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佑平 陳瑩瑩
內容摘要:《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以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為指導,明確規(guī)定“尊重和保障人權”,完善了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以及審判程序等,強化了對公民人權的保護,是刑事訴訟立法的里程碑。同時,尚未獲得立法確認的無罪推定、司法審查等原則,公設辯護人、被害人國家補償以及三審終審制等制度,將是未來修訂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人權保障無罪推定三審終審制
一、我國《刑事訴訟法》發(fā)展歷程的回顧
1979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經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公布,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結束了我國刑事司法領域自建國以來長達30年之久的法典缺失狀態(tài),為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建設開辟了新紀元。1996年3月17日,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迄今已施行15年有余?!缎淌略V訟法》的首次修正貫徹了“發(fā)展民主,健全法制,加強制約,保障人權”的精神,增強了對公民人權的保障,體現(xiàn)出我國刑事訴訟法治的進步,標志著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建設邁出了新的一步。時隔16年,伴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變遷,刑事司法實踐和法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推進,2009年,《刑事訴訟法》的第二次“大修”拉開帷幕,2012年3月14日,《關干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經十一屆全國人大會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此次修訂的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立法條文的簡單增加,制度設計更加的科學完善,更體現(xiàn)為法治理念和制度設計的日趨科學完善。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1996年《刑事訴訟法》有效實現(xiàn)了“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目標,但與刑事司法領域的國際標準依然存在較大差距,訴訟程序中的封閉性、隱蔽性特征十分明顯,辯護權依然受到較大制約。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新的問題和新的情況不斷涌現(xiàn),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侵害公民人權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鑒于此,2009年初,《刑事訴訟法》修訂工作再次啟動?!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基礎上,歷經3年時間,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反復討論研究,不斷對修正案草案修改完善,最終形成并頒布。刑事訴訟活動與人權密切相關,“無論哪一個國家都無法堂而皇之地否認人權,人權已經成為神圣的觀念,全世界都在提倡對人權的保障和尊重。”〔1〕《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明確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總則,并通過修改、補充和完善相關具體制度和程序,如證據制度、強制措施制度、辯護制度、偵查程序、審判程序、執(zhí)行程序以及特別程序等,加強刑事司法活動中對公安司法機關權力的限制和訴訟參與人權利的保護,增強訴訟的透明度和對抗性,翻開了我國刑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和民主司法的新篇章,成為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史上新的里程碑。
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發(fā)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法治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尺,人類社會從野蠻邁向文明,從漠視踐踏人權到保障捍衛(wèi)人權,無不與刑事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典從誕生到“大修”,積極推動了我國民主法治化的進程,促進了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建設的發(fā)展,加強了對廣大公民人權的尊重和保障。可以說,一部刑事訴訟法典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公民的人權保障史。
二、《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內容與解讀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高舉人權保障的旗幟,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列為自身的任務,對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律制度作了重要補充和完善。從立法理念來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進一步植入了人權保障和程序正義等司法理念,強調保障被告人人權,完善程序法治。從修法內容上看,《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內容統(tǒng)攝了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執(zhí)行程序和特別程序等諸多制度,涉及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從篇幅上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由原先的225條增加到290條,雖然立法的進步與否不能簡單地以法條數量的多寡來衡量,但是至少表明我國立法者為刑事訴訟立法的細化和立法的可操作性的增強作出了努力。
