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文化”,即以愛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研究和實施愛的理念,形成科學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通過研究“愛的文化”價值取向,“愛的文化”教育理念,“愛的文化”教學觀、教育觀、學生觀,構建“愛的文化”教育體系,營造“愛的文化”環境,讓師生伴隨著“愛的文化”成長。
一、把“愛的文化”作為學校主題文化的思考
把“愛的文化”作為學校的主題文化,是基于五方面的思考。一是基于學校辦學實踐積淀的思考。在近十年的辦學實踐中,我校始終遵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辦學思想。二是基于學校教育特征的思考。由于教育是在愛的情感伴隨下的一種智慧勞動,因此學校教育離不開愛和智慧。三是基于現代教育時代特征的思考。學校教育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就要構建與實施“愛的文化”教育體系,倡導“愛的文化”價值取向。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會關注國內外教育發展的趨勢,把先進經驗和學校自身的辦學實際相結合。四是基于社會主流文化的思考。我國倡導的主流文化是幸福文化、和諧文化、民生文化等,這些文化的形成均以“愛的文化”為根基。五是基于獨生子女特征的思考。為充分地發揮學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解決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教育癥結,學校教育有必要實施“愛的文化”教育,讓學生感知“愛的文化”、理解“愛的文化”、欣賞“愛的文化”、傳承“愛的文化”,讓“愛的文化”滋潤師生的心靈,讓師生踐行“愛的文化”。
二、以“愛的文化”內涵構建學校的辦學理念
根據對“愛的文化”本質的理解,我校確立了“愛的文化”的核心理念——“循愛心之道,啟智慧人生”。在這種核心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確立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體系,即把“愛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保持愛心、學習知識、追求真理。以“愛的文化”為要素,我們構建了師生“愛的文化”教育舞臺,確立了“教育科研立校、愛的文化理校”的辦學定位。為保證“愛的文化”落地生根,進入師生的心靈,轉化為師生的行為,我們實施了五大戰略:以專家指導提升“愛的文化”建設的品位;以校本教材強化“愛的文化”建設的內涵;以主題文化教育研究推進“愛的文化”建設的發展;以“愛的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主題文化活動踐行“愛的文化”。
1.以專家指導提升“愛的文化”建設的品位
在學校“愛的文化”建設的初期,我們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學校“愛的文化”如何確立,學校核心價值如何提煉,如何在校園環境和課堂教學中落實“愛的文化”,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聘請了相關的專家進行指導,不僅使問題逐步地得到解決,更令學校的“愛的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專家指導主要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在學校“愛的文化”的定位上,給予方法的指導。即指導我們從辦學歷史、教育本質、現代教育特征、現代主流文化、學生發展的狀況等方面,確立學校“愛的文化”,提煉其核心理念。二是在“愛的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施上,給予思想、內容、方法、原則的指導。注重以情境創設為切入,以道理問題為索引,以活動體驗為載體,以心靈感悟為基準,以能力培養為著眼點的編寫原則。三是以教育科研為杠桿,推進“愛的文化”建設。在專家的引領下,我們積極地謀求如何通過“愛的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強化課程文化建設、課堂文化建設,如何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如何在“愛的文化”建設中形成學校的特色。同時,我們努力開展教學研究,提出教研應從解決課堂問題開始,把教師的教學問題轉化為小課題,通過小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使學校的內涵發展有了更高的追求。
2.以校本教材強化“愛的文化”建設的內涵
實踐表明,要讓“愛的文化”進入師生的心靈,并轉化為師生的行為方式,就必須開發“愛的文化”校本教材。“愛的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施,既是“愛的文化”建設的載體,又是讓“愛的文化”進入師生心靈、創建特色學校的載體。在開發“愛的文化”校本教材的過程中,學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均獲得了提煉和提升。另外,“愛的文化”的校本教材作為學校文化的具體體現,要通過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來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我們基于美國哲學家弗洛姆的著作《愛的藝術》提出的愛的四要素(關心、尊重、責任、了解),結合小學生愛的教育的著眼點和重要載體,把“愛的文化”分成禮儀、感恩、關心、尊重、責任、了解這些維度來體現,使學生在畢業時能基本形成“愛的文化”的知識、情感和行為方式。
3.以主題文化教育研究推進“愛的文化”建設的發展
主題文化教育研究,即把學校“愛的文化”提煉出的核心價值和辦學理念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注入師生的心靈,形成師生的行為方式。學校只有持續不斷地開展主題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學校“愛的文化”的發展具有實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近幾年,學校通過主題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愛的文化”的建設中開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喚醒師生對“愛的文化”的認識,讓師生對文化強校有向往和追求,從而敢于承擔學校文化建設的責任,最終引領學校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二是圍繞“愛的文化”提煉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特色化的辦學理念體系。三是形成“愛的文化”的教育實踐操作體系。例如:“愛的文化”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施、“愛的文化”實踐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四是形成主題鮮明的環境文化。學校以“愛的文化”要素構建了學校的環境文化,即把“愛的文化”的六要素分別彰顯在學校的各個樓層、校園的每個角落。實踐表明:只有堅持開展主題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學校“愛的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層次性、實踐性,才能真正科學地推進學校“愛的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
