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震宇 張振龍 王海燕
摘 要:以我國近年來煤礦事故為基礎,綜合分析了特重大事故發生中暴露出的煤礦事故新特點和新形勢下煤礦事故應急救援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而提出了完善和提高煤礦應急救援水平的現實意義和關鍵之處。
關鍵詞:煤礦事故應急救援
中圖分類號:TD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c)-0219-02
1 煤礦事故新特點及應急救援薄弱環節
2000年以來,我國煤礦,特別是國有重點煤礦發生了多起特別重大事故。這些事故發生過程中呈現出煤礦事故發生的新的共同致災規律,即生產中突發事件的出現,使得傳統上原本“安全”的區域轉變為含有重大隱患的“危險”區域。而由于現有應急救援體系存在的問題,如果這種動態變化如未能被及時發現、正確分析和及時應對,那么職工在基于原來的“安全”區域違章并未發生事故的“經驗”,存在僥幸心理的情況下,就會繼續違章作業,進而會導致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產生重大災難和損失。
煤礦發生的特別重大事故暴露出我國煤礦在應對突發事件、災害應急救援中存在薄弱環節。近年來發生的絕大多數特別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往往分為兩類。一類是瓦斯突發事件,誘發特別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發生;一類是原發性災害誘發繼發性災害的發生。如河南省鄭州礦務局大平礦“10.20”瓦斯爆炸事故、陜西省銅川礦務局陳家山煤礦“11.28”瓦斯爆炸事故、遼寧省阜新市阜新礦業(集團)公司孫家灣煤礦“2.14”瓦斯爆炸事故均在第一次事故發生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處置而發生的連發事故,造成特別慘重的損失。
近年來發生的煤礦重大事故區域地點大部分為傳統上認為的高危區域,這說明我國一直堅持的煤礦安全工作指導方針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是2000年以來煤礦多次釋放的事故規律則說明,煤礦安全生產出現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即高度集中化、高強度生產與高可靠性安全保障的矛盾[1]。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在礦井通常認為的“危險”區域,如高瓦斯區域或者隱患大的區域,煤礦的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工作往往被主要放于此。這是正確的,但在礦井實際管理時,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往往不會注意到突發異常事件帶來的原有平衡狀態打破產生的“安全”向“危險”的動態轉變,結果是不能及時發展和處置突發事件,增長致災可能性。
我國煤礦瓦斯高、地質條件復雜、采深大、易發生突發事件,因此,應急救援過程中正確分析和了解與災害相關的信息、對突發事件的及時處置地位更重要。但事實上,我國的應急救援水平一直存在薄弱環節。安全生產方針中指明“預防為主”,這無疑是正確的。但任何礦井、礦井的任何地方都無法保證永遠不出事故。而事故的發生意味著原有事故預防體系失效了,此時應急救援體系必須及時啟動。因此,應急救援也是當前煤礦安全生產中必須花費精力做好的工作之一。
目前,事故的應急救援在煤礦安全管理中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現有的應急救援與災害處理計劃主要為對付檢查,而不是發揮其應有的支持和參考作用。同時,現有應急救援領域的技術和裝備水平與事故防治水平相比,也遠遠低得多。在應急救援理論方面,對相關技術和經驗的總結資料也少于防治領域的文獻。因此,以控制災害致災影響、減少和避免繼發性災害發生為目的的應急救援工作必須納入煤礦安全日程中重要的一環。
2 完善和提高煤礦應急救援水平的意義
應急救援工作,一是防止突發事件致使“安全”區域轉變為存在重大隱患的危險區域的突發時間致災影響,二是避免或減少原發性災害過渡到繼發性災害,
應急救援的意義包括:(1)減少原發性災害的損失;(2)避免或減少繼發性災害的損失;人們能理解這一作用,但往往未引起重視;(3)提高事故防治水平。成功的應急救援工作基于正確、可操作性強的應急救援預案與災害處理計劃,應急救援預案與災害處理計劃的編制,可以發現并糾正事故防治體系存在的問題。然而人們往往忽視應急救援的后面兩個意義。
