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連敖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各項工作總的指導思想,實現科學發展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精髓。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在經濟上首要的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結合我區實際,我認為突破以下“三大”瓶頸,是我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建設用地
我區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工業經濟、城市建設和總的開發程度、強度均大大落后于東中部。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支持和國內市場的強力拉動下,內蒙古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時加速,建設用地量迅速增加,而國家基于年度性《全國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分配給我區的建設用地(包括工業用地),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區內各盟市、旗縣建設用地十分緊張。比如扎蘭屯市為建設嶺東區域中心城市,正在大力推進河西區建設,為此今年預計至少需要1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但用地指標只有3平方公里。興安盟經濟開發區規劃用地指標8.9平方公里,上半年已全部用完尚欠13.41平方公里,近期入駐企業另需10.48平方公里。其他盟市、旗縣、開發區的情況與此大同小異。“調結構、轉方式”不但需要存量的提高,更需要增量的加入。目前我區面臨的形勢是:即使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技術增量,也因為沒有建設用地而難以獲批、無法落地。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
環境容量本是地域空間概念,地域面積、空間體積越大,環境容量也越大。即使考慮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現實,擁有118.3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也比東中部各省市有更大的環境容量,但國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核定給內蒙古2010年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分別為92.1萬噸和140萬噸,而面積合計為102.6萬平方公里(只有我區的86.7%)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中部六省區,同期得到的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合計為321.8萬噸和531.6萬噸,分別是我區的3.5倍和3.8倍;面積合計為85.34萬平方公里(僅為我區總面積的72.1%)的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東部六省,同期由國家核定的污染物控制排放量為381.4萬噸和625.4萬噸,分別是內蒙古的13.8倍和4.7倍。用單個省市的數據比較,差距更為懸殊。這種不顧實際環境容量和質量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給我區工業發展造成的制約,不亞于建設用地。
三、能耗政策
在礦產資源富集地區就近發展能源重化工業,是國家基于經濟合理性、發展科學性而進行產業布局的基點,如“西電東送”就是國家基于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提出并實施的強制性工程。
作為上述產業布局的成果之一,我區自2002年以來的電力裝機平均每年以700多萬千瓦的速度增長,煤化工也以平均每年百萬噸的速度發展。這些行業盡管普遍采用了國際國內先進技術裝備,但每萬元產值的能耗仍然是東南沿海玩具、服裝、食品等輕加工行業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就形成了特殊產業結構條件下內蒙古總的能源消耗量和單位GDP能源消耗量雙高的特點。
從全國的角度看,這種能耗的“雙高” 是產業分工的必然,是國家總體“降耗”的需要。對我區在能源輸出、能源消耗、資源減少等方面對全國的貢獻,以及在生態恢復、環境建設、排放減少等方面的承擔,國家、受益地區理應通過轉移支付和市場方式予以補償,但現在除國家有部分轉移支付外,尚沒有受益地區的價值反哺,電力價格也完全由國家按照“高來高走,低來地去”的原則決定。不解決這一制度安排問題,我區能源重化工業的優勢發揮將面臨重大考驗,“多元、延伸、升級”戰略也將難以實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上述全國“一刀切”的體制、機制,顯然屬于妨礙科學發展的被改革之列。我們應抓住時機,組建得力團隊,深入調查研究,盡早拿出改革方案,及時上報國家,早日突破“三大”瓶頸,加快推進科學發展。
(作者系內蒙古政府研究室綜合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