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蘇格蘭贏得獨立公投權后,薩爾蒙德要轉換一下角色,接下來他要盡可能地說服每一個有投票權的蘇格蘭人在兩年后投下贊成票。
對于身為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的薩爾蒙德來說,他和英國首相卡梅倫于10月15日簽下的“愛丁堡協議”是他多年來致力于推動的蘇格蘭獨立運動所邁出的重要一步。只是這遠不能說是薩爾蒙德的一次勝利,而應是其政治生涯的一次豪賭。
如果兩年后的蘇格蘭全民公投中蘇格蘭實現了獨立,不出意外的話,薩爾蒙德將是蘇格蘭的首任首相,他的“以‘國父’身份率蘇格蘭加入歐盟”的理想將成為現實。但如果結果相反,薩爾蒙德將失去最重要的政治資本,他以及他所領導的蘇格蘭民族黨也都可能就此退出蘇格蘭政治的中心舞臺。
艱辛公投路
“愛丁堡協議”在蘇格蘭政府總部大樓圣安德魯大廈簽訂后,薩爾蒙德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說:“這對蘇格蘭來說是歷史性的一天。”
這一句話,也寫在蘇格蘭政府新聞官馬里恩·麥凱發給《中國新聞周刊》的官方聲明里。“協議的簽署意味著蘇格蘭獨立公投已經獲準正式啟動,蘇格蘭迎來了一個走向更加公平、透明和繁榮時代的新時刻。”聲明還寫道。
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路,至此終得以鋪平。但薩爾蒙德清楚,這一路走來有多艱辛。
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合并之日其實就是蘇格蘭獨立運動的發端之時。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政府和議會合并,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宣告成立。
不過,分裂的伏筆也就此埋下,當年雙方簽訂的條約中規定,在結束蘇格蘭獨立的同時保證其民族獨特性永久不變,蘇格蘭人也一直表現出捍衛地方法律、教育制度以及文化特色和宗教信仰的強烈意識,而蘇格蘭人在合并前的反對聲也在合并后迅速轉化為要求獨立的呼聲,持續數百年,不絕于耳。
從18世紀后期開始,工業革命驅動著英國進入全盛時期,在“日不落”帝國榮耀的光環籠罩下,蘇格蘭的獨立運動相對安分,“只聞雷鳴不見雨落”。但英國自20世紀初開始走下坡路后,蘇格蘭人對于大英帝國的忠誠也開始動搖,現代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漸成規模。
血液里流淌著獨立基因的蘇格蘭民族黨于1934年成立,其創始人麥克迪·米德是一位堅持用蘇格蘭語寫作的詩人。二戰的爆發,扼殺了這一輪獨立運動的興盛之機,蘇格蘭民族黨的選擇和所有英國人一樣,團結抗擊外敵。
團結的局面在戰后維持了一段時間,但新發現的北海油氣田點燃了蘇格蘭一直未曾熄滅的民族獨立之火。這塊發現于上世紀60年代、現今石油產量已突破400億桶的油田讓蘇格蘭找到了獨立的底氣,同時也開始就油田的利益分配同英格蘭展開了一場持續數十年的爭執。
蘇格蘭方面多次抱怨,北海油氣田上繳的巨額稅款直接歸屬英國政府,未曾惠及蘇格蘭。
高喊著“這是蘇格蘭的石油”口號的蘇格蘭民族黨一掃多年名不見經傳的失意,很快贏得支持,于1974年破天荒地一舉在英國國會拿到7個席位,并在當年的另外一次大選中再次取得11個席位。
當年,英國工黨為了吸引蘇格蘭的選票,策劃推動了蘇格蘭恢復地區議會的全民公決,結果慘敗。隨后,英國保守黨中反對蘇格蘭獨立的“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上臺執政,蘇格蘭獨立運動受挫。1973年加入蘇格蘭民族黨的薩爾蒙德,體驗了該黨“獨立夢”最初的受挫滋味。
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政府提出一個妥協方案,即允許蘇格蘭擁有地區議會,但是中央政府保留取消該議會的權力。1997年,英國就蘇格蘭地區議會議案舉行全民公決,75%的投票者接受妥協方案。次年,英國政府公布了蘇格蘭法案,確定恢復消失了接近三百年的蘇格蘭議會。
一直強烈反對該妥協方案的蘇格蘭民族黨最終卻陰差陽錯地成為方案的受益者。蘇格蘭議會于1999年在愛丁堡運行后,雖然工黨連續蟬聯蘇格蘭的執政黨,民族黨居于其后,但因為2003年英國工黨政府決定派兵參加伊拉克戰爭導致全國支持率下降,民族黨最終在2007年實現反超,成為蘇格蘭地區的執政黨。
此時已貴為民族黨黨魁的薩爾蒙德擁有了將“獨立”付諸實踐的機會,是年已53歲的他在當時發表的“十年規劃”中提出,到2011年使蘇格蘭經濟增長率達到英國的平均水平,并爭取到2017年使蘇格蘭成為像愛爾蘭、挪威那樣的富裕國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使蘇格蘭擁有獨立國家的地位”。
較之民族黨數十年來的獨立主張所遭遇的挫折,薩爾蒙德一圓自己“獨立夢”的道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加入民族黨后因報復心過強的性格和過激的政見而不受待見,甚至于1982年被民族黨領導層認定他是個與該黨政見相左的激進左翼而將其驅逐出黨。
一年之后,表示“痛改前非”的薩爾蒙德以自己的忠誠打動民族黨領導,重回黨內。此后,其成長可謂一路平步青云:1987年,首度當選為英國議員;1990年,成為蘇格蘭民族黨全國召集人;1999年,成為蘇格蘭議會反對黨領袖;2004年,成功當選蘇格蘭民族黨黨魁。
