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相比之前的傳言,今年有關Kindle入華的消息越發顯得有跡可循。一旦傳言成真,心情最復雜的估計要數多看科技。
近期多看科技被雷軍的小米全資收購,外界的解讀之一是,國內數字閱讀開發商對這個“足以讓人畏懼”的對手在采取防御性的進攻策略。
多看科技副總裁胡曉東最近寫了一篇文章《我對Kindle入華的矛盾感受》,在他看來,“Kindle的進入不能算是壞消息”。他認為,Kindle會對中國付費閱讀市場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用戶基數的增長會帶動精品圖書的銷售,“會有人為精致付費”。另一方面,立足于做“大而全”電子書平臺的亞馬遜,缺乏對中文圖書的體驗設計能力,很難做到基于內容的精耕細作,這反倒給多看科技這樣的創業公司以契機。
換句話說,像多看科技這樣的小公司,“把閱讀體驗做到極致再極致”或將成為他們生存的唯一機會。
熬在路上
胡曉東能夠加盟多看科技,某種程度上還要感謝“百看”項目的失敗。
2011年2月,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原名“華旗資訊”)聯合百度發布“百看”數字閱讀器,軟件開發商多看科技是這款產品的“幕后功臣”。
那時多看科技剛剛誕生一周年。2010年2月成立,同年4月創始人王川帶領團隊開發出第一款產品——多看for Kindle,可以刷機Kindle中文操作系統。在王川看來,“Kindle已經很成功、很完美、很極致,但是它并不適合中國人,中國人的體驗感受并不好。很簡單的一點,Kindle一直都沒有中文軟件系統”。
“百看”項目是多看科技在數字閱讀領域的重要節點。當時國內的Kindle雖然裝的幾乎都是多看科技的軟件,但那些都是免費的。多看科技當時真正意義上的付費客戶,只有愛國者一家。
不過,“百看”項目并非喜劇收尾。
百看電子書的重要賣點是可以免費訪問百度文庫,但后者當時深陷侵權糾紛,最終宣布將侵權內容全部刪除,使得押寶于此的百看電子書直接受累——上市1個月后從原來的“銷冠”位置直墜谷底。
2011年7月,時任愛國者新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在“百看”項目上已經與多看科技有深度業務合作的胡曉東,轉業多看科技出任副總裁,負責電子書業務。
胡曉東加盟多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與出版社洽談數字版權合作。這也是多看科技在“百看”項目失敗上收獲的經驗。
在此期間,多看科技也在醞釀數字閱讀業務的戰略轉型。此前多看科技的構想是,借鑒kindle的做法,好的數字閱讀硬件+中文軟件體系,通過賣硬件來賺錢。隨著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這個思路在多看科技內部引發了“激烈討論”。
在國內,主要的數字閱讀器生產商漢王科技顯現頹勢。自2010年第四季度邁入虧損境地后,2011年持續在走下坡路。2011年4~5月間,漢王“籌劃轉型”的消息曝光,從賣終端轉向賣內容。漢王科技總裁劉迎建當時表態,公司將與很多內容提供商和軟件開發商進行合作,“未來將通過網絡賣書來補貼硬件銷售”。
也是在2011年,Kindle入華的傳言甚囂塵上。事實上,亞馬遜Kindle進入中國是早晚的事,如果與亞馬遜形成同質化競爭,以多看在數字閱讀領域的積累與實力,將難以招架,其成長空間與增長速度都會大大受到制約。
此外,iPad等平板類產品以及大屏幕智能手機,更注重閱讀體驗,開始顯現出對E-ink電子書的沖擊之勢。
多看在數字閱讀領域將選擇走什么樣的路?有人堅持“賣硬件賺錢”,有人則認為只有逐步形成具備自身內容特點的專業化方向和特色化的用戶人群,多看科技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機會大于挑戰”。
