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颶風席卷美國東岸,被稱為“百年不遇”,造成的損失估計將達500億美元,足以把美國本季度的GDP砍掉半個百分點。我事后發了一條微博,稱“這樣的颶風會襲擊紐約,難道不會襲擊中國沿海城市嗎?科學家指出,氣候變暖,海平面增高,沿海城市越來越危險,必須提前防范?!瘪R上遭到網友的一通討伐,稱我分不清颶風和臺風,不知道強臺風的風速遠超過了桑迪颶風,中國每年經受數次都安然無事,我實在是因為“沒文化”而杞人憂天。
問題的核心不是颶風和臺風之別,也不是風速有多大,而是海平面升高、氣候異常等等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對中美乃至全世界是否構成了共同的挑戰?
桑迪颶風之后,紐約州長對奧巴馬說:“百年不遇的洪水,我們現在兩年就遭遇一次?!币苍S政客的一時感嘆不足為憑。但權威的《自然》雜志事前剛剛發出警告:氣候變化可能使百年不遇的洪水三到二十年就發生一次。顯然,過去一直沒事,不等于以后沒事。
地球暖化所帶來的環境危機和自然災害,并非一個板上釘釘的結論。事實上,保守主義者對“溫室效應”之說一直激烈攻擊,頗為見效。從2009年到2011年,關于氣候變化的文章已經減少了41%。羅姆尼在這次大選中嘲笑奧巴馬脫離現實:“我們的總統更關心海平面的上升?!痹谏5现?,《華爾街日報》也發表了一位環境科學家的文章,稱桑迪造成的損失,在1900年以來襲擊美國的熱帶風暴中僅占第17位,目前也并沒有災害密度增加的證據。
可惜,他把桑迪颶風所帶來的損失估計為200億美元。這個估計兩天后就上升到了500億。用數字來衡量颶風的破壞性也許并不準確。在這次颶風中,美國展現了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預報和救援能力。數十個氣象衛星在颶風正在形成時就將之定位,用計算機模型預測其可能的幾種軌道。颶風行程和未來幾日的走向,每個小時都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在沒有衛星的時代,大家兩眼一抹黑,小得多的颶風打擊也會造成更大的災害。事實上,從覆蓋范圍看,桑迪是大西洋的歷史記錄中最大的颶風,寬度超過1500公里,波及范圍南起北卡羅來納,北至緬因,西至密歇根……另外,緊排在其后的四個覆蓋范圍最大的颶風全是最近的事:三個在本世紀,一個在1996年。更不要忘記,造成1570億美元損失的卡特里娜颶風不過是2005年的事。如果以強度(風速和氣壓)來衡量,頭十個最大的颶風,五個發生在本世紀,三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只有兩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用最簡單的道理講,颶風也好,臺風也好,其能量來自海平面的溫度。大西洋的平均溫度,如今比百年前已經上升了攝氏一度。今天夏天,美國東岸大西洋的溫度創了歷史紀錄。另外,海平面如今已經上升了20厘米。紐約的氣候變化小組預測,到2050年海平面可能還要上升60厘米,到本世紀末的上升幅度將達120厘米。
這些是否都是溫室效應所造成的,當然可以爭論。但是,人們很難否認,氣候正在暖化,北極的冰山正在融化,高溫的蒸發效應使空氣中水分更多,更容易導致豪雨。氣象專家用計算機模型預測,颶風不僅將來得更勤,而且會更強。而人類近海而居,特別是在江河入??诰奂牧曅裕两裼性鰺o已。從1980年到2003年,美國濱海居民增加了3300萬,達到1.53億人。同期,中國沿海城市人口也出現大幅膨脹。人口集中在近海低地,有時還會導致地下水過度開采、城市地面下降。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沿海的經濟中心格外脆弱。
以“世界之都”自居的紐約市,成為這方面的典型。桑迪颶風乘滿月時降臨,4米多高的巨浪,一下子把包括曼哈頓在內的核心地區泡在水里,許多街區水深達1.6米。近年來,紐約反復討論是否建立9米左右的巨型防潮壩的問題,估計造價達100億美元,兩家歐洲的公司則提出了60億美元的設計。這種大壩都設有閘門,平時打開讓船只通過,緊急情況時關閉。荷蘭自古為“低地國家”的一部分,圍海造田,用的就是這種大壩。圣彼得堡、東京、倫敦等世界知名臨海大都市,乃至從紐約開車北上幾個小時羅德島首府Providence,也都建造了這樣的大壩。紐約則懸而不決。結果,僅僅在十四個月前,地鐵就遭淹關閉。這次桑迪颶風又使全城癱瘓。過去從來不會發生的事情,現在則頻繁發生。
比起美國來,中國的人口更向沿海集中,經濟也更依賴沿海地區。更不用說,美國分東西兩岸,很難有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同時受災的巧合。中國則僅有一側海岸。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勢都相當低洼,甚至有在海平面以下者。這樣的地理,難道可以高枕無憂嗎?事實上,西方許多發達國家,不僅建造了防海潮的大壩,像荷蘭這樣大片地區在海平面以下的國家,核心電力設施都加高加固。紐約市目前除了討論大壩外,也在考慮各種微觀、漸進的措施,如地鐵入口的防洪裝置,新區地基加高的規約等等。所有這些,都值得中國的城市參考。
(作者系旅美學者,在美國薩福克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