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埃里克森
公元1540年,由弗朗西斯科?迪?奧雷蘭拉率領的一支西班牙探險隊進入亞馬孫腹地,其目的是尋找傳說中隱藏在叢林里的“黃金國”——一個遍地黃金、極度富有的王國。他們在叢林里穿行了大半年,在返回西班牙時,奧雷蘭拉這樣說道:那里有一座縱向延伸達24公里的城市,宏偉壯觀。不僅如此,那里的土地也十分肥沃。可是,當幾年后西班牙人重返亞馬孫尋找奧雷蘭拉所描述的神奇王國時,卻一無所獲。
難道是奧雷蘭拉編造了一個謊言?幾百年來,黃金國之謎吸引了無數探險者深入這片叢林,但什么也沒找到。因此,早在半個世紀前,許多科學家就認定黃金國根本不存在,原因很簡單:農業是任何文明社會的核心,但在亞馬孫地區不可能有發達的農業,因為那里的黃土地過于貧瘠。于是有人認為,亞馬孫人是“被凍結在歷史開端的石器時代的半游牧部落”。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當幾年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考古學家麥克?海肯伯格調查了亞馬孫地區的“奎庫魯”人之后,有關亞馬孫社會是簡單的游牧社會之說就已被推翻了。奎庫魯是一個亞馬孫小部落,僅有約300人,卻具有復雜的社會結構。在如今的奎庫魯村莊附近,海肯伯格發掘出了史前定居點的遺跡,這里僅廣場就有當今的奎庫魯村莊大小,廣場周圍的居住區則更大。不僅如此,這樣的大型亞馬孫村莊在史前還有很多個,它們彼此相距3至4公里。這一切都證明,史前的亞馬孫人并非是“凍結在歷史開端的石器時代的半游牧部落”,相反,他們曾居住在大型定居點中,也許所謂的黃金國正是如此。
2002年,當考古學家在亞馬孫盆地中部再度尋找黃金國時,他們在巴西的塔帕約斯河流域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那里的大片土地都覆蓋著黑土,黑土中散落著許多古老的陶器碎片。從碎片的數量判斷,亞馬孫雨林腹地當時確實有過一個相對發達的文明社會。隨著發掘的深入,又有了更為驚人的發現——黑土和黃色的叢林土地成分完全相同,只是其中混入了有機肥料,這意味著黑土是人工所造。由此可推斷,凡是有黑土的地方都曾有人類居住過。于是,科學家們將有黑土的地方標注在地圖上,結果發現奧雷蘭拉報告中所說發現有定居點的地方完全被包含在其中。不僅如此,整個亞馬孫河沿岸都發現了黑土。黑土很肥沃,適宜種植農作物。不過,史前亞馬孫人是怎樣把黃土地變成肥沃的黑土地的,仍然是個謎。
今天,亞馬孫雨林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為把貧瘠之地變成沃土,當地人一直在砍樹燒林,每年因此毀掉的林地達數百萬公頃。然而,如此巨大的代價卻是徒勞,因為一旦森林消失,雨水就會將土壤中的養分沖走。科學家不禁思索,數百萬史前印第安人曾在亞馬孫盆地生活了如此之久,他們的黑土地為什么能一年又一年地保持肥沃呢?奧雷蘭拉所作的描述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線索。他說:“當我們在圣?約翰節那天進入阿帕利亞的領地時,印第安人已經開始燒田了。”科學家對黑土的進一步分析結果表明,黑土中充滿了燃燒植物后剩下的物質木炭。在當地,木炭大多是這樣燒制的:把原木堆起來,放在土爐中不完全燃燒。燒掉的樹木(包括其中的養分)會化為灰燼被雨水迅速沖走,而不完全燃燒而成的木炭卻能在土壤中保留成百上千年。于是有了一種假設,即古代印第安人正是通過燒制木炭來提升土壤質量的。為查明木炭對土壤質量的提升效果,科學家們種植了幾塊實驗地。結果顯示,如果以砍樹燒林的方式種地,首次收成提高后便不會再有任何效果;向土中只添加礦物質肥料,成效也不明顯;而向土中只加入木炭,則收成大大增加。
幾年前,一名科學家在亞馬孫盆地遇到有人開采黑土并賣給當地花匠。其實,幾十年來這種買賣一直沒有停止過,因為黑土能再生。科學家猜測黑土中的某種微生物能促進其生長,只要破解了黑土再生的奧秘,就可以在全球各地推廣使用黑土。如此看來,黃金國是否存在已不重要,亞馬孫盆地原住民留給世人的黑土遺產才是真正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