(一)更新刑事司法理念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貫徹和落實《憲法》第33條關于“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guī)定,將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第2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笔状螌ⅰ白鹬睾捅U先藱唷泵鞔_列入刑事司法領域的基本法——《刑事訴訟法》,標志著我國刑事司法理念的重大轉變,弱化甚至可以認為廢棄了單純強調打擊犯罪、懲罰罪犯的傳統(tǒng)理念,進一步強化了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有利于平衡懲治犯罪與保護人權的關系,促進刑事訴訟活動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兩大價值目標的統(tǒng)一和實現(xiàn)。司法體制總是與司法理念相伴相隨,司法理念的更新勢必促使刑事司法以人權保障為指導思想重構并完善刑事訴訟程序,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尤其是程序公正的實現(xiàn)。事實上,人權保障理念在《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得到了鮮明體現(xiàn),如增加“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通過將委托辯護人的時間提前到偵查階段,強化保障公民的辯護權等。
(二)完善刑事司法制度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在保障人權,完善程序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在證據制度、辯護制度、強制措施、偵查程序、審判程序等方面均有較大突破,不惟如此,《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還創(chuàng)造性地規(guī)定了特別程序。
1.證據制度方面,確立完整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規(guī)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對證據制度進行了大范圍修改:首先,《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在“兩個證據規(guī)定”〔2〕的基礎上,明確了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程序、證明責任,明確公檢法都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義務,并明確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排除的證明標準,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完整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實現(xiàn)了“兩個證據規(guī)定”的重大突破。其次,新增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該規(guī)定折射出對公權力的嚴格限制和對公民合法權利的進一步保護,從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訊逼供及其他非法收集證據的行為,為維護司法公正和保障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還完善了證據的概念和種類,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增加電子數據等證據類型;明確了舉證責任的分配,規(guī)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公訴機關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重新詮釋了“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建立了相對合理的證人保護制度和證人補償制度等。
2.辯護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方面,賦予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身份,擴大法律援助范圍。辯護制度是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辯護權是實現(xiàn)被告人訴訟權利最重要的制度保障?!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與《律師法》相銜接,對辯護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修改:首先,完善律師會見權、閱卷權以及調查取證權,以期化解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三難”問題。明確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身份,實現(xiàn)了辯護與被追訴的同步,擴展了辯護權行使的時空。其次,還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將法律援助的適用階段由審判階段延伸至偵查階段和起訴階段;適用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圍從可能判處死刑擴展到可能判處無期徒刑的案件等。這些突破有助于破解司法實踐中辯護難的問題,實現(xiàn)訴訟參與人權利的保障,維護刑事司法公正。此外,修改第38條,將被追究責任的主體改為“辯護律師或者其他任何人”,刪除“改變證言”的規(guī)定;規(guī)定辯護律師職業(yè)保密義務。當然,對于第38條的修改似尚不足以有力保證律師不被無辜追究刑事責任;呼聲高漲的“公設辯護人”制度尚未得到立法的確認,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仍任重而道遠。
