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讓整個京城陷于癱瘓,死亡人數達37人。雖然換做其他國際大城市,遭遇如此強雨,也未必能保安然無恙,但其慘痛代價,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都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有此遭遇的城市不只北京,在近期的連續暴雨中,不少城市頻頻上演“市中看海”、逢雨必堵之景觀。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面對地表光鮮、地底不堪的基礎設施,雨災背后隱藏的城市建設、規劃理念、下水道系統的秘密,值得翻開來看看。
我們城市能建林立高樓、寬敞馬路,“下半身”為何卻標準落后,不堪一擊?這正應驗了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句話: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
城市,需要華麗外表,更要注重內在品質。與城市發展一樣,經濟發展需要華麗好看的數據,也需要內在質量的增長。
進入7月份,全國及各地紛紛披露二季度和上半年經濟數據。但通過綜合觀察其他地方的數據我們會發現,凡是固定資產投資多、大項目和重化工上得多的地方,GDP增幅就比其他地方快。
上半年GDP增幅比較快的幾個地方是:貴州14.5%,天津14.1%,重慶14%,四川13%,陜西13%。這些地方除天津之外,大多是中西部地區,最近一年都在進行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引進大項目和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比如貴州,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0%,拉動經濟增長9.6個百分點。比如陜西,今年4月與37家央企簽約,包括206個大項目,總投資超過7000億元,其中能源化工項目接近5000億元,仍是投資拉動型經濟。
雖然一些地方有企穩回升態勢,但從全國來看,下半年是逆勢上揚還是繼續回落,現在難有定論。對下半年經濟走勢和政策基調,中央決策層一般會在年中有個定調,這對下半年經濟走勢至關重要。
根據中央決策層前段時間在各地調研時的表態看,“穩增長”還將是近期主要任務,但對“穩增長”的具體措施預期,卻千差萬別,執行起來也難易不同。
比如,溫總理強調,要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要堅決破除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5月、6月,各部委陸續出臺的民資進入各領域的細則,可謂是對破除發展體制障礙的很好回應。
但我們也看到,很多細則仍是框架性文件,缺乏實質內容。更重要的是,民資進入壟斷行業,缺乏平等的話語權和競爭機會。在如何實現公平經營競爭、如何保障收益和產權等,還需更明確說法。
還比如,業界認為,盡管中國貨幣政策放松仍存較大空間,投資刺激也可短期見效,但長遠計,政策重心應轉向財稅領域,向更多的微小型企業減稅。盡管國務院有人多次提出要通過減稅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但在真正操作上,也面臨諸多困境。在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減少愈加突出,財政收入降速明顯情況下,對企業和個人大面積減稅,從政府角度而言,目前不現實。
總之,艱難時刻方顯改革決心。中央決策層一再強調,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不管地方GDP的增長,還是政府部門改革,凡是脫離這一目標,都將陷入虛增長、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