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清晨,奧巴馬從他在芝加哥的家中醒來——這是兩年來難得奢侈的一覺。今天,他沒有急于出現在公眾面前,但已經開始了全新的工作:11月5日,是贏得大選后美國總統交接期的第一天。”四年前,美國媒體這樣描述奧巴馬全新一天的開始。如今,他們不再好奇于這位總統的膚色、家族歷史、偏愛吃什么樣的早餐和怎樣的辦公環境。
“我們已經很熟悉他了。他用四年的時間證明,他不只是黑人總統,也是白人的,亞裔的,是美國的總統。”美國《華興報》記者張美琪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她剛剛加入美國籍。
今年8月15日,奧巴馬在6月宣布的停止遣返部分非法移民新政策正式生效,包括墨西哥裔、亞裔人士在內,全美有140萬人從中受益。
這只是美國的一個變化。從結束“兩場戰爭”到擊斃本·拉登,從艱難推進爭議不斷的醫療改革到帶領美國“熬過最困難的日子”,高舉“變革”旗幟上臺的奧巴馬的確讓這個國家發生了變化。
拉住墜落的美國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現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會長薛海培第一次見到奧巴馬之后的感受。時間是2005年初,當時奧巴馬當選美國聯邦參議員沒幾個月。
剛到華盛頓,參議員的位子還沒坐熱,他就聯合一名共和黨的參議員發起成立了參議院的中國關系工作小組。奧巴馬將薛海培等人約請到其辦公室,想聽聽他們對于成立這個工作小組的意見和建議。
“聊了有半個小時,奧巴馬一開始就顯露出自己在外交上的獨到想法,他當時主要在考慮如何促進中美關系。”薛海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初見奧巴馬時,薛海培沒想到奧巴馬會那么快地成為總統。包括華人在內,美國社會對黑人多少是有些成見的,“當時頂多覺得他有可能當個副總統”。
奧巴馬用自己的行動一次次擊碎外界的成見。
在愛荷華州為奧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時的一段經歷讓薛海培至今難忘,“這是我自1987年赴美留學后25年美國生涯里為數不多的感動的記憶之一。”
愛荷華州是美國傳統的農業州,那里幾乎都是白人,日常很少能見到黑人。在看到一個又一個傳統的白人老農民將選票投給一個有著黑色面孔的奧巴馬時,薛海培不禁感慨:這樣的場景,也許只會發生在美國。僅僅因為膚色,奧巴馬就注定成為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
2009年1月,卸任的小布什把一個爛攤子扔給了繼任者。與其說奧巴馬面對的是一個亟需變革的美國,不如說是一個深陷危機中的國度。
“失業率”從來是人們評判年代好壞的一條紅線。 2009年1月9日,美國勞工部公布報告顯示,2008年12月,全美失業率上升至7.2%,為16年來最高點。2008年全年,全美新增失業人口260萬。用全球財經研究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納里曼·貝拉韋什的話說,這份報告顯示2008年年底“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從懸崖上墜落”。
4年后的11月2日,距離投票日不足72小時,奧巴馬和對手羅姆尼均緊緊盯住最后一份就業“成績單”,以爭奪選民。
當天,美國政府公布10月勞動力市場數據,失業率較9月上升0.1個百分點至7.9%,但仍連續兩個月低于8%關口。
若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6年作為參照系,目前美國失業率遠高于當年不足5%的水平;選取2009年末接近10%的失業率作參照,奧巴馬任內的美國經濟已有起色。
為奧巴馬助陣的前總統克林頓提醒大家,“要動態地看失業率”,“面對那種自由落體式的衰退,在一系列救市和刺激政策的幫助下,奧巴馬幫助美國經濟扭轉頹勢。”
美國經濟總量已超過金融危機前。與歐元區許多仍深陷主權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的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經濟表現顯然更佳。
