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證指數跌破2132點之際,越來越多的企業陷入了異乎尋常的困境中。
2011年9-10月間,浙江一些地區,特別是溫州等爆發了企業倒閉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從那以后,宏觀調控開始調整,先是去年10月的“適度適時預調微調”;12月份調整為“經濟增長存下行壓力重心轉向穩增長”;再到今年5月份“將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7月31日再次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謂越來越積極。其中,5月份溫州金融改革方案還被批準。那么,浙江地區的企業生存狀態是否得到改善呢?
情況仍不容樂觀,上周筆者到浙江兩地做了小小的調研,觀察到一些企業遇到了新困難。某在杭州的加工企業,屬于一個正紅火的產業,800多工人,一年的銷售收入23個億,利潤僅2000萬元,利潤率不足1%,人均創造利潤僅2萬多元。這個企業的政策環境是屬于好的,有兩位重要領導人曾到該企業視察過,一般的苛捐雜稅還不敢向他們征收。
這就是做實業的一面鏡子:好產業、行業龍頭、基本算最好的政策環境,也僅僅不足1%的利潤。那些過剩產業、缺乏同業競爭力、更容易被亂攤派的企業,其生存之難可想而知。
當前企業面臨的困難與2008年相比有著根本不同。2008年很多企業的停產倒閉是因為資金流匱乏的“休克”,并不缺利潤率、訂單和市場,這些“休克魚”得到信貸活水就能活過來。現在根本問題是做實業賺不到錢,借的錢越多,企業運營效率越快,規模做的越大,虧的越多!
更嚴重的問題是,由于做實業不賺錢,這兩年來,很多企業家看著房地產和礦產暴利,紛紛投資房地產和礦產,以賺錢彌補實業。某寧波企業在西部礦業100多倍市盈率的時候,買入大量股票,現在損失慘重;不少企業投資房地產,特別是商業地產,結果現在地產蕭條,特別是商業地產嚴重過剩,出現了不少的爛尾樓,資金鏈岌岌可危,更加危險。
最新出現的問題是,由于不少企業家對2008年四萬億救市的神效念念不忘,又想通過股市和期貨賺快錢救實業,他們絕大多數又不會做空,只會做多買股票,買商品期貨多單和囤物資。結果,每次有政策利好,就想抄底,結果每每被股市、期貨套住,不得不虧損割肉。囤積的原料因價格大跌,不得不在低位補倉,結果被套的更多更深。比如從今年3月初至今(8月3日),鋁和鎳已經下跌了21.4%;19.8%。
簡言之,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宏觀戰略把握力”的弊端暴露無遺,過去中國企業的生存和發財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靠苦干和實干,靠低工資低成本,干別人不愿干的苦活賺辛苦錢,這養成了中國企業家普遍的“只知埋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把握宏觀)”的痼疾;二是靠政府資源傾斜,通過權錢交易,廉價獲得土地和礦產,然后高價販賣乃至上市,剝奪社會公眾財富,這養成了不少企業家習慣于大吃大喝,送禮一擲千金,出入風月場所,和官員稱兄道弟,對宏觀戰略智慧相當輕蔑和吝嗇的弊端。
而今這兩種模式都已經進入了“死胡同”。即依賴苦干生存和依賴政府發財的模式都已經走到盡頭。
前者因為同質化的充分競爭、中國制造成本(人民幣升值、土地、勞動、政府稅費等等)不斷攀升、踏錯宏觀周期損失嚴重、外需萎縮內需低迷等等因素,利率越來越菲薄,乃至今天出現相當多全行業虧損的窘境。
后者因為樓市調控,房產成交低迷,工業屬性的礦產價格不斷降低,企業利潤銳減,乃至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政府由于土地財政銳減,為了公務員發工資,官員為維持既有的高消費,勢必擠壓讓利空間,官員間的利益爭奪和相互監督更激烈,權錢交易的風險更高。靠政府配置資源賺錢的道路也日益逼仄。
在傳統的兩種主要盈利模式衰退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生存和發展呢?如果僅僅從企業自己能做的角度而言,有兩個突圍方向。
一是形成核心的技術競爭力。可這談何容易,一項獨家或開創性技術,沒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上億元甚至百億的投入,是很難成功的,這就是大家為什么都很羨慕蘋果,卻無法復制其成功的原因,更不要說在生存線上掙扎的中國制造業了。
另一個是建立對宏觀周期的戰略把握力,并且通過期貨的對沖,避免遭遇宏觀周期跌宕的損失,乃至獲得超額收益。誠然,企業試圖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對中國宏觀經濟周期乃至全球商品市場的研究預測力,也基本不可能,但可以通過外部智庫合作的方式進行。
現實也不乏這樣的成功先例,自今年4月份以來,四川一家生產螺紋鋼的企業,在中華元智庫的戰略智囊支持下,不斷做空螺紋鋼,在螺紋鋼價格大跌了16.4%的情況下,有效地對沖了損失,在行業競爭中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更早的時候,2010年10月,某位鋼鐵老板在聽到本人“中國經濟未來2-3年將探大底,建議退出鋼鐵行業”的演講后,果斷在2011年初鋼鐵業的高峰賣掉了工廠,現手握現金笑看轉行契機。
然而,對于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家而言,他們仍然篤信的是,搞定官員就有大錢賺,跟著調控指揮棒,就有抄底的機會。如果這種慣性思維固執下去,他們被淘汰實屬必然。
換言之,中國企業競爭在過去30年中,經過“膽大就是競爭力”,到“單項業務優勢競爭”、“全面內部管理能力競爭”,如今進化到了在全能內部管理的基礎上,靠“外部宏觀戰略把握力”競爭取勝的階段。擁有“外部宏觀戰略把握力”的企業,越大的宏觀波動越是如魚得水。這個能力也是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的最重要的差距之一。
鑒于大部分的中國企業缺乏這種能力,尤其缺乏與美國企業博弈并且分得更多蛋糕的能力。中國企業這種個別或局部的能力提升,不足以成為由微觀而改善宏觀的力量。中國經濟走出大底還必須靠政府宏觀管理成本極大降低,乃至地方政府民主化,實現“全能管制投資型政府”向“有限責任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要靠土地和礦產資源主要收益歸社保而走出來。
那時,能夠熬過冬天,迎來中國經濟新一輪黃金時代和A股大牛市的企業,大多數將是具備“宏觀戰略把握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