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

最近有一個關于收取浮盈稅的傳言搞得創投界煩惱異常,據參與國稅總局召集的PE基金討論的漢理資本創始人錢學峰透露,《合伙企業及合伙人所得稅實施辦法》中對創投人士獅子大開口,賬面浮盈稅會以投資企業IPO為征稅時間點,將PE投資入股價與投資項目IPO招股價的差額作為“增值部分”,按40%稅率征收所得稅。更緊迫的是,今年浮盈稅將從上海開始試點征收,這讓創業和創投人士猶如驚弓之鳥,紛紛奔走相告,呼吁各界人士阻止浮盈稅政策變成真實的預言。
近幾年來,我國資本利得稅缺位的情況下,財富通過投資和證券市場加速向少部分人集聚,政府一直希望出臺有效、公平的稅收手段進行調節。但從征稅的方式上講,即便上海地稅局和國稅局否認開征“浮盈稅”的說法,這種草擬中的實施辦法巨大爭議仍然令人恐慌,因為現階段政府對創業和創業投資仍然需要支持,而稅收問題對于私募基金行業的影響重大。
讓我們來看看投資人士都有怎樣的抱怨。首先是征稅基礎和征稅時點。智基創投總裁陳友忠認為,如果規定以“投資入股價與投資項目IPO招股價的差額和以企業IPO”為時間點,非常不符合投資基金運營規律。因為企業上市的招股價完全是紙面財富,和基金最終退出的價格可能相差甚遠,即便在一家上市公司中成功獲利退出,那么基金在其他項目中失敗的損失,難道能夠獲得國家退稅嗎?這種“風險由投資者承擔,利潤政府分成”的做法顯然讓創投基金義憤難平。
再來,稅率高達40%的說法也讓業內人士反感。據報道,國家發改委金融司金融處處長劉健鈞在施行辦法的高層研討會上發言中提道“按照2000年的政策,個人投資者的稅率無論你是普通合伙人還是有限合伙人,必須參照個體工商經營所得,適用5%~35%的稅率繳稅”。而此前有傳言說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出臺的對PE在當地注冊減免稅收優惠或者財政補貼等變相免稅的政策都是不合法的,遲早要被清理。難怪易凱資本的王冉抨擊說“稅務掠奪已經到了不講邏輯的荒謬地步”,李開復直接指責浮盈稅是“反創業反創新的政策,以此為首”。
事實上,關于私募基金稅收的爭議歷史由來已久,即便在私募基金的發源地美國,稅收的問題也一直是企業界和美國政壇的一個爭議焦點。這個問題在美國著名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機構黑石(blackstone)上市時,參議院就針對資本利得的稅率法案進行表決時,形成了50票對50票的格局,當時副總統的表決才使得法案通過,可見資本利得稅的分歧程度有多大。
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周煒介紹,美國的資本利得稅作為以高于買入成本的價格出售投資物所獲得的收入,包括交易紙面資產、買賣房地產和其他資產,中國的浮盈稅可以借鑒美國相關法律。在美國,就私募基金的課稅主體來說,投資基金的合伙人(LP)中普通合伙人使用個人所得征稅方面的規定;而慈善機構等機構合伙人,只要存在一筆無關業務的收入,該機構的所有收入都必須繳納所得稅。所以,很多投資機構為了繼續獲得稅收方面的減免優惠,大量的免稅機構通過離岸的企業間接投入到基金當中,通過離岸企業獲得收益,相當于股息和資本利得,進行免稅。
而美國對不同合伙人繳納的稅率也有很大差別,普通合伙人在拋出相關費用支出后,適用最高達35%的稅率;如果是一年以上的長期投資收益分配給合伙人,那么合伙人可能只需按照15%的稅率來納稅。而區分長短期資本的原則就是基金持有股權的期限,以及投資者買出或轉換基金份額的時間確認,這也鼓勵了風險投資和長期持有基金份額的投資者。
當然,美國私募基金稅收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比如,公開上市的合伙企業是否應該與其他合伙企業享受同樣的稅收優惠;比如,關于普通合伙人獲得回報分成是否應該作為資本利得處理;再比如,現行減稅法案的資本里的稅率是否過低。由此可見,只要涉及到稅收和利益就會有無窮無盡的爭議。
如果中國借鑒美國對私募基金課稅的方案,創投機構同樣面臨比較重的稅率。如果說,從今年4月至今,創投機構呼吁遏制浮盈稅出臺只是第一步,那么接下來則是創投機構與政府部門據理力爭,討價還價的時候,比如為了保證國內的創業和投資環境,浮盈稅是否應該參考其投資組合分成后的收入? 對基金優秀的投資人和合伙人在總的基金回報中分得20%的獎金是否免于作為資本利得課稅?
有樂觀的看法,認為從政府執政能力、PE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操作的便捷性來說,征收PE浮盈稅的政策無法在短期內實施。但可以預見,政府對創業投資出臺資本利得稅或者浮盈稅是早晚的事,創投機構與政府之間的討價還價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