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世紀以來,用女性主義立場來評述各種社會現象和思想觀點,張揚女性主義意識,已然成為世界性潮流。可美國著名學者曼斯菲爾德卻甘冒天下女性主義者之大不韙,肯定傳統的男女性別角色定位并為之辯護,對“男性氣概”這一主要為男性所擁有的特質在當今社會日漸淡化乃至喪失深感憂慮。曼斯菲爾德的這種意圖和主張,在女性主義聲浪甚為高漲的二十一世紀,招致各類的批判和撻伐,自然是意料中事。
曼斯菲爾德認為:“男性氣概是在有風險的情況下的自信。問題可能是實際的危險,也可能是你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將這兩者加到一起,你就有了某種客觀的風險,比如一場戰斗。具有男性氣概的自信或者男性氣概就意味著在那種情況下有能力負起責任或具有權威。女人也有自信,但是她們不會像有男性氣概的男人那樣尋求有風險的情況。”([美]曼斯菲爾德:《男性氣概·譯者的話》,劉瑋譯,譯林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版,5頁)作者強調就其個人傾向而言,他是“盡力發展堅定主張和血氣這兩種男性氣概的特征”。
曼斯菲爾德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他從政治哲學角度重申政治對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同時,強調政治領導者尤其必須擁有殺伐決斷的血性和魄力,即男性氣概。不過,在筆者看來,曼斯菲爾德未能抓住男性氣概的本質特征;而且他的眼光僅僅局限在西方近代社會中的男性身上,而沒有看得更遠更廣。但筆者仍要借用他的“男性氣概”這一概念,通過對這一概念內涵的界定,探究這一氣概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根源及其現實價值,力圖較為深入地闡釋兩性社會角色定位的生理基礎和社會文化基礎,揭示男女兩性地位歷史變遷的深層動因及其歷史必然性,并對女權運動的利弊得失做出反思。
一、何為“男性氣概”
“男性氣概”盡管是一個人格心理學范疇內的概念,與人的個性密切相關,但卻不是某一單個人的特征,而是一種群體共性。男性氣概是一個社會、一種文化所形成的共識,是一種集體意識。那么,人類社會為什么產生“男性氣概”這一社會觀念及其大體相近的內涵,這些問題都應該首先從人類的社會存在中探求原因。人類社會的存在有其根本需求,小到個人、家庭和家族,大到民族和國家,其根本需求就是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必然要求有一部分人能夠擔當起這一重任,而其承擔者必須具有特定的素質。在近五千年以來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這一重任自然應由男性來承當,這也就是男性氣概的根本來源。
因此,男性氣概的特征首先是“剛毅雄強”,這主要著眼于其能力或力量。小到一個家庭的衣食溫飽,大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都需要男性挺身而出,堅毅不拔,萬難不屈,要“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自古皆然的。比如“二戰”中,盟軍就曾有幾千萬男兒戰死疆場。曼斯菲爾德所說的“自信”與此有關,但自信只是“剛毅雄強”的派生物,“剛毅雄強”者必然自信。曼斯菲爾德認為“尋求有風險”或者說冒險,也是男性氣概的另一個特征,但筆者認為,主動冒險并不是男性氣概的必有內涵。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男性剛毅雄強,蹈火赴湯,并不是他們天生喜歡冒險,而是為了維護家庭或民族的生存不得不直面苦難。曼斯菲爾德認為喜歡冒險是男性氣概的特征,可能是受到近代西方國家海外擴張、海外殖民時代的社會風氣的影響,麥哲倫、哥倫布的航海探險,葡萄牙、西班牙、英格蘭諸國的南美洲、東印度殖民淘金,的確一度鼓動起西方國家的男性向往冒險致富的社會浪潮,這種習性在當代西方男性中尚有遺存,但是放眼世界歷史和東西方社會差異,這一習性并不夠持久和廣泛。
男性氣概的第二個特征是高度的責任感。能夠自覺地擔當起維持個人、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在中國文化中,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表達的都是這種集體意識,在其他民族、國家和文化中也同樣如此。源于印度佛家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表現的也是普度眾生的高度責任感。時至今日,女性在擇偶時首先考慮的仍是這個男性是否具有責任心,能否對自己、對子女、對家庭盡心盡責,終身有所依托。由責任心這一特征還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如忠誠和事業心。忠誠就是始終不放棄責任,事業心是擔當責任的必要保證。若是自身無能,反要依靠女人過活,往往為人鄙棄。曼斯菲爾德所概括的“男性氣概是在有風險的情況下的自信”,其中心詞“自信”只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估價,而責任心則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一種人生信念,并且與個人能力關系不大。
