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詩人,他在詩歌領域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構成了美國文學史上一道光鮮亮麗的風景。廣闊的觀察視野,豐富的情感世界、深邃的思想內涵使其作品質樸、清新而又富于哲理。弗羅斯特的詩多以美國新英格蘭地區鄉村為背景,著墨于自然景色和民眾樸實的生活。詩歌外表樸實但含義深刻,它們將深邃的主題思想與清新淳樸的語言風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受讀者的喜愛。盡管20世紀初正是現代主義盛行的時代,許多詩人希望擺脫傳統,跟隨潮流,而弗羅斯特始終保持自己的獨創風格,走出一條迥然不同的道路。1971年美國出版的《美國文學精華》一書指出:“假如20世紀美國推出一位民族詩人的話,那便是弗羅斯特。”下面將選取弗羅斯特幾首代表性的詩歌進行分析,探析詩人在詩中所彰顯出來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
弗羅斯特的詩歌中,有許多堪稱哲理詩,即使那些看似簡單的詩歌,也常常寄予著某種哲學思考。在談到自己的詩風時,他曾說過,“一首詩應起始于歡悅,結束于智慧。”(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可見詩人旨在引導讀者,透過平凡的生活經歷,去思考、探索人生的奧秘,所以他又被稱為“哲理詩人”。
弗羅斯特在詩歌《金子般的光陰永不停留》(“Nothing Gold Can Stay”)中,借助自然界變化規律感悟人生。“大自然的新綠珍貴如金,可金子般的色澤難以保存。初綻的新芽宛如嬌花,但花開花謝只在一剎那。隨之嫩芽便長成綠葉,樂園也陷入悲涼凄惻。清晨轉眼就變成白晝,金子般的光陰永不停留。”弗羅斯特短短的幾行詩就把大自然中瞬息萬變的細微而復雜的過程,都描寫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在對大自然的觀感中,詩人發現其實自然界的瞬息變化猶如人生。四季更替的自然規律,決定了春同人的青春盛年一樣要繼之以衰。人的生命意識,在早有特定運動緯度的景物面前,格外的強烈并波動不已,從而引發一種光陰不在的惜時感嘆。
詩歌《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是一首抒情詩,它表面簡單質樸,實則蘊含著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詩人經過再三考慮,選擇了一條別人走得較少的路,以此來說明自己不是一個錮于傳統、循規蹈矩的人,也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他借詩中“我”之口表明了自己的心跡。當初弗羅斯特勇于走上了詩歌創作的艱辛之路,后來頗有成就。這啟迪著后人也要勇于創新,敢于挑戰,使自己,獨樹一幟,做一個不拘一格的時代開拓者。另外,詩人還告訴我們人生之路不平坦,荊棘叢生,會有許多岔路口,我們的選擇將決定我們的一生。人總是在選擇中前進的。選擇,是搖擺于多種可能性之間以后的決斷。由于結局是未知的、不可預見的,所以才讓人舉棋不定、左右為難,才希望“留下一條路改日再見”。選擇,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人生旅途中必須在兩條道路、兩種思想或行動中,在新與舊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當你做出選擇時,同時意味著你失去了重新選擇的機會,或許詩人所謂的這兩條小路象征著現代人面對生活時的兩難境地,但無論是什么,《未選擇的路》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另一首詩《白樺樹》(Birches)描述了晴朗的冬日,掛滿了冰條的白樺樹在風中搖擺,某個頑皮的農家孩子把它們搖晃、攀援的一幅畫面。詩中孩子無憂無慮地抓住樹枝在空中擺蕩——從地上蕩到空中,又從空中蕩到地上的循環活動,激起了詩人的靈感,幻變、擴展為一種意蘊深刻的象征,引發詩人在人生中面對理想與現實沖突時,該何去何從的一種理性思考。在弗羅斯特看來,這象征了一個過程:人從現實出發去追尋理想,最后無法割舍與現實的聯系又復歸現實。面對快樂的景象,詩人回憶起那歡快的童年,這與充滿煩惱與艱辛的成人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他夢想回到童年時代。“我曾經就是這樣一個蕩樹的孩子。而且我做夢都想回到少年時代。那是在我厭倦了思考的時候。……”然后詩人又迅速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地球是最適合愛生長的地方,我不知道哪里還有更好的地方。我想爬上白樺樹,從黑色的樹枝爬上雪白的樹干向著天國,直到白樺樹無法承載。”在《白樺林》中,現實即是嚴酷的,“這時的生活太像一座沒有路的森林/你的臉因撞在蜘蛛網上發癢發燒/你的一只眼睛在流淚/因為一根小樹枝在它睜著時抽了它一下……”嚴酷的現實讓“我真想離開人世一小段時間……我喜歡憑著爬一棵白樺樹離去/攀著黑色樹枝沿雪白的樹干上天……”這里詩人表達出強烈的愿望,要擺脫嚴酷的現實,進入天堂——能讓人忘卻心里的痛苦,逃離生活的苦楚,最終獲得心靈的慰藉的理想之地。他仍堅信“人世是適合愛的地方,我不知還有什么更好的去處”。由于這深一層涵義的滲透,整首詩平添無窮回味。這首詩象征著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關系,巧妙地表達了人們想逃避現實卻又必須面對現實的處境。詩人含蓄地告訴讀者:理想須根植于現實,只有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完美結合才是最美好的生活。詩中的主人公面臨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主人公位于現實之中,同時借助想象,幻想自己遠離現實世界——遠離現實世界的騷動、喧囂與痛苦,從而獲得心靈絕對的平靜;但是他又同時清醒地認識到,人不能脫離現實,一旦脫離現實,必將失去存在的可能。
總體來看,弗羅斯特在作品中竭力表現一種對獨立的自我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又著意強調個人的理智與責任感,并且總是以理智與責任戰勝理想,從而使得他能夠放棄虛幻而追求現實。
三
總之,哲學是個永恒的話題,不同時期對哲學的研究是不同文化的反映,也會給人們以不同的啟示。弗羅斯特站在哲學的高度上去參悟生活的本質,這使得他的詩歌獨具魅力。
自然對弗羅斯特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那是大自然的力量,詩人敬畏這種力量,也無法抗拒這種力量。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傾聽和感受,是弗羅斯特尋找創作靈感的主要方式。他從自然景觀中獲取生活的靈感,以特殊的視角審視現代人的多彩人生。他的詩把讀者引入哲學的深思,給人一種無華而富有哲理的美感。
【參考文獻】
[1]曹明倫譯.弗羅斯特集:詩全集散文和戲劇作品[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2]姜濤.美國詩歌賞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3]李正栓,陳巖.美國詩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楊傳緯.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楊竹芬,玉溪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