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杰

剛剛過去的9月,蘋果再次成為業內,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理由很簡單,這個月蘋果的iPhone5發布了。與前代iPhone4S的發布一樣,業內對iPhone5仍是褒貶不一。褒自不用說,貶的理由自然是與前代產品相比,iPhone5已經失去了創新。而持有這種言論的尤以國內媒體或評論為最多。
眾所周知,蘋果向來是以設計聞名業內,這也使得市場和用戶更多以此作為衡量蘋果是否具有創新能力的主要標準。例如針對之前的iPhone4S和今天最新的iPhone5,之所以認為其創新不夠,甚至沒有創新,相信多數還是將衡量的標準停留在設計上。
殊不知,當今的智能手機產業,自蘋果第一代iPhone發布后,外觀設計已走向趨同,加之材料科學、制造工藝等物理因素階段性創新的限制,智能手機的設計也面臨階段性的瓶頸。這不僅通過蘋果iPhone5,還通過競爭對手在9月密集發布的智能手機產品中也可見一二。例如諾基亞基于Windows Phone8系統的Lumia920與前代Lumia900相比別無二致,而HTC的Windows Phone8X索性就是諾基亞的Lumia920的翻版,摩托羅拉新的Droid Razr系列與前代也是相當類似。
不過對于蘋果iPhone而言,其現在的設計本身就趨于完美,且具有引領作用,所以就像蘋果所言:蘋果完全沒有必要再重新設計一款新的手機,而是著力在更好用的手機上。
請記住蘋果的這句話。它預示著自iPhone5后,蘋果的創新方向將發生改變,為此業內衡量的標準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那么蘋果新的創新方面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在此僅舉其采用的芯片予以說明。
據權威評測網站Anandtech評測顯示,iPhone5的A6 芯片使用了蘋果自己設計的CPU內核,是基于ARMv7 ISA指令集所設計出來的架構,不是業內常見的 Cortex A9 或 Cortex A15架構,高通也是自己設計S4“ Krait”架構。為此有國外評論稱,iPhone5的A6處理器融入了更多蘋果元素。
基于此,iPhone 5在PC Mag公布的頂級智能機型的性能測試中不但縱向輕松擊敗了前幾年的iPhone,也在橫向贏下了所有的Android機型(包括三星新近發布的銷量突破2000萬部的Galaxy S III),顯示出蘋果公司領先的硬件創新和研發實力。更重要的是,芯片是智能手機產業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之一,同時也是決定智能手機成本的關鍵因素,蘋果在此領域加入更多自己的創新元素,無疑在未來會強化自身在智能手機產業中已有的垂直整合和盈利能力,同時對今后手機芯片廠商的競爭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除此之外,隨著iPhone發布后當初盲斷思維的沉淀和趨于理性及諸多評測的出臺,在智能手機用戶注重的拍照、顯示等諸多功能上,iPhone5均呈現出了其一部更好用手機的創新訴求。
由此看來,蘋果的創新正在由外及內地悄然發生著改變,它可能更具有競爭和殺傷力,甚至在不遠的將來對于智能手機產業鏈中的某個領域的競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么除了上述由外及內的創新外,蘋果的創新還體現在哪里呢?
近日,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在與媒體交流中認為:創新目前被人誤解只是產品上的創新,而沒有旨在商業模式、管理上的創新。此言對于產業創新的認識頗為深刻,也很契合蘋果創新的轉變。
業內將蘋果的創新更多地歸結于喬布斯時代,而忽略了新任CEO庫克的貢獻。庫克展現出的是不易察覺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此次iPhone5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部署便是最好的例證。據稱,iPhone 5發布的一周內,將在31個國家或地區上市,年底將達到100個。據美國投資銀行Jeffries分析師彼得?米塞克(Peter Misek)的計算,相比于同一時期的iPhone 4S,iPhone 5的上市國家或地區數整整多出了30個。這意味著蘋果已經突破了供應鏈瓶頸,并且與240家運營商達成了協議,從而對盈利產生實質性影響。
與喬布斯時代蘋果的創新更注重設計與完美相比,庫克時代下蘋果的創新更加務實和符合產業快速變化發展的趨勢,并且大大拓寬了蘋果之前的創新領域。例如上述運營和管理上的創新。而這些領域上的創新能力在某種程度上的難度和重要性甚至要超出產品本身的創新。
例如同樣是在9月發布新品,蘋果iPhone5發布后已然開始發貨,而對手諾基亞、HTC的產品則要到10月底和11月初方能上市,看來對手之所以很難趕超蘋果,除了產品外,供應鏈的管理和創新能力也是關鍵。
綜上所述,蘋果iPhine5的發布并非像業內所言是蘋果的創新乏力之作,相反,它彰顯出的蘋果創新理念的變化,足以引起產業,包括對手的思考。即在商業競爭的大環境下,創新不應局限在產品,甚至僅僅是產品的設計(這樣極易導致唯創新論),更應該是運營、管理等全產業鏈各主要環節的創新,唯有這樣,企業的創新才有實質性的意義,才能最終惠及于市場和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