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江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體現了創新、創造的精神,在教學中突出探究、思考能力的培養,重視動手實踐的鍛煉,學會觀察社會、深入生活,多給學生“說”的機會,開放學習的空間,解放學生的時間,是療救當前教育之弊、振興教育的良藥。
解放;創新;創造
1.解放孩子的頭腦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但現在許多教師無非是死搬教參,不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和權利,輕視他們稚拙但可貴的創新意識的萌芽。有些教師雖然表面上鼓勵,實際上還是讓學生死記答案,然后取得“理想”的教學成績。什么高分低能,他們才不在乎!他們說的是素質教育,行的仍是分數教育、升學教育。正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斷送的是我們民族的光明前途!
所以解放孩子的頭腦在當今尤為迫切,關鍵在于讓學生養成探究問題的習慣。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多留些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因為探究問題“能增強學生對周圍實際現象的興趣,發展他們看出多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探究能力。”(蘇霍姆林斯基)
怎樣探究?教師要有意設置創新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教材的“重點、疑點、難點”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體味、揣摩、比較。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對教材的定論、教師的闡述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新感悟、新發現,創導探索性思維。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同伴交流、碰撞,進而反思、探究言外之意、內蘊深義、寫作手法,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進行逆向、立體性思維,追求思維的靈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創造性,形成綜合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把學習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因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
2.解放孩子的雙手
動手能力差是目前我國教育的通病頑疾——重政治,不重科技;重理論,不重實踐;重接受,不重發現。
以前學生還要求做各種各樣的實驗,現在已難得看到學生進實驗室。以前家長還要求孩子做家務、做農活,現在則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應試教育、升學教育實際上愈演愈烈,學生整天埋首書本,應付考試,根本沒有務農、做工、小創造、小發明的能力。針對我國科技為什么落后的問題,楊振寧教授曾說過:“中國學生勤奮,留學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外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外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解放孩子的雙手,就是多給學生動手做的機會。彈琴、雕塑、剪紙、刺繡、種樹、養花、包餃子、裹粽子、糊風箏……邊動腦,邊動手,為詩文配畫,做模型,出板報,編刊物……通過實踐加深理解,發展智力,培養創新能力。
事實上也只有大力加強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改變中國教育缺乏創新的落后面貌,從而涌現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世界級的研發人才,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潮流的科技強國。
3.解放孩子的眼睛
觀察是獲得感性認識的唯一途徑,沒有大量的觀察,就不可能有豐富、真切的了解和感受。時時留心,處處留意,才可能有“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的頓悟、靈感。觀察實在是創新的起點,創造的基礎。
達爾文在被問到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時這樣說:“我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精細觀察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教學生怎樣觀察?首先要明確觀察的對象,如某一個人、某一處風景、某一種現象,注意要長期觀察,切忌只停留在表面。達爾文之所以能創立進化論、法布爾之所以能著成《昆蟲記》,就在于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于此,心無旁騖,深入觀察,結果有了震驚世界的發現。其次要有序觀察,由上到下,由外到內,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既重視細節,又把握整體。還要多角度觀察,以深入了解,在比較中抓住其特點。
解放孩子的雙眼,就要把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救出來,提倡多讀名著,多誦經典,多了解生活實際,具有廣闊的視野,全球的胸懷。學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學會發現,形成深刻的感悟,寫出樸實動人的真情文章。
4.解放孩子的嘴巴
能說會道本是諸子百家的一項硬工夫,蘇秦、張儀、范雎無不憑一張巧嘴掙來了功名富貴,洗刷了曾經飽受冷眼、慘遭欺凌的屈辱,在歷史的舞臺上縱橫捭闔、呼風喚雨。縱橫家的身影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時有所見,起著持急扶傾、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的關鍵作用。晏子使楚更為我們留下了一位睿智通達、能言善辯、不辱使命的外交家形象。
而現在我們的學生卻成了老師灌輸知識的容器,沒有說話的機會,沒有說話的訓練。要通過舉辦講故事活動、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給每一個學生以充分鍛煉的機會,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而不僅僅給少數優秀生以機會是真正切實之舉。
教師應特別運用好課堂內外兩個場所:營造“敢”說的氛圍,允許學生在有疑問或感受時,主動站起來說。選擇恰當的話題,讓學生“愿”說。注重積累,充實詞匯的儲備,讓學生“能”說。有意設置問題以引起爭辯,提供平臺,使學生“樂”說。拓展視野,聽廣播、看主持、觀辯論、學演講、賞話劇、做采訪,使學生“善”說。
5.解放孩子的空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社會是最好的大學。讀過高爾基《童年》三部曲、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的人,應該知道這一點:只有生活本身最能造就人。
解放孩子的空間,就是實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生活教育理論”。“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擴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課程標準》)
到敬老院、孤兒院獻愛心,與他們交流、溝通,為他們拖地、打水、唱歌、表演、講故事、說笑話,這就是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到大自然踏青覽勝尋幽探奇,模仿《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以寓情于景,模仿《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以借景抒情,模仿《愛蓮說》、《陋室銘》以托物言志。深入田野、工廠調查采訪,模仿《捕蛇者說》、《梓人傳》以表達對現實問題的深沉感慨,對民生疾苦、政治得失的深切關注。
6.解放孩子的時間
現在一個孩子從四五歲進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生活在學校這個狹窄空間的時間長達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學得最多的是書本知識。如果從小讓他們學一門技術、鉆一種學問、練一項才藝,或許倒有一點出息。
愛迪生、愛因斯坦、盧梭、比爾·蓋茨都沒有受過大量的學校教育,還不是照樣成為發明大王、科學巨星、文壇奇才、技術高手。可見,給學生探索的實踐、思考的時間、表現的時間、積累的時間、創造的時間,反而省時高效,更能培養自學創新的能力,更能造就特殊專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