3.強制措施方面,完善監(jiān)視居住和逮捕的適用條件和程序。強制措施的正確適用有利于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但它與公民的人身自由息息相關,一旦濫用必將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權?!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對現(xiàn)有的強制措施作了較為細致的修改:完善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保證人的責任;明確監(jiān)視居住的適用條件、執(zhí)行場所、增加指定居住的權利保障;完善和細化逮捕的適用條件以及檢察機關審查逮捕的程序;嚴格限制采取強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等?!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還增加了對指定居住的權利保障,如第74條規(guī)定:“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期限應當折抵刑期。被判處管制的,監(jiān)視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的,監(jiān)視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并明確規(guī)定,除無法通知的情形外,必須通知家屬,大大促進了監(jiān)視居住適用程序的規(guī)范化、法制化,有望成為羈押的替代性措施,以減少逮捕率和羈押率?!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對逮捕的適用條件中的“社會危害性”進行了列舉式說明,還規(guī)定逮捕后,檢察院還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等,完善了逮捕的適用條件和程序,增強了逮捕措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實現(xiàn)對被逮捕人的人權保障?!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還將采取強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嚴格限定為“無法通知”,除“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之外取消了因“有礙偵查”而不通知家屬的情形,體現(xiàn)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保障。
4.偵查程序方面,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秘密偵查等偵查手段。偵查活動最主要的任務是查找、追究犯罪,偵查程序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兩大訴訟目標沖突最激烈的訴訟階段,也是公民人權最容易被侵犯的程序。對此,《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相關程序性規(guī)定,包括完善訊問錄音錄像制度,規(guī)定拘留后二十四小時內應當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訊問必須在看守所進行,規(guī)定包括技術偵查措施在內的特殊偵查手段及其適用范圍和程序等,防止和遏制刑訊逼供現(xiàn)象的發(fā)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規(guī)范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有效平衡了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兩者之間的關系。此外,為維護國家安全,保障社會和公共利益,《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應當全程錄音或者錄像;明確規(guī)定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等嚴重犯罪案件,公安機關可以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等特殊偵查手段。對于重大的貪污、賄賂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檢察機關可以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并對上述偵查手段的適用期限、審批手續(xù)、偵查機關的保密義務以及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等內容作了規(guī)定。該規(guī)定對特殊案件的偵查給予制度上的支持,有助于打破當前該類案件偵查難的困境,其進步性不容否定。
5.審判程序方面,明確和細化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完善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程序是裁判結果產出的最后一道程序,程序設計的合理與否對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對一審程序、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以及審判監(jiān)督程序逐一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如該法第208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符合:“(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三)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三個條件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判,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完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該法第187條和第188條規(guī)定了證人強制出庭作證制度,提高證人出庭率;還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并建立專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有助于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實現(xiàn)司法公正。改革和完善發(fā)回重審制度,防止法院之間“踢皮球”,損害當事人訴訟權利。增加質證、交叉質證等規(guī)定,進一步強化審判程序的對抗性。此外,《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死刑復核程序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辯護人意見,且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使死刑復核程序從行政化的內部復核程序逐漸走向適度訴訟化的程序,有利于實現(xiàn)權利保障和司法公正?,F(xiàn)代刑事司法程序以“公正與效率”為主要價值目標,《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上述改革,對庭審過程中查清案件事實,增強庭審的對抗性,實現(xiàn)案件繁簡分流,節(jié)約司法資源都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6.特別程序方面,增設了四種特別程序。