男性氣概的第三個特征是庇護弱者。男性是社會的支撐者,自然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身為男性,尤其是要庇護婦女,并由此派生出對婦女的尊重和謙讓、寬容和遷就。所以在兩性關系中,庇護女性是男性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說這是男性責任心的一種獨特表現,因而也是男性氣概的必有內涵。在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里,妻子衣食不周,是丈夫的無能;風險在前,男性要將婦女擋在身后。“戰爭讓女人走開”,這是普天下男性的共識,“女士優先”則是男性的美德。女人有些小毛病,男人不能計較,而男人更不能染上這些“小女人”的毛病,否則誰都可以責問:“你還像個男人嗎?”這種社會現實和社會觀念,在亞洲民族和國家中表現得尤為鮮明,在歐美國家中可能沒有這么突出,所以曼斯菲爾德沒有將其列入男性氣概之中,這也是可以解釋的。
當然,筆者在本文沿用曼斯菲爾德所使用的“男性氣概”這一術語,固然是出于評述他的《男性氣概》一書的需要,但是也難免有些風險。因為所謂男性氣概的這些特點也并非男性所獨有,在女性群體身上也常常有所表現,只是不如男性群體這么典型和突出,而且在當代西方社會女權主義風生水起之時,這一術語的使用更容易招致女性同胞的抨擊。
二、“男性氣概”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根源
男性氣概的產生有其生物學基礎,因而可稱之為“雄性氣概”。自從生物界進化到兩性生殖時代,尤其是哺乳動物出現以后,在哺乳動物世界中雌雄兩性的性別分化和性別分工就非常明顯。由于雄性個體的體量和體能一般要大于雌性,因此捍衛領地的廝殺主要由雄性承擔。雌性的重要職能是養育幼崽,在雌性生育階段,特別需要雄性提供保護,包括提供食物和保護幼崽。在哺乳動物群體中,雄性動物之間還存在著激烈的生殖競爭,即爭奪交配權。這樣的結果在哺乳動物群體中,常常是一雄多雌,首領多為雄性。到了下一輪繁殖期,被驅逐的雄性和剛成年的雄性又會與首領雄性爭奪交配權,爭奪首領地位。因此,哺乳動物社會中的雄性必須比雌性更勇猛雄強,才能捍衛領地,爭得交配權,爭得首領地位。雄性還必須有很強的責任心,要時時保護群體生存,保護雌性和幼崽不受侵犯。
因此,動物界的雄性身上必須具備明顯的“雄性氣概”,必須勇猛雄強,才能庇護弱小、保護雌性,這正是“男性氣概”的主要內涵。當然,“雄性氣概”的這些特征在雌性動物身上也有所表現,雌性動物也要強壯勇猛才能更好地捕獵覓食,協助雄性守衛領地,也要有責任心保護幼崽,但是由于雌性動物往往沒有生殖競爭,其“雄性氣概”的廣度與強度還是不及雄性。
人類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組織正是母系社會。母系社會存在著明確的兩性分工,兩性的社會角色有著明顯的差異。當時的生產活動是采集植物和捕獵動物。捕獵猛獸和大型動物有極大的風險,需要強壯的體力,男性的體量和體能強于女性,而且捕獵活動常常要遠行,女性養育兒女不能離家遠行,捕獵活動只能以男性為主。女性的職能分工主要是在居處附近采集食物,并照料管理家族生活。加上當時的婚姻方式還處在群婚階段,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以其母親的身份必然受到子女更多的尊重,家族世系也只能以女性來計算。由于上述原因,女性自然成為家族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這便是母系社會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母系社會時代的生存競爭十分激烈,氏族之間爭奪生存資源的戰爭經常發生,男性以其體能優勢成為戰爭的主要承擔者,常常要戰場廝殺,出生入死,以血肉之軀捍衛氏族的安全和利益。因此,雖然母系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使女性處于家族管理者的地位,但是捕獵和戰爭這兩種職能還主要是男性的職責,再加上雄性之間的生殖競爭,讓男性身上原有的“雄性氣概”得以保存,并且進而發展成為“男性氣概”。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方式由采集狩獵為主發展到以畜牧為主,人類社會也就逐步進入畜牧業社會。當時的畜牧活動完全是游牧,人們驅趕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還要抵御野獸和外敵的侵襲,所以對人的體能有著很高的要求,男性自然成為主要勞動力和家庭財富的主要來源。加上人類對自身生殖活動的認識不斷豐富,父親知其子女,子女也知其父,父親身份的確認大大提高了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這樣男性就逐步取代女性而居于家庭的主導地位,家族世系也逐步以男性計算,人類社會于是進入父系/男性社會。父系社會中“男性氣概”在男性身上必然比母系社會時代表現得更為顯著。
因此,男性氣概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堅實基礎,可以說是自然界物種進化和至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必然產物。只要男女兩性的生理特征和社會職能分工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兩性之間的群體“氣概”特征就不會發生根本改變,而且,這種性別氣概的差異有利于維護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男女兩性的社會職能的分工源自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分工,而且由于這種分工是源于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因而這種分工更具有合理性、穩定性,很難輕易改變,并且為男女兩性和整個社會所樂于接受。