熟悉薩爾蒙德的黨內成員多認為,從被驅逐出黨到回歸后平步青云,薩爾蒙德的華麗轉身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的“高齡妻子”。這個薩爾蒙德在26歲結識的比自己大出整整17歲的女人是個老練的政治高人,薩爾蒙德的許多政見都源于妻子隱在幕后的出謀劃策。
押寶北海油田
“我們一起讓蘇格蘭變得更好”是蘇格蘭民族黨官網上的最醒目的一句口號,而蘇格蘭的獨立則被其認為是實現這一口號的最佳途徑。
“瑞典延長了父母雙方享受產假的時間、大幅提高養老保障的標準,挪威每年的3000億英鎊的養老金支出都來源于石油收入,丹麥是世界上風電技術的領導者,它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小國家。”民族黨在其官網上借這些獨立后成為成功典范的左鄰右舍來呼吁蘇格蘭人支持獨立,“獨立意味著蘇格蘭會更加成功,也會和英格蘭保持新型的卻更強有力的合作關系”。
薩爾蒙德和民族黨敢向左鄰右舍這些典范看齊,最大的底氣就是北海油氣田。英國油氣行業協會今年年初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迄今為止,1980年至今,以北海油氣田為主的英國大陸架油氣產區已為英國政府創收1660億英鎊,預計未來30年,北海地區仍有140億桶至240億桶油當量的可采油氣資源。
英國《衛報》預測,如果英國能維持對北海油氣田的控制權,未來6年后者可為英國政府帶來高達560億英鎊的財政收入。但如果未來以現有的漁業分界線來確定蘇格蘭“國界”,那么北海95%的油田和58%的氣田將屬于蘇格蘭。
但漂亮的數據并不意味著樂觀的現實。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英國肯特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理查德·G·惠特曼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北海油氣田的產量在1999年達到高峰后逐年下降,今后開采的技術難度會不斷加大,成本也會日益增高,蘇格蘭民族黨“押寶”石油搞獨立的風險不小。
“如果獨立,蘇格蘭還要失去的是來自英格蘭政府的高補貼。”惠特曼說。雖然蘇格蘭人均GDP比英格蘭低5%,但人均公共開支水平卻高出英格蘭30%。
除了石油收入分配這個核心問題外,其他一系列棘手問題也會在英格蘭、蘇格蘭“分家”時出現,如財政收支的切割、英國國債的分配,以及出入境、司法、外交、國防等問題。
以周邊的成功小國作為典范來拉抬民意支持,這樣的招數5年前薩爾蒙德在“十年規劃”中也用過,當時的他舉出的例子更多:東邊的挪威1905年脫離瑞典挪威聯盟,現在人均GDP世界第二;西邊的愛爾蘭1948年脫離英聯邦,人均GDP世界第四;北邊的冰島1944年解散了冰島-丹麥聯盟,人均GDP世界第六。“這些小國家獨立后都過上了好日子”。
如今,深陷歐債危機的冰島和愛爾蘭都從成功典范的名單中拿掉,這未免顯得薩爾蒙德和民族黨有些心虛。
對此,惠特曼認為,在為蘇格蘭贏得獨立公投權后,薩爾蒙德和民族黨還沒能適應新的角色,爭取民意支持的套路還沿用的是過去的那些。“在獨立領導一個國家方面,民族黨還顯得很稚嫩”。
卡梅倫勝算大
“分家”后的問題對于薩爾蒙德來說還算遠慮,他和民族黨面臨的更近也更嚴峻的挑戰是,分家的愿望能否實現對于其政治前景的影響。在英國廣播公司的資深時政評論員安德魯·布雷克看來,如果2014年全民公投的結果是否定的,那也就否定了薩爾蒙德和民族黨的政治前景,他們將可能就此退出蘇格蘭政壇的中心舞臺。
對于薩爾蒙德和他領導的民族黨來說,獨立運動是他們的最大的政治資本,也可以說是唯一的政治賭注。
英國主流智庫“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深政治學專家劉易斯·布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公投的結果會是聯邦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民調顯示,盡管有超過半數的蘇格蘭人支持全民公投,但明確表示支持蘇格蘭獨立立場的人數不足三成。
按照公投的相關規定,將近80萬居住在英國其他地區的蘇格蘭居民沒有投票權,而擁有投票權的蘇格蘭人中,有約40萬人目前是蘇格蘭居民,但他們來自英格蘭的其他地區。
“這兩種人口占了蘇格蘭適齡投票總人口數的三成左右,這些人大多是不贊成獨立的。”劉易斯·布朗說,“比較大的變數是,蘇格蘭民族黨這次堅持將投票人年齡范圍從18周歲以上擴展到16周歲以上,16至18周歲這個群體的立場不好判斷。”
卡梅倫同意在協議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是因為蘇格蘭民族黨爭取全民公投權的要求具有合法性,也因為受歐債危機影響聯邦政府如今無力滿足蘇格蘭政府提出的利益交換條件。
但卡梅倫并不想讓英國從自己手中“分裂”開來,他對于蘇格蘭獨立全民公投的開放態度也是一場政治豪賭,賭的是蘇格蘭選民聽進去他在簽署“愛丁堡協議”后說的一番話,屆時站到聯邦政府一邊:“我衷心相信,蘇格蘭留在英國更好;但同樣重要的是,留住蘇格蘭英國也會更好;我們聯合在一起會更好、更強、更安全、更繁榮。”
“聯邦政府賭贏的勝算更大。”劉易斯·布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