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鳴 劉以暢
壁畫,顧名思義是“壁”與“畫”的結合,即在墻壁上以繪畫或工藝手段制作成的藝術作品。壁畫是與建筑結合得十分密切,且具有歷史精神、科學精神和民族審美精神的一種美術樣式。從原始社會的巖畫,戰國時期的楚廟、祠堂壁畫,魏晉至唐的宗匠巨作等成就了中國壁畫燦爛輝煌的歷史。隨著明清以后的逐漸衰落,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張仃先生主持的機場壁畫的誕生,才又掀起了壁畫藝術的一個高峰。北京機場壁畫“體現了振奮的中國經濟和世界進行橫向比較時,一開始就敏感而又自然的關系到與它形象有關的文化審美層次上的需要,并從理論上印證了一個道理,即和一切先進國家在同期的發展階段上都非常相似,起飛的生產力也產生著對改造環境條件的審美需求,而壁畫創作的興起和活躍也總是倚傍經濟條件和思想解放的程度同步進行的。”這場壁畫藝術的復興帶來了中國壁畫藝術的空前繁榮,也實現了許多蓄志以久的裝飾藝術家的夢想。在審美需求膨脹的推動下,為人民提升生活環境質量,裝飾壁畫在80年代的加速發展,同時成就了裝飾藝術風格的崛起。
90年代后,壁畫藝術的發展在內容、形式和材料等方面均未有大的改觀,甚至是落后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的變化,中國的藝術思潮經歷了多個主題,然而中國現代壁畫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論是設置場所、題材內容、工藝制作,還是壁畫數量、作者成份等方面都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在壁畫的創作形式方面,許多壁畫家還在沿用機場壁畫創建的裝飾語言和風格,忽視與具體環境和建筑的協調,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形式;材料方面主要為丙烯重彩或者陶瓷壁畫等成本較低的材料;內容方面,藝術家在創作壁畫時,為了回避一些題材內容招致的麻煩,常選擇沒有風險的題材,諸如風光名勝、花鳥、古代文化及神話傳說之類主題。簡單抽象的裝飾語言、放之四海皆準的題材和廉價的裝飾材料,成為壁畫的老三樣。單一固定的封閉模式使得中國當代壁畫藝術缺乏創造力,難與快速發展、多元并存的當代社會相適應。
壁畫的公眾性特征使其自然要面對來自不同方向的期望和評論,這決定了它受眾層面的多樣性。文化環境的日趨多元也使得壁畫藝術領域必然與之適應,必然多元兼顧的、多維度的過程。當代壁畫應包涵著現代人的意志、追求和審美情趣等因素,并盡可能地縮短與公眾的期待視野的距離;同時壁畫作為一種藝術樣式更應當通過作品的崇高審美價值去引導和啟迪公眾的審美意識而向更高層次邁進。也就是說,壁畫藝術既不能放棄思想的深度,也不能無視公眾的審美取向,必然是復合價值觀念的綜合體現。壁畫藝術有必要發展與多文化的共生,自然與建筑、藝術與科學、政治和公眾等的共生。因此壁畫家在拓寬技能和豐富想象力的時候應更多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擴展裝飾的語言和視野,利用和依賴建筑和景觀,使之適應當前的城市建筑文化。以前的壁畫創作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出于對自己作品本身的偏愛,還是把壁畫畫成了架上繪畫。也有的不甘心自己的畫依附于建筑,僅僅注重畫面,沒有更多地考慮適應建筑,造成壁畫自身的個性過分突出。”的情況。無論是建筑發展中各個風格和理念的交替,還是從現在中國文化的現實狀況,程式化的、忽視建筑觀念、一成不變的裝飾壁畫,是行不通的。壁畫設計和發展的文脈存在巨大的沖突,即新與舊、局部與整體、現在和未來等,這些只有拓展裝飾語言中才能新生。因此壁畫家要拓寬多學科間的視野,例如建筑學、景觀學和行為科學,豐富自己的基礎常識和對新鮮事物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努力鍥合建筑及其外在環境的變化,將壁畫從墻面的小空間拓展到建筑乃至景觀和大的城市文化背景當中。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地域的封閉逐漸消失,創作語言的日趨國際化,而這種國際化由于趨于多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交融,擴展后的裝飾藝術會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從而得到發展。它將不僅成為藝術的符號,也將成為文化的符號,具有當代社會中不可代替的文化價值。
二是重視倫理責任、公共責任,重在壁畫藝術設計中的文化理念延續和創新。體現普遍意義的公共精神和文化理念為公共藝術創作的提供了一條準繩,一般有如下的三類:傳統歷史文化理念;地域民族文化理念;現代文化理念,包括信息文化,生態文化,多元文化等新興的文化形式。以上的三個理念,可以為公共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在公共藝術的設計中,注重傳統文化理念的延續和創新已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設計指導原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在這種背景下,既要著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又要積極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從城市的規模、人口、社會、住房、交通,城市的空間形態、景觀特征,城市的開發和保護等方面出發,則應該運用傳統文化理念、地域文化理念,并結合國情以及城市的歷史、傳統和風土人情,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公共藝術。人民需要的不僅是壁畫設計的美術師,更應是時代承前啟后的公共藝術家。
公共藝術品不僅要作到“形式上的統一”,即與環境在造型、色彩、材料、質感諸元素的和諧;還要做到“文化理念的一致”,即社區歷史事件、人物等的內涵,某種時代精神與觀念的象征,或是民族文化統符號的隱喻。這樣就避免了壁畫千篇一面的現象,做到因事制宜和因地制宜。
三是壁畫家還要提高協調的本領和發展新的實踐技能,多一些協作精神。由于缺少協作經常會導致壁畫藝術家、建筑師和公眾之間各說各話、各行其道,出現“兩張皮”的局面。壁畫家必須提高關于自身及其他學科最有效的表達能力及技巧,但更主要的是提高思想交流的技能,以便能超越藝術家的自我觀念與大眾進行平等交流。同時壁畫家和公共藝術家都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從而推動城市公共藝術更具公眾性和民主性。并設定一個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可進行文化接觸交流的平臺,擴大信息量,加快信息傳播速度,讓人們在多元的比較中提高各自文化和觀點的認同度,增強公共藝術團體的凝聚力從而促進各自項目的多元化和諧發展。
從事公共藝術創作的壁畫家必須努力在個人的創意與其他專家、公眾的意愿之間尋找到一個多方都可以接受的基點。擴展藝術視野,增進彼此的尊重與了解,加強壁畫家對作品的批判與自省的能力。最后,我們應該強調:“在融合中共生——走向多元”。作為藝術的整體而言,多元開放才是真正高層次的繁榮。
【參考文獻】
[1]于美成.新時期建筑壁畫創作特征論[J].文藝評論,2010,(3).
[2]于美成.20世紀中國壁畫研究[J].文藝評論,2004,(3).
[3]李雪暉.代中國壁畫與公眾審美期待[J].2004,(2).
(作者簡介:劉以鳴,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助教,碩士;劉以暢,河北師范大學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