所以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社會分工包括兩性分工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方式,無論是動物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說這本來就是億萬年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的結果,當然不會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改變。不過,這并不是說不可能有任何改變,而且事實上在近百年來的人類社會中,男女兩性的性別分工、性別角色和性別意識已經并且正在發生一些改變,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產生和張揚正是這種改變所導致的結果。
曼斯菲爾德的這部著作受到當代女權主義者的激烈抨擊,說他視野狹窄,看不到女性在歷史和現實中的真實狀態,尤其看不到漫長的母系社會中女性的職能和地位,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女性精神狀態。的確,談論兩性關系是不能僅僅局限在男性社會的時代范圍內,就這一點而言,曼斯菲爾德有些難以自辯,這也是本文之所以拓展考察范圍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在男女平等方面已經有了重要進展,歐美等西方國家和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已經在法律層面上給予女性與男性相同的地位,女性享有與男性相同的出生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工作權利、選舉權利、言論權利、醫療權利、養老權利等,但是到目前為止的現實社會,男性承擔了主要的社會職責,男女兩性的社會分工和社會角色、社會作用還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在普通勞動領域,繁重的體力勞動、艱苦危險的工作崗位仍然由男性承擔。例如軍隊與戰爭,地質勘探與采礦,海上捕魚和運輸,航天與潛海,乃至建筑工地上的艱苦作業,大多都是男性承擔。女性則大多在田間農業勞動、工廠流水線生產、商業服務行業等領域工作,體力消耗不大,危險程度不高。
在高科技高智力崗位,男性比例遠遠高于女性。例如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府中,知名專家學者多為男性。在工業商業部門,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發人員也往往是男性為主。在文學領域,著名作家中的男性遠多于女性。在影視行業中,女明星能夠搖動得風生水起,但是編劇導演還是多為男性。這一現象在醫療領域特別分明,主治醫生、主刀醫生多為男性,護士、藥房等崗位則多為女性,兩性的分工一目了然。
兩性差異最大的是在政治領域,西方社會比如美國和歐洲,女權主義運動風行了一百多年,沒有哪個國家敢在法律上限制女性從政,但是女性政治家還是如鳳毛麟角。
由此可見,當代女性所從事的職業大多集中在中間層次,即勞動強度不大、技術含量不高、危險程度較低的崗位,因而整個女性群體的技術層級不高,經濟收入不高,相應的社會地位也就不高。
家庭生活領域的兩性差異同樣十分明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狀態沒有大的改變。男性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家庭的住房開支、子女的養育開支、日常生活開支等要由男性承擔主要責任,女性的家庭責任主要是養育子女和料理家務,其經濟收入的多少、社交能力的高低,男性一般不予計較。
通過以上對當代社會全景所做的鳥瞰,結論非常明顯,即在當代社會中,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仍然存在很大差異。這一方面表明當代社會距離兩性平等還很遙遠,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還任重道遠;另一方面表明,無論是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家庭生活領域,男性仍然是主要支撐者。這個現狀對男女兩性都不是理想狀態,雖然無奈,卻是事實。由此必然引申出另一個令女權主義者不愉快的結論,那就是“男性氣概”還沒有到消解的時候,社會對男性“剛毅雄強”、“高度的責任感”、“庇護弱者”的嚴格要求,男性還不能拒絕,因為這種男性氣概還是當代社會生存發展的客觀需求,是男性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雖然當代社會中的男性已經越來越感到不堪重負。
那么,為何當代社會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還存在很大差異,兩性平等的理想追求還如此步履維艱,這一切是否出于當代男性社會對女性的主觀欺壓?筆者認為,兩性社會地位的平等需要一定的基礎,這種基礎最重要的就是女性必須具有與男性相當(并不是相同,下同)的能力,承擔與男性相當的責任,做出與男性相當的貢獻。很顯然,當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還沒有在觀念上和現實上達到這三方面的“相當”,這是兩性地位差異的直接原因。那么,為何女性未能與男性在這三個方面“相當”,是什么因素阻礙了女性的發展?