4.以“愛的文化”建設為引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構建學校主題文化,提高教育質量,走特色辦學之路,教師是主體、是關鍵。因此,我校對有特長的教師進行摸底歸類,了解其個性、特長、愛好、習慣、教學風格,做到用人所長。一是每個教師圍繞學校“愛的文化”的辦學特色,提高自身的素質,發展自己的優勢。通過教師的特長,推動學校“愛的文化”的建設。二是圍繞“愛的文化”建設的問題,讓教師接觸經典、與名家交流,提升教師的心靈境界。為此,學校把一些教育經典著作提供給教師閱讀,還創造條件鼓勵教師與教育名家進行思想的交流,以滋養教師的心靈。在閱讀經典、與名家交流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做到記錄與思考相結合。通過提高素質、培養特長、閱讀經典、與名家交流,教師不僅對學校“愛的文化”的內涵加深了理解,更有了較強的踐行“愛的文化”的責任意識。
5.以主題文化活動踐行“愛的文化”
豐富多彩的主題文化活動是讓“愛的文化”進入師生心靈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校圍繞“愛的文化”“開展了諸多主題文化活動的探索。
(1)讀經典、學為人
為使師生閱讀經典,從經典中領悟做人之道、為師之理、為學之理,提高師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格修養,我校每學期都要圍繞“愛的文化”中的某個主題(例如:禮儀、感恩、關心、尊重、責任、了解等),進行相關書籍的閱讀,并通過經典詩文朗誦會、校園電視臺節目、自編廣播操等形式進行推廣,旨在通過對經典文章的背誦和表演,使師生的心靈和精神受到洗禮。對于《論語》《學記》《勸學》等傳統經典,我們要求低年級的學生能夠朗朗上口地背誦;對于《弟子規》《三字經》等教育典籍,我們要求中年級的學生做到耳熟能詳;對于《魯濱遜漂流記》《朝花夕拾》等中外名著,我們要求高年級的學生有能力閱讀。就這樣,系列經典閱讀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浸潤著師生的心靈,陶冶著師生的品格與性情。
(2)感知愛、播灑愛
在“立己修身、誨人不倦”的教風引領下,在一句句溫情的“愛的箴言”的感召下,讓教師自覺地把愛的種子播灑到每位學生的心田。多年來,“愛的箴言”讓教師帶著摯誠奉獻愛,讓學生懷著溫暖得到愛。課堂教學,就是愛與愛的交流——調出了愛的生命色彩,就是情與情的回旋——擦出了對生命的關懷。讓教師感知愛,就是讓他們在制度面前有充分的自主權,體現對師生的人文關懷,倡導師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尊重每位教師,讓他們親手記錄自已的行為,既讓教師對自已有正確的認識,又使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變得融洽。
(3)主題月、實施愛
根據“愛的文化”實施要求,學校打造了一系列主題性教育活動。三月份——體育節,在龍騰虎躍的體育競技中充分地展示學生的無限活力;四月份——讀書節,在與書香文化的親密接觸中不斷地積蓄力量,提升品味,做有文氣的學生;五月份——藝術節,在藝術的舞臺上給學生一展身手的機會,讓他們的才藝得以施展;六月份——環境節,以“六·五環境日”為契機,讓學生們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做保護環境的宣傳者和實施者;七月份——英語節,讓英語這門第二語言也能如母語(漢語)般融入學生們的生活,并使學生對之產生濃厚的興趣;九月份——教師節,讓尊師重教的美德在學生們的心里生根發芽,并通過黑板報、櫥窗、小廣播、校園電視臺等校園媒體向學生們宣傳,通過畢業生的“愛之林”活動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向恩師表達敬意;十月份——紅歌節,以歌詠比賽和升國旗儀式后拉歌的形式讓學生重溫中國的紅色歌曲,讓愛校、愛家、愛國的情懷永駐學生的心間;十一月份——感恩節,通過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同學、感恩學校,感恩社會等,培育愛心、強化責任,為學生們的人生道路涂抹一道莊嚴的色彩;十二月份——反思節,讓學生以相互評比、自我評價的方式,反思一年的學習與收獲,并要求教師和學生全程參與。
(4)講德育、修品行
為促進學生愛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學校開展了“攜愛而行,幸福一生”系列主題活動,從三方面(即愛在家庭、行孝感恩,愛在學校、行禮尊重,愛在社會、行善奉獻”)促使學校、家長、社會三方配合,以便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德育教育。學校對表現出色的學生發放愛心卡,到學期期末,根據學生手中卡片的多少評選出三個等級的“愛心天使”。通過這種學生喜愛的游戲集卡的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的言談舉止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同時家長也紛紛以打電話、寫信、發郵件等形式向學校反饋學生的出色表現。為讓學生永遠地保持這種熱情,我們在發放愛心卡時,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發放喜報;并到學生家中將其出色的表現錄下來,定期在校園電視臺中播放。目前,我們已接到來自社會的幾百余封表揚信,表揚我校學生在校外的美好行為,諸如乘車讓座、拾金不昧、幫助別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獨有的《“愛的文化”韻律操》和《“弟子規”國學操》,既陶冶了師生的情操,又蘊染著他們的人生。
“愛的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從學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等方面精心地構建與科學地實施,同時又需要受教育者積極地參與、誠心地配合,才能最終形成學校文化建設的“三化”要求,即把“愛的文化”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取向,外化為師生的行為方式,固化為學校的環境、校史、制度、文化研究專刊等。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第四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