《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根據刑事司法制度發(fā)展的需要,基于特殊案件自身特征增設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輕微案件的當事人和解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yī)療程序這四種特別程序,改變了該類案件無法可依的現(xiàn)狀,填補了我國特殊案件司法制度的空白。首先,《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以教育、感化、挽救為指導思想,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嚴格限制適用逮捕等強制措施;設計了類似于日本緩訴制度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建立了訊問和審判時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并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上述規(guī)定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更好地回歸社會,體現(xiàn)出國家對未成年人濃郁的司法人文關懷。其次,《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規(guī)定,因民間糾紛引起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下徒刑的公訴案件,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可以適用和解程序。和解程序的規(guī)定,一方面有利于及時化解社會糾紛,另一方面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第三,規(guī)定對于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潛逃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應當依法追繳其違法所得。這既有助于對腐敗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進行嚴厲的打擊和懲治,也實現(xiàn)了與我國已加入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及有關反恐怖問題的決議的對接。第四,《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規(guī)定“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xù)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yī)療”。該規(guī)定同樣對于保障公眾安全,維護社會秩序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修訂范圍十分廣泛,從理念更新到制度變革,從權力制約到權利保障。1996年《刑事訴訟法》部分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人權保障的分量增大,但追究犯罪、懲罰犯罪的理念仍占主流。《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實現(xiàn)了刑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理念的再次升華,并真正形成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以這種司法理念為指導,對刑事訴訟具體的制度、程序,或重新設計或大幅修改,內容全面,范圍廣泛。具體而言,除對上述重點制度、程序進行了科學、合理的修訂之外,還對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制度、審前程序、審判程序、執(zhí)行程序以及特別程序的具體內容、細節(jié)等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了刑事訴訟制度。同時,刑事訴訟法律制度事實上是公權力和公民權利之間的相互博弈,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在整部刑事訴訟法典中貫穿始終,在刑事訴訟制度、程序的具體設計中,既體現(xiàn)了對國家公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又體現(xiàn)了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和人權保障的強化。簡而言之,無論是從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具體內容和立法條文的文字這些“點”來看,還是從整部刑事訴訟法典的法律體系這個“面”來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修改的范圍都是極為廣泛的。
三、對《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展望與期待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將站在新的起點踏上新的征程。當然,修訂過程中征集的一些意見和建議未被采納,一些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和先進理念未被吸收。一方面,這源于立法部門認識的不統(tǒng)一和實踐經驗的缺乏;另一方面,刑事訴訟法素有“小憲法”之稱,直接與我國的政治制度掛鉤,刑事訴訟法律制度必須在現(xiàn)有的政治體制之下與政治制度協(xié)調發(fā)展。
此次《刑事訴訟法》修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落實中央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要求,努力適應新形勢下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的需要,著力解決當前司法實踐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符合我國司法實踐的需要。對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進步性我們不吝溢美之詞,但也不能停止完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腳步,《刑事訴訟法》修訂本身并不意味著刑事訴訟法律制度已經完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同樣留下不少遺珠之憾,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明確無罪推定原則和司法審查原則
無罪推定和司法審查以限制國家公權力為目標,堪稱人權保障的堅實屏障,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刑事司法領域的基本原則。