在通過更嚴格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的同時,為保護消費者和防止再次發生類似金融危機,奧巴馬政府設立了首個消費者利益監管機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這是一個新機構,我們在幫助納稅人安全消費。奧巴馬總統多次來這里視察,他一直強調政府干預的作用。”在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信用卡渠道管理辦公室工作的卡羅爾·沃爾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該局近期為消費者追回了逾4億美元資金。
此外,美國人口普查局以及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新獨棟房屋銷售速度飆升至近兩年半來的最高位。盡管如此,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市區普通獨棟住宅的銷售均價仍保持在20萬美元,僅為美國樓市泡沫破裂前的一半。
“你不能想現在有多么糟糕,不能老是唉聲嘆氣。但你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奧巴馬的推動政策,國家是不是更糟糕呢?”丹佛市房屋經紀人德魯·湯普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今年下半年“銷售業績不錯”。
另一個令人鼓舞的數據來自家庭債務的比重下降。彭博政府指標調查顯示,美國家庭債務占GDP比率降至2004年來最低點,達83.5%,從金融危機期間97.7%的歷史高點回落,紓緩了美國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逆轉痛楚。
“你可以批評美國經濟復蘇的步伐相當緩慢,甚至緩慢得讓人無法忍耐,并要求政府作出檢討,但經濟畢竟是在復蘇。同布什時代相比,政府作為有更多令人稱道之處。我們與其把希望寄托于下一個總統,不如寄托于現任總統的下一個任期。”美國布魯斯金學會研究員卡洛斯·帕斯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失業率、經濟增速等指標是精英階層縱論國是的重要數據,但大多數民眾只是關注能否吃到更可口的面包、住更舒適的房子。
11月1日上午,在首都華盛頓賓西法尼亞大街上,幾個年輕人正向路人發放鑰匙形狀的冰箱貼和小鏈子,上面都印有奧巴馬的頭像。“拿著吧,拿著吧,這是白宮的門鑰匙,我們和總統一起進入。”24歲的弗蘭克.萊恩說,他們一家人都是奧巴馬的擁躉。
弗蘭克·萊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他母親還是共和黨成員,“但2009年,我哥哥大學畢業,找工作很困難,幾乎每個行業都在裁員。一年前,我找工作就相對容易了。我們都認為是奧巴馬的好政策。”
孰是孰非“大政府”
在美國選舉專家安·史東看來,美國經濟幾近崩盤之際上臺的奧巴馬,終結了衰退局面,靠的是不遺余力推行“大政府”政策。
“大政府”政策源于凱恩斯主義。奉行自由主義的民主黨堅信,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會導致貧富差距懸殊、高失業率等一系列問題,政府權力的運用不是造成美國社會經濟問題的原因,而是消除這些問題的重要手段。
堅持保守主義的共和黨則認為,政府權力擴大意味著個人自由之縮小,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對社會問題的涉入必定會危及美國文明的根基——個人自由。
近幾十年間,民主共和兩黨在撥款、稅收、政府調控、民權保障、槍支管制、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明爭暗斗,實質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爭。
奧巴馬四年前在就職演講中,就直言市場調節經濟的失敗,表明要盡可能多的動用政府干預。
“提倡積極的政府干預,出自一位民主黨總統,并不令人驚訝。更何況面臨糟糕的經濟形勢,此時此刻提出政府干預,比過去的幾十年里任何時刻都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安·史東說。
這次桑迪颶風來臨的時候,奧巴馬使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重新運傳起來,而羅姆尼則強調應由各州負責災難應對。
災難應對協調是“大政府”最重要的一個職能,這是羅姆尼為什么想清除它的原因。過去兩年里,國會共和黨人已迫使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經費減少了43%。
