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平
摘 要:歷史地段作為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始終處于新陳代謝的狀態,經歷著各種城市要素的生長、發展和衰退,同時也伴隨著新的事物進入歷史地段,這勢必給歷史地段的保護更新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本文首先對歷史地段的定義及價值進行了闡述,并針對我國當今歷史地段保護更新工作中的誤區,提出了歷史地段保護更新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措施。
關鍵詞:歷史地段更新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1)06(a)-0037-01
1 歷史地段概述
1.1 歷史地段的定義
“歷史地段”指蘊含著許多歷史要素的一定區域,內涵不僅包括建筑,還包括自然環境、風俗文化等各種歷史遺留的物質因素。
在我國編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中對“歷史地段”這個詞也做出了定義:歷史地段是保留遺存較為豐富,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跡、近代史跡和歷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
1.2 歷史地段的意義
(1)情感意義。
城市中的歷史地段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它既是有形的資產,更是一種無形的財富。人們常常緬懷的過去“那種溫暖而有趣的氛圍”,其實是一種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深刻的情感因子。就像北京人和上海人對老北京胡同以及舊上海里弄的眷念一樣,那種對過往生活的記憶和對當時周圍環境的印象深深地鐫刻在人們腦海中,難以磨滅。
(2)文化意義。
現代城市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筑和空間環境,以其獨特的物質空間形態向人們傳遞著自身的文化內涵。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是歷史文化經過長期積淀的綜合表現,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不可欠缺的內容。
(3)歷史意義。
一棟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筑就是融合在環境中的一部無言的史書,就像是一部“石頭的史書”。一個城市的建筑群落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歷史,它真實地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人類在各個社會發展階段所具備的審美觀和技術水平,讓我們無比生動的認識到不可復現的過去,它要比書本更加的形象。
(4)經濟意義。
歷史地段的保護和更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良性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有效資源,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特殊表現。它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價值,鞏固了城市的歷史底蘊,同時又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2 我國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的誤區
2.1 盲目追逐經濟利益的誤區
現實中,由于歷史地段的保護更新工作的開展需要大量的資金,這筆資金即使對于政府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城市歷史地段的開發價值較高,尤其是中心商務區。所以往往最后都是政府牽頭,開發商來進行最終的投資建設。而利益的驅使讓開發商在后期的改造建設中卻逐漸失去了保護的意識。這就導致了城市的一些歷史文化遺產無可避免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
2.2 盲目跟隨“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理論的誤區
我國在舊城改造的初期,盲目的引用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規劃手段。規劃人員盲目強調功能的分區和用途的純化,追求“理性的城市空間形態”和“統一的視覺空間秩序”等等。他們對歷史地段往往只有單純的表面認識,認為歷史地段是混亂無序的,徹底忽略了表象下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根基,因而對保護歷史地段持否定態度,一味的提倡大規模新建,形成千篇一律的新城市景觀。
2.3 靜態、消極保護的傳統模式誤區
絕大部分規劃人員,再開展歷史地段保護工作的時候,都習慣于用一種靜態的模式去思考,一味的強調絕對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著重在于對歷史地段的控制性保護。我們在強調保護的同時必須意識到要進行局部的調整和改動的重要性,避免盲目追求沒有任何生命力的靜態的一成不變的保持。我們的所保護不能是一個歷史的“軀殼”,而應該是文脈的延續,生命力的再次激發。
2.4 相關政策與操作手段的誤區
我們知道,規劃管理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城市歷史地段的改造的成果。如果規劃管理人員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在審批的環節中能夠及時糾正發現的問題,就會避免很多歷史地段的破壞。因此,一套結合地方實際的評價標準和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的建立才是重中之重。
3 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的基本原則
3.1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的根本原則。整體性原則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廣義地說,作為城市母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地段必須與其它建筑一起考慮;其次狹義地說,歷史地段自身也是一個復合有機體,必須注重其生活形態與整體格局的完整性。這就要求在進行歷史地段保護更新時,既要從宏觀的角度來考慮,又要把握其自身的統一完整性。
3.2 以人為本的原則
歷史地段的主體是人,人的活動使物質空間更富有意義。因此無論要采取何種方式,歷史地段的保護更新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動搖。政府應當開辟多種渠道讓公眾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要想公眾積極投入環境的改善工作,真正與歷史地段融為一體,只有采取這種將政府調控與公眾參與緊密結合的方式才能實現。
3.3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的根本原因是可以使其可持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保護更新歷史地段的原則。在歷史地段保護更新中,應最大限度地利用現狀與自然。同時也要滿足不破壞后代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對歷史地段的保護更新時,傳統建筑的修繕工作,在保留建筑外觀或沿街立面相對本真的同時,內部改造則需要給予一定自由的空間,盡量能在允許的條件下增加必要的基礎設施。
4 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的措施
4.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循環調控措施
現今,我國歷史地段的保護更新工作主要是靠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重點地段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來指導和調控的。但是,這其實僅僅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規劃模式。事實上,由于歷史地段本身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問題相對復雜,規劃人員難以對歷史地段的現狀條件乙級存在的問題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所以只能從宏觀上做出一個規劃方案,這種方案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4.2 因地制宜,建立多方位的控制指標措施
確立因地制宜的更新手段的根本原因是歷史地段自身的多樣性。
首先,應根據歷史地段的具體情況,分析各類歷史地段保護更新的適宜性和可行性:
(1)對于文化傳統深厚、人口密度較大、面積廣闊的重要城市中的歷史地段,重點分析研究它們在文化傳統及意識形態等方面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因素,評價其保護更新的適宜性及可行性。(2)對于對周邊地區產生一定影響的中等城市中的歷史地段,重點分析其輻射作用,確定其保護更新的強度和廣度。(3)對于影響范圍一般的城市中的歷史地段,重點分析它們對城市本身所產生的文化和經濟影響,確立其更新保護的方式和措施。
5 結語
歷史地段的保護與更新是一項涉及面廣、多學科的系統工程,不但要注重解決物質、空間結構、環境衰落的問題,還應注重社會、功能等問題,這就要求建立全方位與多層次的保護更新方法措施和管理機制,從而保證歷史地段的發展能適應整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景慧,阮儀三,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 鄭利君,田林.歷史街區動態保護淺析[J].規劃·園林建筑及綠化,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