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宋慧娟 曾清如
摘要:本文對《環境學概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學體會創新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b)-0107-01
環境科學是介于社會科學、技術科學及自然科學之間的邊際科學,是一個由多學科到跨學科的龐大科學體系,它的核心是環境學,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環境”[1]?!董h境科學概論》是高校環境本科專業和其它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環境類課程的入門課。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高校是環境保護教育、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大學生對環境問題極為關注,因此眾多高等院校也紛紛開設《環境科學概論》公共選修課[2]。這為促進《環境科學概論》教學質量的提高,進一步深化教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結合湖南農業大學開設《環境科學概論》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過程,筆者對以下幾個方面有一些體會。
1 關于教材內容
我們使用的教材為劉培桐先生主編的《環境學概論》(第二版,1995年出版)。這是一本很優秀的教科書,此書的出版對我國環境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填補了我國環境學領域高等學校教材中的空白。且其第一版曾于1987年獲國家優秀教材獎。
難而此教材在編排內容上講究覆蓋面廣,概之而論。所以在實際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會面對大量的信息而疲于奔命,學生也會對這面面俱到的內容很難形成體系存放在腦海之中。所以我覺得在講授此課程的時應該首先形成自己邏輯順序,然后才能提綱挈領地進行授課。比如在第一章“緒論”中,原書中分為(1)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2)環境科學的研究任務;(3)人類-環境系統的發展及環境問題。我在講授的過程中邏輯順序為:先有環境問題,后有環境科學,然后才有環境科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再之后有環境科學的分科。這樣授課的邏輯清晰,學生就容易接受。在一些小的知識點上,課本上有的僅僅給出了許多的論述,讓人毫無頭緒,無所適從。如第四章“土壤環境”的“陽離子交換能力”這一知識點中“一般價數越大,交換能力越大;體積越大交換能力越大;水和半徑越小,交換能力大”然后又說“H+的離子半徑特別小,運動速度越大,交換能力強”“交換能力隨交換離子的性質及濃度而變化”而后給出了一個陽離子交換能力強弱的順序表。我在講授過程中將其歸納為:(1)看價態,高價態比低價態的交換能力強;(2)等價態的看原子序數,高原子序數的交換能力強。附兩點注意:(1)H+的離子半徑小,運動速度快,強于一般的二價離子;(2)如果某種離子的濃度特別大,那么其交換能力增加。
此課本作為環境專業的入門教材,其內容有許多部分和后續課程相重合,如第四章的“固體廢物與環境”和《固體廢物處理》相重合,而第六章“環境質量評價”和主干課程《環境質量評價》相重合。所以,在講授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刪減內容,降低其難度。如第一章中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擴散一節,我只介紹影響擴散的因素,而對“大氣中污染物擴散模式”和“擴散參數的確定”不講授。固體廢棄物與環境這一章中所涉及內容不必過多,主要介紹固體廢棄物與噪聲污染這兩類污染物的定義、危害、來源、處理(或控制)基本方法。至于教材中內容比較詳盡的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及資源化問題,可以略講,避免與《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這門課程重復。
2 關于授課方式
《環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其重要的一項是讓學生了解各種污染物的來源,類型及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在現實中,環境是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而污染也是時時刻刻地在發生著。將學生投身于真實的環境之中,進行親身體驗,然后歸納總結,進行理論升華,優于單純的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效果。比如在講授“水體環境”這一章,我安排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休息時間對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調查,拍照,錄像。上課時,先派各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所得到的照片或錄像,然后根據照片或錄像的“紀實”,讓學生就水體污染物的來源、類型、遷移和轉化展開討論。由于學生從“調查”到“討論”,一直都參與其中,因此有較高的積極性進行學習與思考,這樣既鞏固了基本知識,又學到了課堂學不到的東西?;邮浇逃朔私┗⒁唤y的教學弊端,實現了把教育內容從單純的環境污染問題轉變到綜合考慮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關系;把教學形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師生互動,甚至以學生為中心;把教育行為從單純的知識學習轉變到反思與行動、參與和實踐的相結合[3],更加激發了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講授一些理論性的問題時候,學生很難從聽課的過程中完全理解,銘記于心。尤其有些學生對公式特別反感,無法將公式所表達的內容和實際的情況相結合。我就常常結合實事和實列促進學生對其理解。在講授水中污染物濃度的計算的時候,我要我的學生們“接”一個環境監測的“項目”,內容是監測株洲化工廠的重金屬的排放是否超標。我首先將株洲化工廠所排出含有重金屬污水的數據,以及湘江水文數據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們去計算排在湘江中污染物的濃度,然后要他們自己去查找地面水的水質標準。學生們很高興接受了任務,積極思考,認真查找資料,最終達到了讓他們學習的目的。這種案例似的授課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加之學生們也理解,在以后的工作過程中,這種計算他們還會常接觸,所以在思想上增強了其學習的動力。
3 關于考試方式
我們培養學生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考多高多漂亮的分數,而是在于促進其對知識的牢固掌握,提高其思考能力以及參與意識等。為了杜絕學生在期末考試前搞突擊來獲取高分的現象,我采取的是將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在平時他們搞調查,積極回答問題,積極參與我都會給其詳細地記錄,并規定了答對一個問題獎勵多少分等。而且,每講完一章我會給他們進行一個小測試,有兩個目的:(1)促進其鞏固知識;(2)多次測試可以看出每個學生的真實情況。最后得出的成績還算比較客觀。
總之,在講授《環境科學概論》的過程中,我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使學生們了解環境科學的知識框架,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將來從事各項工作奠定環境保護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培桐.環境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何興嬌,張柏江.對環境學專業使用《環境學概論》教材的體會[J].臺州學院學報,2003,25(3):79~81.
[3] 彭軍洪,雷開菊,游鵬飛,等.互動式環境教育—環境教學的全新模式[J].四川環境,2000,19(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