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穿越漫漫的時間和空間來到我們現代人的面前,其所承載的人類文明豐富而又厚重,是不容小覷的文化遺產。學習古代詩詞,固然要有現代人的眼光,以體現出古為今用,與時俱進,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習古詩詞還需要有“古”的味道。畢竟,古詩詞誕生于特定的時空,與彼時彼地彼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的不尊重和疏忽,都將使古詩詞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進而導致歪曲和誤解。
一、懂一點古漢語知識
世界上沒有抽象到不可理解的語言。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所習見的古詩詞大多是用古漢語寫成的,古漢語的語法特點、用詞規范,甚至具體到某些字的發音,跟我們現在相比,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閱讀古詩詞,懂得一點古漢語知識就顯得比較重要。否則,“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通曉一點古今詞義的變化。比如“兒童急走追黃蝶”,句中的“走”不是今天的“漫步”之義,而是“快跑”。只有懂得了古意的“快跑”,才能夠生動地表現出兒童心情的急切。再如“快走踏清秋”,句中的“走”也只有理解成古意的“快跑”,才能夠表現出詩人建功立業心情的急迫和志向的遠大。
明白一點押韻平仄的道理。讀古詩詞我們會有一種順口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古詩詞講究押韻平仄。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押韻特點及平仄要求,必然有助于學生讀好韻腳,感受古詩詞音韻的美好。
此外,關于“絕”“律”“詞牌”等知識也應當滲透在具體的古詩詞學習過程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在當下學好語文,也呼應了將來初高中的文言學習。
二、講一點古風古俗
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對于古代人的生活狀況究竟如何,我們今人所能夠做的,就是以他們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文字為憑借。反過來說,要想真切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狀,通曉一些古代風俗似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譬如《元日》里的“屠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的“登高”“遍插茱萸”,《夜書所見》里的“挑促織”,《游山西村》“蕭鼓追隨春社近”中的“春社”等。一定的風俗對應著一定的情懷,在某種程度上,了解了風俗有助于理解詩詞深意。如上面例子中的“屠蘇”包含著喜悅之情,“登高”除了本身的健身之意外,還有“望遠懷人”的蘊意,至于“春社”簡直就是文眼。關注古詩詞中的風俗也有利于向學生傳達這樣的理念:知人識人,歷史唯物。
三、說一點古文學史常識
古詩詞凝練,通常只有區區幾十字,如何于尺幅之內展現闊達境界?用典就成了經常性選擇。比如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借“龍城飛將”寄寓渴求良將,安邦定國之心愿;《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借“冰心玉壺”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暗含悲古情思;《赤壁》“銅雀春深鎖二喬”,則于調侃之中寓意古今之嘆。如此豐富的意蘊,如不用典,區區幾十字豈能表情達意?
有重點地理解古詩詞里的意象問題。2002年高考語文卷曾經有一道題要求鑒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中就有“折柳”寓意的考點。此外,古詩詞中其他別有蘊意并經常成為意象的字還有“水”“秋”“馬”“月”“蟬”“酒”“松”等。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寫愁思;“江上秋風動客情”,以“秋”寫思念;“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以“馬”寫建功立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月”寓美好祝福;“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以“蟬”頌高潔品格;“松下問童子”,以“松”寓指隱者……顯然,這樣的點睛之筆并非是有意拔高,增加學習難度,而是遵循了古詩詞的作法立意之道,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提升文化底蘊。
四、用吟誦的方法體會古詩詞意蘊
古人教學詩詞的方法是什么?無外乎誦讀。古人誦讀的正規方法是“吟誦”,就是那種搖頭晃腦地“淺唱低吟”,想想就很有情趣。我們今天學習古代的詩詞,倒真的不能丟掉這樣的“吟誦”。古人寫詩填詞,講究煉字,也講究煉意,“煉”就濃縮了,要把這些化開了,就得“吟”。用有些古味的方法來學習古代詩詞,動作對頭,效果絕佳。像詞之類,本來就是可以唱的,那就不妨也來一段吟唱,如此“逼真”的學法富有情趣,把古詩詞讀到了臉上,也容易貼近古人心境,值得一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吳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