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顆粒物
顆粒物是空氣污染物中固相的代表物,以其多形、多孔和具有吸附性而成為多種物質的載體。它是一種成分復雜、可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
按粒徑的大小,顆粒物可分為降塵(粒徑大于10微米)、總懸浮顆粒物(簡稱TSP,其粒徑小于100微米)、飄塵(即可吸八顆粒物,簡稱IP,用PM10表示)和細微粒(用PM2.5表示)。
在顆粒物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飄塵,在飄塵中占有60%以上的細粒子(PM2.5)尤其值得關注。
2總懸浮顆粒物(簡稱為TSP)
指能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顆粒物。
總懸浮顆粒物的濃度以每立方米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毫克數表示。其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要決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學組成。TSP中粒徑大于10微米的物質,幾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進入肺泡。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狀顆粒物,被稱為飄塵(后改稱為可吸入顆粒物)。
國家環境質量標準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于0.2亳克/立方米。
3可吸入顆粒物
指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
可吸入顆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稱為“飄塵”。它在空氣中可漂浮幾天甚至幾年。其在空氣中的遷移特性及最終進入人體的部位都主要取決于顆粒物的粒徑大小。研究表明,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可進入鼻腔,7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可進入咽喉,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即PM2.5)則可深達肺泡并沉積,進而進入血液循環,可能導致與心、肺功能障礙有關的疾病。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