1.明確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是指在未經證實和判決為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應被推定為無罪。根據無罪推定原則,在司法機關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和經過法定程序裁決被告人有罪之前,被告人應當被推定為無罪,在權利享有和行使方面與其他公民并無二致。該原則自1789年寫入法國《人權宣言》以來,被諸多國家納入本國刑事訴訟法典,直至上升為憲法原則。此外,《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均對無罪推定原則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使其成為現(xiàn)代刑事訴訟程序的基石,為現(xiàn)代民主法治國家所普遍采用,并成為聯(lián)合國在刑事司法領域推行的最低限度標準之一。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被視為洪水猛獸,被定性為資本主義的東西遭到排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至《刑事訴訟法》首次修改之前,法學界圍繞無罪推定原則展開熱烈了討論,有關無罪推定原則的學術成果相繼推出,〔3〕使人們對該原則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但仍未形成統(tǒng)一結論。1996年《刑事訴訟法》部分體現(xiàn)了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明確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彪S后,法學界再次掀起有關無罪推定原則的論辯熱潮。事實上,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遠遠超過上述規(guī)定,該規(guī)定只能被視為對無罪推定原則精神的部分貫徹。如立法不僅沒有確認“沉默權”,反而將“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的規(guī)定予以保留?!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納入其中,并對偵查機關非法取證等行為進行了制約,但也只是對無罪推定原則部分內容的認可。
無罪推定原則是人類在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與追求個人自由、捍衛(wèi)人類尊嚴之間作出的重要價值選擇,是刑事司法理念更新的重要標志,是現(xiàn)代刑事司法民主制度產生的理論基礎,更是捍衛(wèi)被告人訴訟地位的根基。它要求無辜者被作為指控者進入訴訟程序的情況也在所難免。無罪推定原則要求司法機關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才能作出判決,在此之前,不能草率地將被指控人視為罪犯。司法機關必須全面核實證據,避免先入為主、刑訊逼供,保護被指控人的合法權益,防止無辜者受到刑事追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佘祥林案、聶樹斌案、趙作海案等冤假錯案的頻繁出現(xiàn),凸顯出我國的相關立法規(guī)定無論是價值理念還是具體制度設計,都與國際通行的無罪推定原則存在顯著差距。我們應該更新司法理念,摒棄長期以來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偏見,以立法形式明確規(guī)定無罪推定,將隱蔽于法律條文中的無罪推定思想明確化、徹底化,并輔之以相應配套措施。第一,加強權利觀念,從立法、司法上認同公民的主體性,明確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限制和剝奪公民權利;強化程序正義理念,為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如辯護權、及時審判權等提供程序保障。第二,在《刑事訴訟法》總則中確認無罪推定原則,并在具體訴訟程序中進行規(guī)則配置。如對偵查行為進行司法審查加強偵查監(jiān)督,完善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通過建立交叉訊問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庭審方式等。在理念、制度建設和司法實踐中,真正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客觀公正的處理案件,保證有罪的人受到應有的懲罰,無辜的人得以享有原本的正義。
2.明確司法審查原則。司法審查,指司法機關通過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及國家公權力活動進行審查,宣告違反憲法的法律、法規(guī)無效及對其他違法活動通過司法裁判予以糾正,以維護憲法的權威,保護公民的權利和權益。它最初源于17世紀愛德華·柯克與詹姆斯一世之間關于司法權與王權之間關系的著名論辯,美國立憲主義者吸納了柯克關于王權應當受到司法權限定和制約的思想,將其塑造為美國限權憲法的內核;之后的“馬歇爾訴麥迪遜”案中,“提出了一個超越國界的永恒命題:要實施憲法,實行憲政,就必須建立某種形式的司法審查,沒有司法審查,憲政根本就不可能實現(xiàn)?!薄?〕20世紀中后期,加強人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刑事被告人的人權保護,成為法治發(fā)達國家司法審查制度新的目標。如今,司法審查原則已經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法律文化傳統(tǒng)的界限和阻隔,成為法治發(fā)達國家普遍確認的一項程序法治原則。不惟如此,《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等重要的國際性法律,均不同程度地對司法審查原則作了規(guī)定,司法審查原則已然成為一項普適性的國際刑事司法準則。
刑事訴訟體現(xiàn)的是國家與個人之間權益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作為國家利益代表的刑事追訴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具有強制性的刑事追訴權。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被濫用,為了防止追訴機關濫用權力,保護公民個人權利免受國家公權力的不當侵犯,追訴機關在對公民采取強制性偵、控手段和處分公民的重大權益時,必須接受司法機關的合法審查,由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查之后才能實施。由此,以自然正義原則和正當程序原則為支撐的現(xiàn)代司法審查原則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即未經法院的司法審查,任何人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者科處其他刑罰;未經法院審查,不得對公民實施逮捕、羈押等強制措施以及其他強制性偵查措施?!?