軟件可遷移、生態圈基本類似的Windows Phone 8,用戶的掌上移動計算很可能加入微軟陣營。微軟布了一個局,用產品吸引用戶、牢固捆綁用戶,同時侵蝕Android和iOS的領土。對微軟來說,Windows 8及其衍生系列,是建立自己“日不落”帝國的希望。
新工藝與高頻率
CPU的競爭基本上就是工藝和架構的競爭。英特爾的“Tick-Tock”就是貫徹上述思想的明證,隨著英特爾一年一步的堅定向前,Sandy Bridge似乎還沒熱透就被Ivy Bridge擠下了神壇,隨之而來的22nm 3D晶體管、革新設計的架構、極高的頻率設定、令人滿意的功耗控制又讓英特爾賺了個盆滿缽盈。Ivy Bridge在圖形性能上的加強,全新的指令集的加入以及內部互聯架構、緩存設計等的改進,雖然步幅不大,但卻相當扎實,小升級帶來了大效應,英特爾又贏了一年。
AMD這方面雖然屢經裁員和財務危機,但越挫越勇。在APU融合處理器上,AMD的新一代Trinity APU融合了更先進的“打樁機”CPU架構和VLIW-4D GPU架構再次襲來。APU這次在功耗、制程和頻率上的改革,無論是CPU還是GPU性能相比上代都有最多30%的進步,令人眼前一亮。APU面對的市場也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只要AMD操控得當,勝算肯定不小。
顯卡流行錯位競爭
這已經不是AMD第一次搶先了,但和上幾次不同的是,AMD在2011年的搶先行為,在市場反應和產品銷量上,卻沒有得到與以往類似的“叫好又叫座”的效應。南方群島系列2011年底搶先出擊,Radeon HD 7970拿下卡皇寶座后,AMD一口氣在第一季度發布了全系列所有產品,霎時間氣勢如虹。
不過在NVIDIA不緊不慢發布了開普勒家族的產品后,AMD的競爭優勢被明顯削弱。開普勒家族首款產品GK104核心的GeForce GTX 680面對Tahiti的Radeon HD 7970,面積更小、功耗更低、性能更強,一掃之前“N卡功耗高”的流言,市場銷售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功,隨后的GeForce GTX 690更是直接占據卡皇寶座。
大概是經濟不好的原因,在卡皇之爭落下帷幕后,AMD和NVIDIA突然玩起了“錯位競爭”的把戲,之前兩家顯卡一對一捉對廝殺的場景不復存在,AMD和NVIDIA默契的將自家產品的性能和規格都排布到了競爭對手的空位處。這樣的市場手段,不知道是默契,還是用搶著占據空位來表示一種特殊的“競爭”?
觸控和高分辨率
或許是受到平板電腦的刺激,筆記本電腦開始玩起了它早就應該具有的功能——屏幕觸控化和分辨率高清化。前者是配合Windows 8的上市,觸控成為主流的今天,廠商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吸引消費者的熱點功能。后者則是實在“撐不下去”了,在小小的手機動輒720p的分辨率、平板1080p甚至2560p分辨率才敢叫“高清”的時代,筆記本電腦廠商的1366×768還要玩多久?
蘋果是第一個大膽推出新產品的廠商,Retina屏幕的MacBook Pro,雖然價格高企,但依舊擋不住人們對那塊夢幻般細膩的顯示屏的熱愛,而其他廠商自然不會無動于衷,在謀劃許久之后,高分辨率屏幕肯定會在來年成為筆記本電腦發展的新熱潮。新熱點即將到來,你的筆記本電腦,是不是也應該換換了?
4K顯示器高調入市
顯示器的分辨率在進入了1920×1080后,主流規格就再未前行一步。雖然市場上不乏有2560×1600等高分辨率的產品存在,但高昂的價格令主流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一切直到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大發展后才有所改變。小小的平板和手機都能做到2560×1600或者1920×1080的分辨率,大型的電腦顯示器顯然不會無動于衷。在新的“超清”也就是4096×2160分辨率規格確定后,超清顯示器進入市場也指日可待。不過和所有的新技術面世的情況一樣,4K規格的顯示器目前依舊是天價,這樣的狀態在2013年會有所改變嗎?只有拭目以待了。
接口提速放緩 新型接口耀眼
主板近年來發展非常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CPU集成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則是上游核心技術廠商對超頻、新接口等新技術的控制。在2011~2012年對USB 3.0、SATA 6Gbps等接口的普及完成后,主板技術的發展就在期待下一輪芯片組或接口升級中緩慢前行,傳統超頻大戰中拼供電、拼BIOS、拼散熱等情況也漸漸成為回憶。
在這樣的情況下,Thunderbolt接口的問世和快速發展可能是近期唯一的亮點。這款接口外觀小巧,傳輸速度也相當令人滿意,其規范設計之初對安全性也有一定保證,完全可以看作英特爾在USB陣營話語權漸弱后聯合蘋果做出的一次反擊。Thunderbolt的快速發展,必將為未來的數據接口以及相關市場帶來重大改變。USB要一統天下?Thunderbolt來也!
SSD上游發力,SSD大降
作為未來最被看好的高速存儲設備,SSD給玩家帶來的希望和失望基本相當。原因很簡單,SSD速度很快,價格很貴!相比傳統的HDD,SSD的價格簡直看不懂。說起來還是利潤在作怪。在2012年,SSD存儲顆粒的競爭日趨激烈,終于有“良心發現”的廠商,開始大幅度降低SSD顆粒的價格,從而引發了SSD存儲設備的大幅度降價。256GB的SSD從年前的接近2000多元大幅度降低到現在1000元左右,并迅速成為玩家關注的最熱點產品。
SSD目前的制造技術已經邁入了20nm門檻,成本日趨降低,而且除了SLC和MLC等傳統顆粒外,壽命更短、性能更差、價格更低的TLC顆粒也開始進入民用市場。有這么多因素在一起催動,SSD的下一次大降價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