轉折點是2011年10月“多看閱讀 for Android”應用上線。此后12 月初在iOS平臺上推出單行本App書,引入盈利機制,多看系統在公司的角色開始不再局限于“for Kindle”。
多看科技負責市場營銷業務的副總裁賴永賽介紹,多看已經明確轉型“精品閱讀”。賴永賽介紹,現在的策略是先把內容引進來,按照精品閱讀的方法,把內容做好,積累到一定規模后,把用戶的客戶端鋪到各個平臺,打通各個平臺。
這是得耐著性子做的“慢生意“。
“武裝”出版
胡曉東回憶,剛開始他和賴永賽一起去跟出版社談版權合作“比較費勁”,出版社把做電子書的都認為是“字販子”,跟它們搶飯碗。
與多看的合作,讓出版社改變了看法。多看對圖書精加工,相當于給內容插上翅膀,這不僅沒有影響到紙書的銷售,反而是紙書的又一波推廣。在商業模式上,多看與出版社一般是 3:7分成,出版社拿大頭。胡曉東稱,如此一來出版社在電子書上的純利與紙質書相當。
“2012年,數字閱讀行業會記住這個年份。”胡曉東感慨。數字閱讀,不再只是散兵游勇的陣地,巨頭們紛至沓來。
先有騰訊推出“QQ閱讀”、新浪聯合網龍開發“新浪熊貓看書”;當當京東相繼于去年底今年初發力電子書市場;較早布局的盛大旗下盛大文學的“云中書城”截至今年11月移動端總用戶量已經突破1300萬、被下載電子書種類近60萬種;網易今年年中宣布其移動端產品“網易閱讀”正式更名為“網易云閱讀”,并投入千萬元資金,啟動“原創精品文學”計劃,丁磊放言短期內“分文不取,絕不盈利”。
根據咨詢機構艾瑞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二季度,閱讀類App已成為繼游戲之后的第二大主流應用。有統計顯示,目前在各種手機平臺上閱讀應用軟件已有近百款,比如多看閱讀、云中書城、掌閱、網易云閱讀等等。
多看希望嘗試走出不同的路。多看開發的第一本基于蘋果iOS平臺的圖文混排書是《公司的力量》,王毅正是該項目的團隊負責人。當時公司的技術和設備都還處起步和摸索階段,他帶著兩個工程師,整整干了一個月才完成,電子書的制作相當于把紙質書重排了一次,整個制作周期的直接人力成本超過10萬元。
由于精品電子化的成本過高,實現盈利需要規模優勢,多看正在加快精品精排書的量產。多看已在加快精排量產的速度。從“一周一書”常規化,到逐步實現“一日一書”,“多看書城“書籍存量由上線時的近80本增長到現在的近千本,只用了半年時間。“把‘工具做出來之后,可以通過機器排版,實現量產。”胡曉東介紹。
目前多看閱讀的總用戶數為500萬人,付費用戶3萬人。多看預計,待到付費用戶增至100萬時,多看閱讀就能盈利。屆時,多看精品精排圖書的存量應該達到上萬本。這是巨頭的游戲,還是像多看這樣的小公司也能在垂直細分市場有所斬獲?
“以前的數字出版還是從傳統出版的角度出發,現在是從移動互聯的角度來‘反向推動出版。”胡曉東介紹,多看閱讀要用移動互聯的思路來做數字閱讀。
與小米的并購,某種程度上也將給多看的數字閱讀業務更大的時間和空間的騰挪余地。到去年年底時,多看科技的業務方向鎖定在兩個領域:數字閱讀和互聯網電視。其中,互聯網電視項目主要是在 Apple TV 上做一些嘗試性開發,推出了“多看 for Apple TV”。
收購多看,對于小米而言將快速獲得數字閱讀、視頻領域的相關技術與內容,這絕對是目前的小米所需要的。
對于多看而言,小米MIUI操作系統的800萬用戶,小米手機用戶在移動閱讀領域的高活躍比,又是多看數字閱讀業務規模化所看重的,更何況“小米”還有很強的“粉絲經濟”效應,并購有望給多看數字閱讀的“慢生意”插上“翅膀”。
這些策略的目的只有一個。“我們這些人非常愛閱讀,希望堅持下去,等到數字閱讀枝繁葉茂的一天。”賴永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