由卡特總統創立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在克林頓政府期間被提升至內閣部門級別,但隨后被布什總統降級處理。布什總統忽視了這個部門,將其歸入國土安全部,讓政治代理人控制了這個機構。卡特里娜颶風那樣的災難發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遺產基金會的馬特·梅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大政府政策帶給奧巴馬的,并非是全部的勝利。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在眾院慘敗,在參院勉強維持了微弱多數。很多人也把失敗歸咎于奧巴馬推行的大政府政策。
批評者認為,不該再讓民主黨控制國會,大手大腳通過法案,花數以億計的美元挽救那些大公司,包括某些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不顧人數眾多反對者的立場,通過全民醫保法案。
所以從2009年開始,美國社會出現強烈反彈,并以茶黨抗議形式席卷全美國。
艱難完成的醫改
新的醫保政策并沒有影響斯蒂文·馬克的生活。他在明尼蘇達州阿波利斯市一家金融服務機構工作,“公司一個月要為我支付600多美元的醫療保險,我個人再負擔不到60美元。因為我有正式工作,醫保政策能讓我未來受益,現在也沒什么負擔。但如果這個金額統統落在個人身上,即使是對于月入5000美元的家庭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010年3月,在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幫助下,奧巴馬完成了數任美國總統都沒有完成的夢想——通過醫療改革法案,從此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終于跟上了“全民醫保”的主流。
美國人口約為3億,有4700萬人沒有醫保。
當年克林頓主政期間,作為第一夫人的希拉里親自主持美國醫療保險體制的改革,但不在其位難謀其政,即使是第一夫人也是最終碰壁而歸。此次奧巴馬將醫保改革視為執政后對選民的最大承諾,抱著寧肯玉碎也不瓦全的心態畢其功于一役。
“我們證明,我們美國人依然有能力干大事;我們證明,美國政府——一個民有、民治的政府——依然在為民享而工作。”奧巴馬說。
法案強制性要求全體美國人從2014年開始都要購買醫保,否則相關個人或機構會被罰款。數以百萬計的低收入家庭和居民將列入醫療補助項目的資助對象。而對于數以百萬無法從雇主獲得醫保的人,聯邦和州政府將提供購買醫療保險可以抵稅的補助。尤其是子女可以享用父母的醫保服務到26歲,這對于美國很多家庭最實用。
“奧氏醫改”也為少數族裔、外國移民中的低收入群體帶來福音。然而,對醫改的反對聲也并沒有淹沒在支持的聲浪中。
專業人士指出,這項法案讓很多本已購買醫保的家庭,額外付出10%左右的保費。
“反對大政府”“別再劫富濟貧”,醫改引起的軒然大波,一度拉低奧巴馬的支持率。共和黨人和很多地方官員甚至以違憲為名上訴到最高法院。
“醫改是奧巴馬競選總統作出的承諾中最難完成的一項。評判政策本身是否得當,需要時間的檢驗。但奧巴馬急需兩院通過醫改法案,他和他身后的民主黨必須在內政上有所作為,回饋選民。”卡洛斯·帕斯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他已經成長為真正的總統
就在總統大選進入最后階段之際,美國又迎來另一個“9·11”紀念日,但選民全部精神都集中在經濟、就業等議題上,鮮有提及國安和反恐,這現象固然和經濟不景氣有關,但也側面反映了恐怖襲擊的陰影正在消退。事實上,今年和以往選舉年不同的是,國安議題首次沒有成為焦點。
4年前,“基地”組織是華盛頓心腹大患,美國本土反恐形勢并不樂觀,但時至今日,在奧巴馬政府構筑的有效防衛前,恐怖組織付諸行動的能力也今非昔比。
2011年為伊拉克之戰畫上句號,并制定計劃于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是奧巴馬最重要的政績。去年5月,親自指揮、果斷下令擊斃“9·11”元兇本·拉登更成為奧巴馬4年任期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美國二三十年,從來沒看到美國總統在一屆任期內做了這么多事。”薛海培說。
無論來自選民的聲音是贊美還是不滿,奧巴馬已經在美國歷史上留下自己無可替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