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王純武 黃琳
摘要當前高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刻把握教育內涵是思想前提,充分挖掘校史中的愛國主義元素是有利條件,而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新興傳播媒介相結合是原則。只有這樣,愛國主義才能深深扎根于每個學生的心田。
關鍵詞高校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教育
1 全面把握內涵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前提
(1)愛國主義教育的淺層次內涵是教育學生愛國土、愛國民、愛國家。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講,愛國主義是反映個人對祖國依賴關系的感情系統。而一般來說,祖國的要素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自然要素即國土,指一定區域內的土地、山河、海洋、礦藏、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二是社會要素即國民,指有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歷史傳統的人民共同體;三是政治要素即國家,指為了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安全、主權和穩定而建立起來的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對祖國江河大地、錦繡山川的依戀,對本民族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以及骨肉同胞、祖宗先輩的熱愛,以及對祖國領土主權、社會制度的維護等。
(2)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層次內涵是教育學生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統一。作為愛國主義情感的理性升華,是道德意義上的愛國主義,因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要求學生把關心和維護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把個人利益服從祖國、民族利益看作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要求人們把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相統一,當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發生矛盾時,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民族利益。
(3)愛國主義教育的更深層次內涵是教育學生為國家富強貢獻力量。作為外在行為集中表現上的愛國主義,其倡導的是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有利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民生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主張用誠實勞動、艱苦創業的精神創造美好生活。因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落腳點是教育學生刻苦學習,增長本領,早日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
以上三個層次的內涵環環相扣,構成一個整體。不能建立深厚的愛國情感,就不會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沒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愛國主義行為。全面把握三個層次的教育內涵,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前提。
2 優良的學校傳統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7年與東大學子共度除夕時曾說過:“我知道東北大學是一所在歷史上有名的學校,人們給這所學校概括很多,評價很多,其實如果說起她的傳統,最重要的就是愛國。”東北大學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1923年,學校在“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的呼聲中成立,可以說,她從創建開始,就深深打上了愛國的烙印。1928年,張學良將軍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他在東大校歌中唱出“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的聲音,成為東北大學師生行動的座右銘。“九一八”事變后,東大師生一路流亡,一路高呼抗日救國;“一二 九”運動中,東大師生為祖國計,為人民思,舉旗走在隊伍最前列,成為運動的先鋒和主力;西安事變中,東大學子游行請愿,直接促成張學良校長發動愛國之舉;在抗日戰爭中,有苗可秀、佟彥博等50多位東大人為國捐軀,東大人叢德滋更是被授予“新中國001號烈屬證”……在這一幕幕歷史中,東大師生無所畏懼、舍生取義的壯舉,將愛國主義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
為了繼承光榮的歷史傳統,近年來,學校修建了“漢卿會堂”,在會堂里專門設立“老校長張學良業績展”“東北大學校史館”,第一次圖文并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東北大學歷史。學校還改造了一二九花園,矗立了一二九運動群雕。《東北大學八十年》、《張學良與東北大學》、《感悟東大》、《東大軼事》、《張學良畫卷》等接續出版。 在《東北大學體育八十年》一書中,詳細記錄了學生劉長春第一次代表中華民族參加奧運會的體育盛事。為了紀念中國奧運第一人,學校專門修建了“劉長春體育館”。如今,校史館、一二九花園都成了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依托這些條件,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每名東大人的必修課程。
3 堅持“三個相結合”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原則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的落腳點是引導學生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這就涉及到教育學生走什么道路,實現什么樣目標的問題。當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揭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是大學生實際行動的正確向導。近年來,東北大學在傳統的“銘記歷史 愛國愛校”主題教育的基礎上,策劃“理想指明方向 信念導航青春”主題活動,通過遼海講壇、建龍大講堂、“新青年”論壇、“龍圖騰”系列活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等載體,用科學的理論、現實的成績、先進的典型教育學生唱響“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社會主義好”的主旋律。目前,我校大一新生中就有73%的學生提出了入黨申請,在校學生中85%以上的學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2)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開展社會實踐相結合。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不能單靠理論教學,必須讓學生在校外實踐中形成理性的愛國情懷。2000年,學校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理論之光”社會考察活動。每年暑期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根據課程教學需求,給出社會考察題目,要求學生自選題目開展社會考察活動。同時學校按照選題、立項、評審、資助的方式,每年組織十多支“理論之光”重點團隊,分赴沿海經濟開放區、革命勝地、企業、農村和學校進行重點考察,了解國情,傾聽民意。十余年來,學校先后組織實踐團隊200余支,撰寫考察論文2000余篇,有效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強化了其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與服務意識。此外,學校每年都開展“三下鄉”地方發展實踐考察、“一周一企”就業見習行動和“義工接力計劃”志愿服務活動,每年有30000余次的學生參加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3)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新興傳播媒介相結合。網絡、手機移動終端是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主要平臺,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這塊陣地,主流教育內容不去占領,就會被非主流教育內容所污染。自2000年以來,東北大學先后創建了“東大視點網”、“東大新聞網”、“先鋒網”、“學生信息網”等6個紅色網站,成為學生的網上家園,構建了網上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依托東北大學先鋒網,在學校總體規劃下,基層團支部組織建立了“團支部博客”。學校在團支部博客上通過“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報告會”“百年奧運”等優秀文化教育成果激勵學生,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從“要我講修養”到“我要講修養”的三個轉變,一方面通過團支部博客創新內容與形式,吸引學生自覺受教育。另一方面,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體系的建設,使學生養成“見賢思齊”的提升自我修養的意識,達到個性化與社會化、能動性與受動性、內化與外化、持續性與反復性的四個統一。目前,學校又成為全國高校班級團支部微博建設試點單位,不斷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媒介,將確保愛國主義教育緊跟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