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容
摘 要:以新加坡兩所大學為例,分別從該國政府、經濟發展戰略、師資隊伍建設與大學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其成為著名大學的發展規律,從中可以借鑒一些經驗教訓。
關鍵詞:新加坡;大學;發展規律
中圖分類號: G64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265—02
教育發展規律是社會與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內部普遍的、穩定的、重復出現的本質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教育的基本性質及其發展的基本趨勢[1]。學校的發展規律既有內部規律,也有外部規律。如大學的發展,需要政府的規范指引、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文化思想的促進;與此同時,大學內部師生隊伍建設、課程設置等與大學發展之間也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大學的發展同時受到內外因素的制約[2]。在此,主要探討新加坡兩所著名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以下分別簡稱國大和南大)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內外部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其成為名校的發展規律。
一、兩所大學發展與其政府之間的關系
(一)政府逐漸放權與大學自主辦學相結合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著手對大學進行改組。如在1980年將原來的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并為國大,并對其學科和專業進行了調整與充實;1982年又成立了南洋理工學院,并于1991年7月又將其升格為大學,擴充該校的規模。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把國大建成亞洲的哈佛大學、把南大辦成亞洲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目標。為此,政府明確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戰略,希望通過充分利用國際人才和資源來彌補自身勞動力和資源的限制,積極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各國的留學生,力爭發展為國際學術文化中心[3]。目前,新加坡政府正努力將兩所大學發展成世界頂尖大學,逐步建立一些高科技研究所和國際領先的實驗室,同時為那些從事高科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條件,以此協助新加坡成為世界性的、充滿活力的、具有濃厚學術氛圍和良好的工業環境的東方波士頓[4]。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在較長時間與兩所大學的關系在總體上表現為政府對大學較強的控制和干預,其政府成為左右兩所大學發展的一種主要力量。因此,在大學與政府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張力關系[5]。
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新加坡政府著手改變對大學的管理體制。如該政府更加強調政府與大學的雙向或多向交流,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同時,注重權力運行的多流向、權力空間的多維度等。新加坡政府的這種行為模式逐漸使其與大學從以前的控制轉變為一種彼此制約且較為平衡的合作伙伴關系[5]。當然,大學作為一種學術機構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比如,只有大學擁有一定的自治、自主和自由權力,大學才有自尊和靈魂,才能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登攀,探尋高深學問[6]。為此,新加坡政府積極設法引導大學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機構。如新加坡政府于2005年5月正式頒布《大學自主:邁向卓越巔峰》的“大學自主”的報告書,其目標是賦予兩所大學擁有全部自主權利。同時,新加坡教育部還成立了以常任秘書林泉寶為首的“大學自主指導委員會”,來監督和確保這項改革順利進行。此后,國大和南大將在公司法令下,擁有自己的組織綱要和章程,以非牟利、有限公司的形式注冊[7]。隨著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新加坡兩所大學的管理模式也逐漸形成“政府宏觀調控,社會積極參與,學校自主辦學”的運行機制;其政府對大學干預的權限也從“全能”變為“有限”。這種角色的分化較好地平衡了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更能符合大學自身的發展規律。
(二)大學擁有相對獨立的財務管理制度
根據有關政府與學校關系的理論表明,一個國家的政府對教育的管理權限往往與政府投入的教育經費關系比較密切。如果一所學校的資產和經費中,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比例越大、公有成分越多,政府對這所學校的控制就越嚴格,學校受到政府的影響就越大。反之,一所學校的資產和經費中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比例越少、公有成分的比例越小,政府對這所學校的控制就越寬松,學校受到市場的影響就越大。由于新加坡政府向學校提供大量的資金,因此,新加坡的教育由政府干預的力度很強,很多政策方針都是由政府來決定的。1980年以后,為了更好地配合大學的發展,新加坡政府也逐漸改革其高等教育投資制度。具體措施為:一是鼓勵通過建立校企結合以促進高校教育經費來源多樣化。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教育發展需要的經費日益增多,該政府決定采用市場機制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具體表現為:提高大學學費;積極吸引海外留學生;鼓勵私立高等學校的發展;鼓勵私人企業投入教育經費,尤其是高校科研經費。此后,新加坡的大學積極走出校門,通過與私營企業、尤其是新工業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來籌集其科研經費[8]。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對兩所大學的撥款逐漸由80%減少到70%—60%。二是推行等額籌款資助計劃。20世紀9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開始為兩所國立大學推出大學籌款基金的政策。為使大學更積極地向社會籌募資金,當大學籌到1新元捐款時,政府就會為各大學所設立的捐款基金投入3新元,借以加快大學籌款運動的發展速度。通過這種經費籌集措施,一方面,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大學籌款的積極性,逐漸擺脫對財政撥款的依賴性,使大學能夠在籌款實踐中極大地提高其自主性和主動性。三是賦予大學在經費管理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權。自獨立以來,新加坡兩所大學的經費管理權限不斷地放寬。如2002年以后,新加坡教育部允許大學根據自身的發展過程以及所取得的成績來撥款,同時將大學的策劃期從1年延長到3年,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教育部的撥款,落實更長遠的計劃。這樣一來,兩所大學在財務的整體管理方面則有了更大的伸縮性。
