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中,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中學語文教師。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30多篇,主編、參編語文教學論著13部,主持過多項市、省、國家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風雨的故鄉,是交通的要道,是現代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重要目標……海洋還是作家們謳歌的對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誕生了無數以“海洋”為題材的作品,形成了龐大的“海洋文學”體系,其中有神話故事、詩詞歌賦、散文雜記、科幻小說,等等。它們以各自獨有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面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過程、情感認同以及從海洋中獲得的人生感悟。
遠古的神話傳說,是人類對海洋原始認識的反映。那時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人類的生存環境乃至生命,常常遭到海洋毀滅性地破壞與摧殘,所以人們對海洋充滿敬畏與怨懟,往往只能希望借助神靈的力量與之抗爭。那不幸被無情的大海吞沒的少女,為了不讓自己的悲劇重演,化為神鳥“精衛”,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銜西山之木石”,欲將大海填平。她那“善良的愿望”與“不舍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感動!
海子和普希金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兩位詩人。他們面對大海寫下的詩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致大海》,都準確地表達了對理想的追求。
更妙的是劉再復先生的散文《讀滄海》,劉先生將大海當做一部巨著,說它是“展示在天與地之間的書籍,遠古與今天的啟示錄,不朽的大自然的經典”,需要我們一輩子用真心去閱讀。
還有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以完美的照應、強烈的對比和深遠的象征等手法,展示了老漁夫堅定執著的信念以及頑強拼搏的精神,揭示了“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人生哲理。
——本期特邀主持:陳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