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王芳曾經是延安市一位優秀的教師,24年前在騎車上班的路上被迎面駛來的大卡車撞倒,造成重度開放性顱腦損傷,開顱血腫清除術后,在醫院昏迷了整整100天。蘇醒后,除了右手手指可以勉強活動外,全身其他部位均無感覺。當時由于沒有后續治療費用,王芳只能出院回家。
24年來,身為外科醫生的丈夫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每天堅持背著妻子康復鍛煉4個小時,靠自己的身體拖著妻子艱難移動。在丈夫的悉心照顧下 ,王芳雙腿沒有出現嚴重的肌肉萎縮,右腿肌力四級,左腿肌力三級。同時,夫妻兩人一直沒有放棄要站起來的渴望,積極查找醫療信息,尋求治療。
蒼天不負有心人。2011年2月,王芳在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被確診為痙攣癱,醫生認為有可能通過手術恢復健康。術后王芳難忍的痙攣疼痛消失,經過三個多月的肌力恢復、步態重建、平衡訓練,王芳能站能走了。
肢體為什么不能隨意運動——了解癱瘓的發生
癱瘓是指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分為功能性癱瘓和器質性癱瘓兩類。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癥性癱瘓。器質性癱瘓按照病變的解剖部位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肌病癱瘓。
上運動神經元起源于大腦額葉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其軸突組成皮質延髓束與皮質脊髓束,與纖維束共稱為上運動神經單位。下運動神經元位于顱神經運動核與脊髓前角細胞,其軸突經顱神經運動根或脊髓前根、周圍神經而到達所支配的肌肉接頭,臨床上稱為下運動神經單位。上或下運動神經單位病變均可導致癱瘓。其中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而上神經元癱瘓則表現為痙攣癱。
肌病性癱瘓可分兩類,由肌肉本身病變引起的叫肌肉原性癱瘓,由神經和肌肉接點部位病變引起的叫神經肌肉接點性癱瘓。其病因與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關。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肢體痙攣為主
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中樞性癱瘓,是由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皮層脊骨髓束和皮層腦干束)損害而引起。因癱瘓肌的肌張力增高,故又稱痙攣性癱瘓或硬癱。因為纖維束的纖維和細胞排列得相當緊密,故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多為廣泛性的,波及整個肢體或身體的一側。
凡皮層運動投射區和上運動神經元徑路受到病變的損害,均可引起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常見的病因有顱腦外傷、腦血管病(腦出血、腦梗)、變性、中毒、腫瘤、炎癥以及內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紅細胞性貧血及維生素B12缺乏等。
痙攣性癱瘓以肢體痙攣表現為主,患者運動協調能力喪失,輕者表現為肢體僵硬、屈伸困難,上肢不能完成抓持等簡單動作,下肢行走困難和步態異常或活動受限;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護理困難,容易產生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瘡等并發癥,給患者本人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
能夠重新站起來的痙攣癱
對于痙攣癱的治療,一直以來都以康復治療、針灸、理療等為主。但患者經過這些治療后,肢體痙攣并不能得到完全緩解,而且治療周期長,容易復發反彈,療效不佳。
2005年,美國、日本等國開始開展痙攣癱的外科治療,并取得成功。一些因為腦出血、腦外傷等造成痙攣癱的患者肢體痙攣得到有效解除,肢體的畸形狀態也得到緩解。我們醫院引進先進設備,獨創更加完備的痙攣癱完美梯度療法。患者術后綜合評估結果顯示,患者平均肌張力下降1.5~2級,運動功能明顯恢復,肢體靈活性改善,精細動作加強,一些不能走的患者實現行走的愿望,走不好的患者實現了自如行走。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參與工作能力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關鏈接
痙攣癱完美梯度療法
——處理神經根,解除痙攣癱
以患者為中心,由功能神經外科醫生與康復醫生全程合作,綜合應用高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阻斷術等專業術式,解決以往治療中無法解除的痙攣,術后患者肌張力得到明顯改善。然后由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康復醫生共同根據患者病情,以及在術后不同階段的評估結果,給予梯度、個體化康復治療方案,以實現患者的完整修復,使患者擺脫殘疾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