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歷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在新一輪的基礎課程改革中,重新構建了語文教育的目標體系。“語文教育是什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看來,語文教育既是給學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又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能力和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教師將語文學科的任務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其他意義,諸如語文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審美要求的培養。顯然,這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極為不利。
身為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我們認為,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與樂相伴、與美相隨。具體而言:一是要給學生營造快樂的氣氛,讓其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中自主地學習。二是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給學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美學的對象是藝術,而語文就是一種語言文字構成的文學藝術。語文既無繪畫那般直觀感受的視覺形象,也無音樂那種直接感知的聽覺形象,它所呈現的只是一系列語言文字符號代碼,就符號本身而言具有抽象的性質。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讓學生調動相應的積累,從而認識和體會語符,最終獲得合理的想象。所以,就需要教師通過朗誦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從而將語符轉化為具體的感性材料、感性經驗,最終引起主體的愉悅感。也就是,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快樂、自由的學習氛圍中獲得培養和提升。
一、“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在誦讀中體驗音韻美、節奏美
自古以來,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都是古人對“讀”的經典概括與詮釋。由此可見,“讀”對滲透審美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魯迅先生說,“音美以感耳”。
在閱讀教學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字的抽象符號性可能對學生造成的認知障礙,以便讓學生順利地感受到課文所反映的事物的各個側面。為此,就需要反復、熟練的朗讀,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朗讀能調動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從中體會到美。
“讀”看似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不然。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并非一件易事。這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對那些充滿情感的課文或片斷,教師要指導學生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其中美的意蘊,就務必充分地利用“讀”這一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讀”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歡慶》一課時,首先,教師應對學生精心地進行讀前指導,大致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引導學生抓住題眼,整體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調;二是要求學生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語,具體地尋找作者的感情依托;三是指點學生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思想內涵。其次,教師要特別注意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即指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富有感情的表述,達到“美讀”的境界。
《歡慶》是一首詩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每節押韻,其優美的節奏猶如漣漪般蕩漾開來,整首詩歌深切地表達了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為此,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抓住詩歌中的重點詞語,如“果實”“旗幟”“鴿子”“樂曲”“美好”等。其次,教師應要求學生讀出節奏和音韻。特別是在詩歌最后的高潮部分(“十三億孩子,歡慶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要啟發孩子們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勒出生動的畫面,把祖國比作媽媽,將自己融入其中,想象和媽媽一起玩樂的畫面,想象媽媽對自己的愛,就這樣將情感滲透進“讀”的過程中,于是便既能讀出對媽媽的依戀之情,又能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只有教師在“讀”的方法、態度、情感、價值等多方面潛心構思、精心布局,學生才能讀得層次分明、酣暢淋漓,讀得豐富多彩、意猶未盡。此時,學生既走進了語文的世界,又感受了語文的魅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在推敲中欣賞語言之美
1.推敲傳神的詞語
古人講究煉字,司空圖有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不著一字,并非什么也不說,而是用簡練傳神的幾筆勾勒,點到即止。在一篇課文中,那些重點詞語總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了那些重點詞語,也就抓住了整個文章的感情脈絡,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至關重要。
例如,在教學《難忘的一天》一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緊緊地、沉著地、順利地、興奮地”等幾個動詞,以便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作者見到鄧爺爺時的激動的心情,從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深情。
2.欣賞優美的句子
優美的佳句,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之,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抓住這些重要的佳句,體會其中的妙處,進而品讀“美的意味”,體味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歡慶》一課的開頭有這樣兩句:
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
在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抓住這類重要的句子,通過想象勾勒有聲有色的畫面。在此基礎上,再細細品讀,學生便能較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了。
三、開拓意蘊,鍛煉審美能力
以語文教學中的詩歌為例。詩歌的意蘊包含著:形象主題和引申義。詩歌的創作有著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是一個整合體,它以語言文字的物化形態負載著詩人的心靈世界。在黑格爾看來,詩歌“是一個偉大心靈和偉大胸襟的想象,用圖畫般的明確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創造觀念和形象,顯示出人類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
就藝術作品而言,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其感性的表達應統一于理性的內涵。而詩歌作為藝術作品之一種,其感性的表達所呈現于讀者想象中的東西,稱之為詩歌的意蘊。
在語文教學中,開拓文章意蘊,鍛煉審美能力,即從詩歌的物象層面和文化層面去品味詩歌,這既是對文章的再創造,又是學生運用審美能力進行創造的過程。
例如,當讀到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贈柳》中的“忍放花如雪”時,當意識到這種如雪的花是柳絮之時,便會覺得留別之意已布滿天地,被送別的人都被籠罩在留別之意中了。于是,后面的“青樓撲酒旗”便很自然地和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聯系上。那么,這種送別、挽留的意境還擔心學生體會不到嗎?那么,這種離別的、哀婉的、傷感的美還擔心學生感受不了嗎?
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和品味文章的同時大膽地想象與開拓,挖掘文章的內涵和意蘊,進而感受文章之美。
語文教學是一門用心的藝術。它承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要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并以此滲透審美情趣、開展審美教育、提高審美能力,為學生以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1.重慶市榮昌縣后西小學 2.重慶市榮昌縣直升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唐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