〕“保障人身自由權是保障一切人權的基礎”,現(xiàn)代法治國家對強制性措施的適用限定了嚴格的條件和程序,規(guī)定必須由法院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查之后偵、控機關才能實施逮捕、羈押等強制性措施,被逮捕、羈押的被告人有權向法院提出申訴,要求法院通過言詞審理的方式對逮捕、羈押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當逮捕、拘禁不合法或已經沒有必要時,被告人有權要求被立即釋放。為了有效貫徹司法審查原則,法治發(fā)達國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司法令狀制度和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等相關配套措施,多年的司法實踐證明,司法審查原則的確立無論是對于限制偵、控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以人身自由為核心的人權方面,還是在推動刑事訴訟制度法治化、民主化方面,均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反觀我國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實踐,司法審查原則一直缺位,法官并不介入和參與偵查程序,不對偵查程序中的有關爭議進行裁決。不可否認,1996年《刑事訴訟法》通過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將定罪權統(tǒng)一收歸法院,是刑事訴訟立法的一大進步,但也僅僅是確立了實體刑罰司法審查機制,并未涉及逮捕、拘留、搜查以及扣押等程序性強制處分行為的司法審查機制?!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針對強制性措施做了較大的調整和完善,通過在嚴禁刑訊逼供基礎上完善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加強對偵查權的控制和制約,但仍未確立實質意義上的司法審查機制。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非法羈押、非法搜查和扣押等嚴重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和財產權的違法行為層出不窮,司法審查原則的缺位導致無法真正有效地制約偵查機關的違法行為。目前,對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83條的爭議和對司法機關可能濫用該條賦予的權力的擔憂,也與司法審查原則的缺位難脫干系。
首先,在刑事訴訟立法中明確規(guī)定司法審查原則,將其納入我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范疇,統(tǒng)領整個刑事訴訟立法。其次,修改、補充和完善司法審查原則的配套措施,如實行司法令狀制度,即偵查機關為了保證偵查活動的順利進行,認為需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及財產采取強制措施時,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向司法機關提出申請,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決定,“摒棄原來由檢察院行使強制處分審查權的傳統(tǒng)模式,在偵查程序中引入‘中立性因素,建立強制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機制,由作為中立第三方的法院來監(jiān)督、控制偵查程序”?!?〕同時,還應當完善以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為核心的程序性救濟手段。采取措施限制和制約偵查機關非法行使偵查權,并不意味著對非法偵查行為的根除,必須賦予公民受到非法限制和剝奪之后獲得救濟的權利?!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正式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并規(guī)定公檢法都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義務,應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程序,特別是完善審前程序中關于非法證據排除具體程序的設計。
(二)建立公設辯護人制度
公設辯護人,是指由國家資助,為被指控犯有刑事罪行又無力支付律師費的貧窮被追訴人提供法律服務的主體。世界上第一個公設辯護人組織于1913年成立于美國洛杉磯,1963年吉迪恩訴溫賴特一案判決后,公設辯護人組織在美國聯(lián)邦、州、郡層面得以廣泛建立。美國公設辯護人制度在刑事法律援助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引發(fā)其他國家紛紛借鑒。英國于2003年設立了自己的公設辯護人制度,在北歐,公設辯護人制度的歷史也比較悠久,并有其獨特的發(fā)展軌跡。人類社會對貧困被告施以刑事法律援助,經歷了從“慈善階段”到“國家責任階段”的觀念轉變,貧困被告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是國家對法治的承諾,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事司法領域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履行國際法義務的必然要求。較之其它刑事法律援助模式,公設辯護人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如能夠確保辯護質量及效率、能夠節(jié)約司法成本,能夠借助“公設”身份與司法行政機關建立良性的溝通平臺,達到改善整體刑事辯護制度的目的等。在現(xiàn)代法治國家,公設辯護人制度已經成為刑事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在刑事司法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公設辯護人制度在我國尚未確立,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數。但是,對于我國而言,公設辯護人制度的立法和實踐并非一直空白。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頒行的《刑事訴訟法》第170條和第171條對公設辯護人制度作了明確規(guī)定。1935年,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延續(xù)了公設辯護人制度,規(guī)定“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之案件,其未經選任辯護人,或選任辯護人于審判日期不出庭者,審判長應當指定公設辯護人為其辯護,其他認為有必要指定辯護人的案件,亦指定公設辯護人為被告辯護?!?939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了《公設辯護人條例》,1945年6月司法行政部又公布了《公設辯護人服務規(guī)則》,大大增強了公設辯護人制度的現(xiàn)實可操作性。