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從點心科技所在的中關村向北3000米,是全國最著名的學府之一,清華大學。我們要講述的第二個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988年出生的張文浩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在讀博士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將第二個故事的篇幅留給他,是因為他所代表著的,是學生創業者這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對創業充滿了柏拉圖式的天真向往。在張文浩和他的伙伴身上,你可以看到定義這個群體的很多特征:年輕,干勁,才華橫溢,還有夢想。
“一年前覺得創業是一個夢想,今天再看,創業更像是一種生活”,在清華旁邊一家米線店,我見到了張文浩和他的伙伴,1987年出生的馬揚。
聊天從對創業的體悟開始。
短短一年時間,張文浩和馬揚就被“創業”這兩個字從里到外錘煉打磨了一遍。經歷了創業的興奮,產品上線的開心,拿不到投資的沮喪,以及被迫轉型的歷練后,當轉型后的項目終于為他們帶來第一筆收入時,張文浩說,“我們已經不再激動了。”
馬揚大學畢業后參加了工作,先后就職于騰訊、微軟這樣的大公司。2011年7月,馬揚離開公司,選擇和本科時的同學好友張文浩一起創業,“很有沖勁地就辭職了,覺得前途光明。三個月到半年,怎么也拿到投資了。”
美好愿望并沒有那么快實現。半年后,租住在五道口的馬揚花光了全部個人積蓄,最苦的時候,身上只剩下10塊錢。和住在學校宿舍的張文浩不同,房租成為他很大的花銷,“很貴,但離清華近,干活方便。”
張文浩的名片上印著獨到科技的公司所在地:清華的某一間實驗室。
2011年初,長久以來在心中孕育的創業念頭終于再也按耐不住。為什么要創業?在張文浩眼中,“創業是每個IT人揮之不去的夢想。”
張文浩、馬揚和另一位來自百度的工程師是獨到科技第一次創業的核心團隊。當時看到中國還沒有類似LinkedIn這樣的網站,他們就把創業切入點放在了商務社交上。經過分析調查,三個人把產品定義為基于社交網絡的招聘服務——通過對新浪微博的用戶數據與關系鏈做分析,填補傳統招聘模式中靜態簡歷易過期,對招聘對象缺乏關系鏈了解的空白。
“當時把微博上所有從事IT領域的人才都挖掘出來,再進行關系分析,發現任何兩個人之間,都可以通過最多3個中間人建立起聯系。”
產品做出來拿給獵頭公司看,這些潛在客戶對產品反響很好,但卻不愿意為之買單。
創業以來的第一個教訓讓張文浩印象深刻。“我們輸在了缺乏商業拓展經驗。”
他們把目光轉向了投資人。
這時候,另一個不利的局面再次打擊了這幾個年輕人。獨到網上線,正好趕上團購泡沫出現,投資變冷的大環境。2011年上半年,小的創業項目還有較多得到投資的機會,張文浩身邊的一些同學朋友,“拿到幾十萬一百萬元投資的都有”。但當半年后他們的產品出來時,環境開始降溫,投資人對于互聯網項目開始變得謹慎冷靜。
每次見投資人,都只是得到“產品需要進一步完善”這樣的建議,沒有人肯真正為這個項目投錢。也有投資人建議,如果他們愿意轉向移動互聯網領域開發產品,拿到投資的可能性更大。到了2012年1月,由于實在沒有錢運轉,張文浩忍痛將項目停掉。
做中國LinkedIn的夢想也在這里畫上了一個暫停符。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還會找到張文浩和馬揚,提到他們那個半路夭折的產品。談到這,兩個年輕人倒是一臉云淡風輕,“也許未來有了好的機會,會把那個項目重新做起來。但現在,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活下去。”
停掉第一個項目后,剛好是春節。寒冬似乎有意考驗三個年輕人的勇氣,春天看上去遙不可及。
新的打擊接踵而至。春節后,由于項目暫停,團隊中另一位成員選擇了離開。團隊就只剩下還在讀書的張文浩和從微軟辭職半年的馬揚。
對于創業者來說,最大的痛苦可能來自對創業本身的懷疑。要不要回去安心讀書,找工作?這些念頭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反復折磨這兩個年輕人。
最終決定要繼續走下去的原因聽起來很簡單。“就是不甘心”,第一個項目雖然上線,但用戶很少,在張文浩看來,這“沒有成就感”。
于是兩個人決定繼續找找新方向。這一次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做一個更快實現收入,離錢更近的產品。
