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摘要材料與工藝課程是藝術類設計專業(工業產品造型設計)的重要基礎知識類課程,是該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專業的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藝術類設計專業(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材料與工藝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盡人意。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旨在探討藝術類材料與工藝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以適應日益發展的學科要求。
關鍵詞材料與工藝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材料及工藝在設計與制造環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材料與工藝是產品設計、制造的物質基礎條件。材料與工藝與設計創造是相輔相成的,一款優秀的產品,離不開材料與工藝的合理選擇,正因如此,材料與工藝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當前,材料與工藝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特別在課堂教學方法上存在諸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如:理論知識講解枯燥,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較差;課堂所授知識與學生自身設計實踐活動距離較大,在具體的產品設計環節中很難有效運用;缺乏必要的材料與工藝運用實踐平臺,基礎知識授課完成之后,缺乏與之配套的實踐操作環節,學生知識難以鞏固;“文字化”、“簡單圖形化”的教學內容與設計制造一線脫節,無法滿足學科要求;由于長久以來的藝術化的形態訓練,造成學生在設計實踐中,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特”,缺乏材料設計的意識等。
1 藝術類材料與工藝課程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
長久以來,藝術設計類學生在創作設計實踐中一直存在選擇材料和工藝應用意識薄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創作設計方案對可實現生產的技術要求考慮不足。設計方案多停留在概念表達上,缺乏制造、生產的可能性與生產一線嚴重脫節。所以材料與工藝課程必須強化學生創作設計方案生產可行性研究。優秀創作設計方案還應該以生產加工為基礎上。
《材料與工藝》現有的教學方法多采用“文字化”、“簡單圖形化”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大量理論知識枯燥、抽象,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時,課程涉及面廣,短短幾十個課堂教學內不可能完全展開,更難讓學生深入的理解和應用。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學方法改革的難點。
2 材料與工藝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內容
對產品“三要素”的理解不難發現工程技術是創作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材料與工藝又是工程技術的主要部分。所以學生在設計活動中將設計理念轉化為現實產品的過程,必須具備材料與工藝的相關知識。任何產品的創作設計過程都建立在“物質基礎”的條件之上。學生的工程技術知識直接影響學生畢業后的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工程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是否能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筆者主要針對工程技術類課程《材料與工藝》中學生對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手段薄弱的問題展開教學方法的研究。
2.1 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才是大學教育的宗旨所在。材料與工藝課程核心主要可以分為: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屬性;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處理等幾個方面,其中“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屬性”雖然知識內容龐雜,但相關知識點多為數據型的基本知識,簡單易懂。因此,在該部分的教學環節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自主資料收集整理為主,弱化教師講授。通過教學實踐發現,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在課堂實際教學中,以抽查形式,要求學生走上講臺與其他學生分享自主學習成果,加強學生間的互動與相互督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通過幾輪的實踐教學總結,筆者發現只有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
2.2 多種教學素材綜合運用,鞏固學生理論知識
經過教學總結發現材料與工藝課程核心難點問題主要在“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處理”等幾個方面。這些方面的知識相當難度較大,以應用為主。傳統教學中往往以“文字化”的手段講授該部分知識,學生很難從生僻的名詞解釋獲得足夠的知識信息,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也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該部分的教學必須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效利用綜合類教學視頻可以比較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幾輪的教學中,采用了一些歐美的紀錄類節目如:《How It Made》、《國家地理》(超級工廠系列)等。在課堂教學中效果良好。因此,多種教學素材綜合運用,是鞏固學生理論知識有效方法。
2.3 多元化教學案例的應用,提升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認識與理解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從產品本身入手。對產品進行拆裝分析,從產品整體到零部件逆向綜合分析材料特征、加工工藝手,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的鞏固學生已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產品的拆裝、重組,不僅能分析其各個功能部件和結構部件的組合方法,而且還能讓學生加深對產品材料選擇、表面處理、零部件間的材料連接工藝等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材料與工藝》在實際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中的運用。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多款手機產品,鼓勵學生大膽拆裝,并引導學生了解手機基本結構。在對手機的機體及按鍵的分析中,加強學生對塑料成型中,“注射成型”,“模壓成型”等有關知識更加全面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進一步要求學生在此訓練的基礎上,通過對各自手機如外殼表面處理和裝飾材料選擇等方面進行對比,加深學生互動,提高教學效率。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學生在拆裝產品后,雖然很難全面了解,該部分采用哪種具體的加工方法,但感性認識和積極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通過查閱資料等手段,逐步完善知識結構。通過近一、兩輪的教學反饋,筆者該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分析與設計能力。
3 結語
社會的需求才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設計從業者必須從社會化生產工藝與藝術化造型設計結合的角度,深入了解各種制造、生產及材料加工工藝的相關知識,形成設計從業者設計創作實現的理論基礎,從而有效地完成產品從概念到制造、生產的全過程。筆者旨在通過對材料與工藝課程的一點思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