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海縣盛產水晶。但東海真正形成水晶文化,則要追溯到1990年。當時,一塊只有火柴盒般大小的水晶,在全國掀起了波瀾,改變了人們對水晶的認識。
1990年夏天的一天,后來擔任了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水晶藝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的朱景強漫步到東海的水晶交易市場,一個水晶毛石商人向他兜售一塊僅重200多克的水晶。從開采時被碰壞的一角可以看到里面有幾根呈束狀放射體的金發絲,端部還有一塊長約4毫米的白色晶體被包裹在內,很是神奇。朱景強毫不猶豫地將其買下。
回到家后,他找專業人士按其基本特征,以圓形為導向打磨成一個橢圓型水晶球。拋光后的晶體里面清晰地呈現幾條柱狀金發絲,傾斜排列,直射端部的白色晶體。幫助加工的人建議將白色晶體去掉,朱景強沒有同意,他覺得這個點狀物使本就神奇的水晶看起來更顯獨特。經過仔細端詳,他發現它酷似哈雷彗星,并以此將其命名。
沒想到,在北京展覽時,一個韓國商人竟然為這塊水晶開出了在當時看來是天文數字的萬元身價。此事迅即成為東海縣乃至整個水晶行業的重大新聞,《人民日報》《新華日報》《中國地質礦產報》等諸多媒體相繼予以了報道。
東海水晶,就此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其開拓者朱景強的名字,也注定要記錄在東海水晶行業發展的史冊上。
問題65:讓東海水晶擁有了文化內涵的是一塊后來被命名為什么的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