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臺的新的收入分配方案將采取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國際通行做法,并在稅收等方面綜合考慮,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賀鏗日前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經濟每月談”會議期間作出上述表示。
據他透露,6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國務院提交的新的收入分配方案,這有利于提振消費,也被認為是國務院下半年著力實現經濟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之一。
另有消息稱,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將在下半年出臺。方案將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調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未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
按照知情人士的說法,調整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減稅、資方讓利、勞動者所得提高,目的是促使三方之間利益分配結構趨向合理,但由于初次分配涉及問題很復雜,所以在一定的時期內,只能是采取小步漸進的方案逐步推進。
上述知情人士補充說,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對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制度、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都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工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按照“十二五”規劃中確定的“提低、擴中、調高”基本思路,由國家發改委、人社部、國資委等隨后修改或制定一系列具體的規范措施。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8年難產
然而,自2004年收入分配改革啟動調研至今8年過去了,方案依舊難產。因此,“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將在下半年出臺”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發熱議。
新華每日電訊刊發評論指出,8年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將出臺的消息,人們已經多次聽到。正如它無聲無息地制訂,公眾看不到一份征求意見稿,它又無聲無息地被退回,不告訴公眾一句退回的理由。但這一次應該有些不一樣,因為“制訂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是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上提及的“一定要做,努力做好”的五項工作之首。
種種跡象表明,此次的消息值得期待。就在溫總理表態之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重點工作分解落實。在需要努力完成的七項主要任務之中,“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同樣居首。此外,在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抓緊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列入規劃,明確的責任單位為: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資委等。
收入差距已擴大到23倍
來自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臺已刻不容緩。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財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卻是持續下降;二是居民內部的家庭與家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顯著拉大。
連年來,收入差距直線擴大一直刺痛著人們的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10年給出的數據是,中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高收入人群通常都是憑借手中的權力非法獲取隱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王小魯的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居民住戶的“隱性收入”至少有9.3萬億元,其中不包括在經濟普查中的5.4萬億元為“灰色收入”。
事實上,造成收入分配嚴重失衡的原因很復雜,非一日之寒,行政性壟斷固守陣地、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長、戶籍制度的壁壘及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等都是嚴重問題所在。
此前,有銀行員工抱怨說,年薪20萬生活壓力依然很大,慨嘆“生活在底層”,這遭到網友炮轟,而行業收入差距懸殊的問題更是再次被聚焦。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就此表示,社會學家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所作的社會問題綜合排序表明,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始終被公眾列為社會問題的第三位。
眼下,公眾對于收入分配改革有三大期盼,一期待從“藏富于國”到“藏富于民”,二期待縮小貧富差距,限制壟斷行業的暴利,盡快實現以家庭為單位征收,降低工薪階層納稅比重。三期待讓住房、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公共投入的增長速度跟上財政稅收的增長速度,強力壓縮“三公消費”節省行政開支,將國有企業每年上繳紅利更多用于提高國民福利,并在公共福利分配上體現出更多的傾向性和兜底性。
城鄉收入差距難扭轉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發布的《2012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稱,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僅教育就能解釋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25%左右,人力資本低下成為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
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保羅·海登斯表示,在農村投資不足的后果突出反映在教育回報上。住戶和個人特征可解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50%,教育能解釋該差距的25%左右,城鄉收入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
“城鄉收入差距非常大,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幾乎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3.5倍。”保羅·海登斯在報告發布會上解釋說,城鄉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農村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都極為低下;二是,農村投資和資產的回報率通常很低。
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12月19日發布的《社會藍皮書》曾經指出,當前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展仍然緩慢。國家有關部門醞釀三年有余的《工資條例》的出臺,因意見難以一致陷入僵局。提高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以及農民工同工同酬等要求,也因提升企業成本,而遭遇到私企和國企的阻撓。如何改革現行的丁資制度,成為兩難選擇和利益博弈。而另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是,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仍在發展。
報告提出,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快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但由于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在三倍以上,因此短期內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會出現拐點。
另一位資深的中科院收入分配改革專家解釋說,沒有一個國家的城鄉差距像中國這樣大。一般而言,城鄉差距會控制在2:1,多數國家的城鄉差距會控制在1,5:1。但是中國的城鄉差距已經從1978年的2,5:1上升到了官方統計的3,3:1。
工資收入分配怎么改
眾所周知,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各項體制改革中最富挑戰性的改革,也是一道世界性難題。事實上,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計劃肇始于2004年。其后,中央曾召開多次征求意見討論會。之所以仍未能與公眾見面,有分析認為,“牽涉到各種利益的博弈”,是最大原因。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表示,在分配方面的無序狀態,恐怕中國的混亂現象在大國中是最嚴重的。他最近發現自己的工資條上,基本工資僅占整個工資條上收入的20%不到。而在他看來,收入分配改革比壟斷行業改革更難。“收入分配改革因為牽扯的人太多,壟斷行業畢竟只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但是不推進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結構的調整也很難。”
今年,這個難上加難的改革方案將要完成制定。“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帶來一個完美的體制,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劉學民如是說。
他表示,解決當前工資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就需要通過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建立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其次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需要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分配關系,包括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公共服務支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
劉學民同時透露,國務院已經確定今年要抓緊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在中國現階段,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相當一部分初次分配差距并不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因此,除了在再分配環節需要政府加強調節,在初次分配領域也需要政府積極作為。
他山之石
1、社會民主主義式的福利國家
最為典型的是瑞典。瑞典是一個“從搖籃到墓地”的福利國家。公民享受的福利包括子女補貼、教育補貼、住房補貼、充分就業、最低工資、男女同工同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而且水平相當高,如喪失工作能力或失去工作機會的人一般可以得到相當于其正常收入90%的支付。
2、合作主義式的福利國家
代表國家如德國、法國、意大利。德國的再分配機制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三個方面。社會救濟的對象是不能養活自己的人和其他需要援助的人。社會保險是再分配機制的主體,包括全國強制性疾病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最后一部分是福利分配,不需要特別的條件就可以享受。德國公共支出占GDP的50%,福利支出約占財政總支出的一半左右,比例最大。據估計,80%的德國家庭受到政府的某種補貼。
3、自由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
以美國為典型。美國采用的所得稅稅率主要由聯邦稅與州稅兩部分組成,所得稅制度都是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其邊際稅率增加的累進所得稅。最窮的家庭不支付聯邦所得稅,中等收入家庭的稅收占應納稅收入的15%,富裕家庭的稅收占應納稅收入的28%33%。
4、互惠式的再分配機制
日本的再分配政策構筑了政府與受益群體之間的互惠關系,即政府為某些社會群體提供政策優惠,受益群體為政府提供政治支持。日本政府促進平等的主要途徑是影響第一次收入分配,如維持農產品高價,對小企業實行優惠財政政策,保護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不受來自國外的競爭等。就絕對水平而言,日本福利性再分配有限,但在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日本是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