1953年,上海市人民法院還設立“公設辯護人室”,幫助刑事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此之后,公設辯護人被改為律師,公設辯護人制度在大陸地區(qū)被束之高閣,《公設辯護人條例》卻一直為我國臺灣地區(qū)沿用至今,該制度在臺灣地區(qū)業(yè)已相當成熟。2010年10月,全國首家公設辯護人辦公室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法院正式掛牌,公設辯護人制度在我國大陸地區(qū)重新回歸。2010年12月18日,由復旦大學司法與訴訟制度研究中心主辦的“公設辯護人制度基本內容和發(fā)展前景理論研討會”,圍繞公設辯護人制度的基本理論、價值目標、制度屬性、主要內容、運作模式、管理體制以及在法律援助中的特別作用等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系統(tǒng)研討,并對該制度在我國司法改革中的發(fā)展前景進行廣泛討論。我國應該在現(xiàn)有法律援助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設辯護人制度。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辯護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均進行了修改、補充和完善,積極意義不容置疑。遺憾的是,對于在域外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已經發(fā)展成熟,在我國大陸同樣具有深厚歷史基礎的公設辯護人制度,并未予以關注和確認。筆者認為公設辯護人制度應當及早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吸收,不僅源于該制度在域外司法實踐中表現(xiàn)出的巨大生命力和對國家法律援助責任的有效實現(xiàn),更因該制度的建立對我國的刑事司法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意義重大。首先,公設辯護人制度將貧窮被告人的辯護權從紙面意義變?yōu)楝F(xiàn)實權利,是落實“被告人有權得到辯護”的憲法權利的重要途徑。其次,公設辯護人制度可以有效解決貧困被告人辯護率低的問題,有助于真正建立控辯平等結構,促進司法公正。最后,公設辯護人制度將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注入新的血液,對于緩解目前刑事法律援助適用率低、強制辯護范圍窄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立法對于公設辯護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從公設辯護人的性質、任職資格、組織管理、權利義務、援助案件的范圍等幾個方面入手,〔7〕使之與現(xiàn)有的法律援助制度相得益彰。
(三)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指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之后,無法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等途徑獲得賠償時,由國家給予被害人經濟補償的一種法律制度。一般認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源于新西蘭,1963年,新西蘭成立了刑事?lián)p害補償法庭,對被害人進行國家補償。此后,英國、美國、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國家相繼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隨后傳播至瑞典、德國、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亞洲地區(qū)的韓國、泰國和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qū)也以立法形式確立了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該制度作為一項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建立,并得到有關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如聯(lián)合國公布的《為犯罪和濫用權利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補償制度的對象和方式等具體制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刑事司法研究的繁榮昌盛和司法實踐的發(fā)展,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逐漸引起我國學術界和司法部門的關注,學者們圍繞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內涵、價值和理論依據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在我國建立該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廣泛探討。司法實踐中,我國部分地區(qū)進行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制度化探索,如山東淄博、青島先后設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金制度,2005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試點工作在全國較大范圍內展開等?!?〕盡管關于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理論依據,以及能否在我國成功建立等問題,理論界一直爭論不休,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司法實踐的效果目前也不盡如人意。但至少,對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關注,意味著刑事被害人正在逐步從“被忽視的弱勢群體”〔9〕中擺脫出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與偵、控機關直接對抗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身上,無論是刑事訴訟立法還是刑事司法理論研究,都更加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刑事案件直接的受害者——被害人,成為被遺忘和被忽視的對象。被害人受到刑事犯罪侵害之后,既難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從犯罪人那里獲得賠償,又不能通過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享受應有的補償,極有可能引發(fā)被害人物質上、心理上的危機,從而滋生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被害人因擔心被告人獲刑入獄后無法挽回經濟損失,不向司法機關報案或在司法機關立案后持不合作態(tài)度;因受到犯罪侵害后得不到賠償,被害人對犯罪人及其親屬和社會產生強烈的敵對心理或絕望情緒,引發(fā)報復犯罪人及其家屬或社會的暴力事件等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問題,無不與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缺失密切相關。