二、兩所大學發展與其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經濟發展程度與大學獲取資源多少的制約關系
新加坡兩所大學之所以成為世界著名大學,除了國家領導高度重視而使得大學快速發展外,還與其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一般說來,經濟越發達,投入高等教育的費用也就越多。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大學所提供的教育機會、創造性知識以及服務成為個人財富增值、經濟競爭和文化繁榮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大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就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新熱點。新加坡當然也不例外,新加坡高等教育經費支出比例占其總教育經費的26%—28%,其中,國大和南大的教育經費支出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8%[9]。1990—1991年度,國大總的教育經費為39 935.239 2萬新元,其中,由政府撥給的教育經費總數為32 591.8萬新元,約占總教育經費總數的82%[10]。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以及新加坡政府對高等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其投入的經費也不斷加大,讓更多適齡人口能夠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而大學由于有充足的經費,可以購買先進的教學設備、招聘優秀的教師,可以為新加坡社會各界培養優秀人才。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又有效地促進了該國政局的穩定,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而國家越穩定,其經濟文化越發達,投入高等教育的費用也就越多。
(二)經濟發展戰略與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制約關系
經濟發展戰略與大學人才培養計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大學對經濟的貢獻日益增大。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科技水平的高低和運用之廣泛與否,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和綜合國力的強弱[11]。大學所提供的教育機會、創造性知識以及服務成為個人財富增值、經濟競爭和文化繁榮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戰略制約大學的課程設置。如在1991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跨世紀戰略——《新的起點》,確立了經濟發展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首先該政府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課程設置。在學科設置上不搞小而全,不平均財力,而是有所側重地發展那些與該國建設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如工商管理學、機械工程學、醫藥學等[12]。
三、師資隊伍與兩所大學發展之間的關系
高等教育發展需要營造自主、自由、寬松、和諧、從容、安靜的環境,為多樣性、個性化、有思想的教學科研人員開展創造性、思想性工作提供保障條件。這是因為大學教師是一群具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他們是現實社會生活中最積極、最有創造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大學要依靠他們去創造先進的教育目標和凝聚目標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學是文化較高的社會結構單位,需要建構能夠發揮主體最佳創造力的環境,如知識分子政策和勞動人事政策,對教師的勞動價值觀念和勞動創造性能起明顯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因此,大學只有創造優良的用人機制,設法將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經驗和能力、先進的思想道德等轉移和凝結到教育對象的身上,學校的教學質量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1]單江林.辦教育必須遵循教育發展規律[J].西北醫學教育,1997,(4):200.
[2]廖春華.高等教育發展現實與規律的哲學思考[J].社會縱橫,2008,(5):139.
[3]入世后新加坡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探索[EB/OL].http://www.stehr.sh.cn/web/content.aspx?id=6587,2007—03—20.
[4]陳秀梅.新加坡高等教育及其啟示[J].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11.
[5]龍獻忠.治理理論視野下的政府與大學關系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12.
[6]劉偉,張萬紅.中國政府與大學的關系 歷史與變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8,(6):31.
[7]茹宗志.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新動向述評[J].高等農業教育,2007,(6):83.
[8]促進教學科研社會化 新加坡高校將與產業界聯手[EB/OL].http://www.networkchinese.com/region/spore/unifund.html/2000—10.
[9]Education Singapore Table of Contents [EB/OL].http://countrystudies.us/singapore/26.htm.
[10]新加坡國立大學[EB/OL].http://www.losn.com.cn/world_university/Asia/Singapore.htm.
[11]陳文.金融危機后新加坡高等教育新戰略[J].東南亞縱橫學術,2000,(增刊):103.
[12]王威.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點及其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2):45.[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