無論男性女性,人類社會中個體的發展取決于社會所提供的條件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從社會條件的角度看,歐美和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早已從法律層面給予女性以同男性相等的權利,即使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少量性別歧視,但是總體上差距不大。從受教育權利上看,中國中小學男女生入學率大體相當,每年各地高考“狀元”中女生常常多于男生。在中國高校的學生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當,高校文科專業女生的比例還超過男生,在校學生中優秀女生的比例至少不低于男生。許多女權主義者常常理直氣壯地將女性的育兒負擔和家務負擔重于男性這一點作為影響女性自身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卻看不到男性的家庭經濟負擔、社會勞動負擔比女性要沉重得多。
從個體自身努力的角度看,不應諱言,女性自身的獨立性和事業上的進取心依然明顯不如男性。中國近幾十年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包括碩士教育、博士教育的比例與男性迅速接近,在校學習期間的學業成績也很優秀,只是在畢業后的發展中逐漸拉大了與男性的差距。以同等學歷進入同一職業領域工作的男女,大約十年左右,兩性之間就會出現明顯分化,男性在專業水平、工作職位上提升迅速,而女性的發展相對遲緩。特別是有不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女生,結婚以后放棄工作去當全職太太,所學專業付諸東流,這對于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社會教育資源來說,其實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對于上述原因,女權主義者們當然不能接受,她們還是會指責社會給予女性的權利太少,尤其不肯承認女性自身努力不足,我們也不能完全無視她們的抗辯。當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許多勞動崗位需要較強的體力,例如采礦、運輸、建筑行業等,這就限制了女性的就業范圍,在看似平等的同工同酬的社會原則之下,必然導致女性總體經濟收入低于男性。這種狀況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也很難通過法律法規來改變,只有生產力、生產技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消除了勞動崗位對勞動者的體力需求,這樣兩性的體力差異才不會導致經濟收入的差異。在當代社會,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在農業勞動領域,兩性的體力差異對勞動成果和勞動收入的影響已經不大。在工業生產領域,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更為迅速,大量的流水線式作業使女性的體力與男性一樣能夠承擔,女工已經能夠與男工同工同酬。在第三產業即商業、服務行業以及高科技領域,女性已經沒有體力障礙。此外,隨著大量社會服務產業進入家庭,女性的家務勞動負擔和育兒負擔也在迅速減輕。因此在當代社會中,體力差異對女性就業和經濟收入的影響仍然存在,但已不是重要因素了。
兩性地位的較大差異恰恰產生在非體力勞動領域。大凡是科技含量稍高的崗位,女性大都處于中下層次。這方面例證不勝枚舉。因此可以認為,女性的進取心、事業心不強才是影響自身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則是社會觀念中的“性別角色定位”。在幾千年來的男權社會中,對于女性的性別角色定位就是“賢妻良母”、“相夫教子”、“三從四德”,甚而至于“女子無才便是德”。近百年來,這種觀念隨著社會政治文化狀況的發展變化、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逐步提高而不斷有所改變。在西方社會由于女權主義者的不斷抗爭與呼吁,這種觀念的改變更為明顯,而在東方亞洲國家這種觀念的改變還不如西方。當然嚴格地講,社會觀念本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男性社會的存在方式,即男性對社會的支撐地位與作用產生出對男女兩性的“社會角色定位”,而這種觀念又鞏固和強化了這種社會存在,彼此相互適應,并且能為男女兩性基本接受,雖然這種基本接受中也包含有不滿和反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曼斯菲爾德重提“男性氣概”,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建立兩性平等的社會是人類應該努力追求的理想,女權主義的思潮和運動有其現實意義。只是當代女權主義者的抨擊和抗爭更多的是對權利的索求,而不是對自身努力程度的反思。“自尊、自重、自信、自強、自立”才是婦女尋求解放與平等的重要思想和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