這就迫切要求盡早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在打擊犯罪、懲治罪犯的同時,加強對受到犯罪行為侵害后的公民的保護,促進刑事訴訟法保障人權目標的實現(xiàn)。這不僅有利于彌補被害人因犯罪遭受的物質損失,維系其物質生活,也有利于消除被害人思想疑慮,促使其主動報案,積極揭露犯罪,促進刑事訴訟法控制犯罪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消除被害人因無法從犯罪人處獲得賠償而產生的不滿心理,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促進刑事訴訟法維護社會秩序使命的完成。
在我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并未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視,《刑事訴訟法》的兩次修訂均著重強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障鮮有論及。我國應當順應刑事程序從以被告人權利保障為重心逐步轉向尋求被告人與被害人訴訟權利保障平衡的世界發(fā)展潮流,結合我國國情,借鑒法治發(fā)達國家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先進成果,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四)建立三審終審制
三審終審制是根據審級制度基本原理設計而成的一種特殊的審級制度。這種審級制度之下的初審程序,即第一審程序,主要承擔案件事實發(fā)現(xiàn)功能;上訴審程序,分為第二審程序和第三審程序,第三審程序一般為法律審,主要承擔法律適用統(tǒng)一的功能,第二審程序介于第一審程序和第三審程序之間,依據一國對上訴程序的價值追求承擔相應的功能。司法體制實行層級制,審判程序區(qū)分事實審和法律審,上下級法院之間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從而最大限度實現(xiàn)審級制度糾正錯誤裁判和統(tǒng)一法律適用的重要價值目標,使三審終審制沖破刑事訴訟模式藩籬,為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普遍采用??疾煊蛲獾膶徏壷贫炔浑y發(fā)現(xiàn),基于刑事訴訟模式的差異和上訴程序功能定位的不同,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審級制度各具特色,但從總體來看,基本上都實行三審終審制,當事人享有兩次上訴機會,一方面為不滿一審判決的當事人提供一個獨立的重新審查的機會,保障裁判的正當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為上級法官對下級法官判決的法律解釋創(chuàng)造一次重新審查的機會,保障法律適用的統(tǒng)一性。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兩審終審制是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qū)普遍實行的審級制度,但在個別根據地和解放區(qū)也曾實行三審終審制,〔10〕根據1951年《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的規(guī)定,〔11〕以二審終審為原則,三審終審或一審終審為例外是我國當時的審級制度,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廢除了三審終審的例外情形,明確將兩審終審制作為我國的審級制度,兩審終審制一直沿用至今。不可否認,在我國刑事司法領域中,兩審終審制有助于提高訴訟效率,減少訴訟成本,便利群眾訴訟。然而,較之三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在保證案件質量和保證當事人合法權益方面,因其缺少了一道程序,自然顯示出某些不足”,〔12〕此其一。其二,由于我國在審級制度構建過程中,未能有效地遵循現(xiàn)代審級制度原理,兩審終審制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諸多弊端。二審程序承擔全面審查案件的任務,卻常因不開庭審理而流于形式,“全面審查原則”高質量的保證成為一種“神話”;〔13〕兩審終審制的缺陷,使刑事司法公正受到極大的破壞,法律適用較為混亂,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對兩審終審制進行改革,引入三審終審制。
日本學者三月章認為:“理想的審級制度應當是在盡可能簡潔的形式中,發(fā)揮糾正誤判和統(tǒng)一法律適用的功能,這兩項功能應以案件的輕重,在不讓人感到遲緩的范圍內有效的加以分配。根據這一觀點,兩個事實審和一個法律審相加的三審制度,屬于能夠充分發(fā)揮法學家睿智與經驗的理想類型?!薄?4〕整個刑事訴訟系統(tǒng)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任何一個部件的維修和更換都需要審慎對待,三審終審制的確立必然涉及刑事訴訟系統(tǒng)的整體調整,但是,制度的改革完善取決于多元化的實踐需求,再優(yōu)越的制度也難以滿足訴訟實踐的多種價值追求。更何況,現(xiàn)代法治發(fā)達國家審級制度的司法實踐,我國三審終審制的歷史基礎,庭審程序的不斷完善,為我國建立三審終審制提供了有益經驗,奠定了深厚基礎,創(chuàng)造了良好環(huán)境。
四、余論
刑事訴訟立法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法律的適用,打擊犯罪,懲罰罪犯,營造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維護公民權利和國家、社會利益,最終實現(xiàn)為民眾謀取福祉的目的。現(xiàn)代刑事訴訟立法的目標一直在“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兩者之間游移徘徊,《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高舉人權保障的鮮明旗幟,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出立法機關為人權保障建設作出的巨大努力。當然,出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同樣規(guī)定了“技術偵查”等措施,以期加強對特殊犯罪行為的打擊制裁,體現(xiàn)出典型的懲治犯罪傾向。立法的生命在于司法實踐,《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宗旨能否順利實現(xiàn)需要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