改變世界的夢想暫停了,活下去的現實擺在案頭。
由于一直在做微博數據方面的研究,兩個人找到了一個新的可能——基于微博數據分析做精準營銷。這需要對于文本和用戶行為做更準確的識別。但是中文的語義相對復雜,如果要全面做好,又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工程。這很可能是一個新的陷阱,活不到賺錢就死了。
張文浩決定從更小的方向做起。他們把其中 “傳播路徑分析”這個功能拆出來,單獨做成一個產品,直接面向廣告和營銷群體。應用上線后,經過圈子和朋友間的口碑傳播,這個產品迅速積累起第一批用戶。張文浩和馬揚都是計算機專業,所以這第一批用戶也主要來自IT圈,大家覺得好玩,卻沒有商業性需求。如何讓更多廣告和營銷人群了解這個工具,成了當務之急。
由于“獨到傳播分析”可以過濾和識別僵尸粉,剛好趕上小米手機青春版發布,在微博上實現200多萬次轉發。這個熱點事件讓張文浩找到了推廣工具的機會。 “獨到傳播分析”識別和計算了這200多萬次轉發中的僵尸粉比例,找到真正參與的用戶數,并生成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隨即在廣告營銷圈傳播開來,工具的用戶人群也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需要高級需求的付費用戶漸漸增加。
2012年5月,獨到科技做成了第一筆生意,與一家廣告公司合作,收入幾千元。
“如果是一年前,讓我們做這樣一個很小的市場,是根本不會考慮的”,馬揚還會時常想起創業之初的心態。這對今天的他們來說,是一種對照和警醒。“那時候沒受過挫折,意氣風發。但慢慢地,時間和現實教育了我們,創業不是原來想得那么簡單。今天,我們不再給創業強加一些光環,它變成了整個職業生涯的事情。”
今天的獨到科技已經慢慢實現了收支平衡。公司還很小,所以工作方式也比較靈活,有時在學校里干活,有時也會去客戶公司現場辦公。一天凌晨2點,張文浩發了一條微博,“人品爆發了~從北京東南邊回西北邊,大半夜居然遇到一趟夜班公交車,能走一半路程,省一半打車錢。”而平時,張文浩和馬揚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
為了更好地拓展業務和客戶,他們新吸納一位專門從事市場銷售的人才加入,“吃一塹長一智”,經驗換來了進步。
對于正在做的數據傳播分析,張文浩根據美國同類公司的情況,預計做到最好會是2億美元的規模。至于停掉的第一個項目,“參考LinkedIn,應該是百億美元的規模吧。”兩個都是遠大的目標,但年輕的創業者已經不再浮躁。
創業總是摸石頭過河,每次落水都會讓你更清醒。
談到學生創業會遇到的困難,張文浩覺得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沒有錢。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積累,很多學生一開始連服務器都買不起,只能租用最便宜的,性能很差。而由于沒有工作經驗,在尋找投資時,對方會很在意你的學生背景,顧慮重重。
但也有優勢。學校里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大家有精力又不太在意高收入,不論是共同創業還是招做兼職,都是很大的助力。同時,對于學生來說,創業本身也是寶貴的經歷。
“和讀書工作不同,創業是另一種生活方式”,張文浩回憶起自己一年來的體會。“創業會改變你對很多事情的認識,開拓你的視野。這是在學校里學不到的。”
最新收到張文浩的消息,他選擇了休學。由于在創業項目上投入太多精力和時間,他必須要在完成博士學業和追求夢想之間做出選擇。
“導師找到我,談了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糾結太久,就做出了決定。”張文浩比想象中更淡定,似乎在講述一件平常事情。
“家人支持你嗎?”
“家里會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最終還是尊重我的選擇。這是一個和過去不同的時代了,我們可以更多地遵從內心的感覺走下去。”
馬揚犧牲了工作,張文浩犧牲了學業。人生總是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學習如此,工作如此,創業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