特別重大的瓦斯爆炸事故的調查分析顯示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的最關鍵時期是突發事件或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幾十分鐘),然而,在這最重要的時間段,往往出現信息了解不及時、分析不正確、決策及實施效果不顯著等問題,這是煤礦和其他行業安全生產中共同存在的薄弱環節。因此,及時了解、正確分析突發事件或原發性災害的相關信息并及時應對,控制其致災的可能是應急救援的關鍵,也是當前避免或減少特別重大煤礦事故的關鍵。
(1)及時了解突發事件或原發性災害的相關信息。如發生瓦斯類突發事件后,應特別注意監測監控、瓦檢員和《規程》規定的必須佩帶有瓦檢儀的八種人間的瓦斯濃度變化信息的方法是互相補充而不能相互替代的。監測監控系統能較準確、連續監測測點位置的瓦斯濃度動態變化,但布置位置少,往往不能完全監測全礦井每一個區域、特別是局部區域瓦斯異動情況;瓦檢員對相關區域的瓦斯能進行較為準確的探測,但數據是間斷的,對于及時發現突發事件的影響則很困難;井下八種人獲得的瓦斯數據則對前兩種方法有重要補充作用。十二字方針中的“監測監控”對監測監控系統的要求不僅包括必須設立的意思,還要求系統可靠性必須得到保證,同時對系統的維護和管理等也必須按規定及時進行。對傳感器種類、數量和位置、傳感器種類對響應時間的差異與突發事件信息間的關系也考進行考慮。
(2)對災變信息的正確分析。災害狀態發生變化后,需要注意的是有害氣體濃度對風量十分敏感。如位于上隅角采空區區域的瓦斯濃度與上隅角風流中瓦斯,一氧化碳濃度相差可達100倍以上[2]。風量為2000m3/min回風流中存在20ppm的一氧化碳濃度時,人往往容易忽視它,而實際上,這比采空區10m3/min的漏風風流中存在2000ppm的一氧化碳所代表的事件狀態更嚴重。對這些簡單問題的忽視,則會產生錯誤判斷災變信息,進而產生失誤。在使用有害氣體濃度判斷災區狀態,一定要注意,瓦斯濃度可以直接反映災區狀態,因為災區的爆炸可能性直接與瓦斯濃度有關;在使用CO反應火區狀態時,注意CO濃度絕對值對反應火區現有狀態不能作為直接參考,要注意漏風量對CO絕對濃度的影響。漏風量對自燃有時間滯后的影響特征,但對CO則是直接稀釋、影響效果立即顯現。
(3)應急決策的正確進行。編制并貫徹落實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應急救援預案,能使突發事件影響范圍的職工能正確、及時的應對突發事件或事故的發生。應急救援預案和災害處理計劃必須預先考慮礦井火災爆炸易發區域和發生不同強度的災害后的可能影響范圍、人員撤退路線、風流控制方案的選擇以及可能的控風方案,包括控風中的實施控風的執行人員等,并以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育為基礎,對職工進行相應工作區域的災害救災、控風方案和撤人應急決策等教育,使其具備清楚了解上述應急知識和方法,并進行良好的執行。優秀的應急救援和災害事故預防處理計劃應能保證決策人員有依據可施、災害區域人員有依據可撤,利用災害造成的聯系中斷的情況下,仍能依靠預案和相應的計劃默契配合進行救災。
正確進行應急救援決策時,要求要必須針對各種不同救災方案進行相應的利弊研究與分析,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3]的原則,選擇所有可行方案中相對最優的救災方案作為執行方案,并盡力采取措施,減少該方案的不利影響。
3 結語
《煤礦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事故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表明政府已經把煤礦事故應急救援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突發事件致災和原發性災害誘發次生災害的動態隱患正是要應急救援中應注意排查和治理的薄弱環節。適應我國煤礦事故發生的新特點,建立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應急救援和事故預防體系,能有效提高突發事件時應對搶險和事故救援能力,從而減少事故損失,遏制重特大次生災害的發生。因此,要防治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必須進一步強化煤礦在應急救援方面的薄弱環節,吸取近年來煤礦事故應急救援的經驗和教訓。
參考文獻
[1] 周心權,陳國新.煤礦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概率分析及啟示[J].煤炭學報,2008,1,42~46.
[2] 焦宇,周心權,譚國慶.煤礦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應急救援及決策實施效果評價原則[J].煤礦安全,2009,8:116~119.
[3] 李國民.正確理解煤礦應急救援與事故處理的關系[J].太原城市技術學院學報,2010,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