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呢,還有許多紹興的橋……”龍年春節年初二,記者在參觀蘇州博物館“楊明義江南百橋圖”展覽中,聽到驚喜的吳依軟語。著名旅美畫家楊明義筆下的江南古橋,如同歷經歲月滄桑的“遲暮美人”,靜默地守候著自己的前塵往事,也許有“傷心橋下春波綠”的照水無奈……楊明義選取的一百座“最江南”的古橋,不僅有蘇州各縣市的老橋,還有紹興、湖州、嘉興的橋,特別是紹興的橋有20多座,如柯橋、斗門寶積橋、古虹明橋、三積橋、寧安橋、三昧書屋前的小石橋等。
“垂虹玉帶門前事,萬古名橋出越州”、“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紹興有“橋鄉”、“橋都”和“萬橋博物館”之稱,紹興許多鄉鎮以橋命名,如柯橋、楓橋、楊汛橋。2月8日下午,在紹興市人民政府馮建榮副市長的辦公室里,我們的話題從紹興的古橋開始。馮建榮認為,雖然古橋的實用功能已經削弱,但是其審美功能、文化功能則在加重,古橋、古城以及各類遺跡,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告訴我們“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向何處去?”,從而讓我們在回望中思考文化的價值與歸宿。
馮建榮副市長儒雅謙遜,學識淵博,才思敏捷,他對家鄉紹興懷著深摯的感情,足跡踏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永。他說,紹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數千年的歷史遺存積淀,使她處處散逸著耐人尋味的人文氣息,是一座該游之城、可游之城、宜游之城。
紹興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知名旅游勝地,素有“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盛譽,又有水鄉、酒鄉和書法之鄉、戲曲之鄉、名士之鄉的美稱。近幾年來,紹興正以建設國際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積極實施“全城旅游”發展戰略,爭創全城“5A”景區,發揮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提升城市軟實力和競爭力。
該游之城
“游人愛出山陰道,名士都來歷下亭。”此詩句道出紹興自古就是旅游勝地,“山陰道”是紹興市西南通向諸暨楓橋的一條官道,蘭亭就在山陰道上,王獻之輕輕吟出:“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說紹興“士比鯽魚多”的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有詩云:“錢塘艷如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平生王獻之,酷愛山陰道。彼時俱清奇,輸他得名早。”由此可見,紹興作為旅游勝地,成名比杭州還早,是我國旅游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現代人有休假,《史記》中記載古代有“休沐”。“休沐”伴隨的旅游現象古已有之。馮建榮介紹,紹興古代的旅游,主要有八種形式,在我國旅游史上很具有代表性。
一是以舜、禹、秦始皇、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為代表的帝王巡游。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千里迢迢來到紹興,“上會稽,祭大禹”:康熙、乾隆都來過紹興,在蘭亭景區就可以看到刻有康熙臨書《蘭亭序》、乾隆作詩的“祖孫碑”,一睹兩位帝王書法的神韻。
二是以孔子的學生子貢等為代表的謀士說游。子貢當年來紹興游說,請越王句踐幫助吳王夫差去攻打齊:晉兩國。典籍上記載“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霸越”。子貢此行,對春秋后期的軍事政治形勢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三是以文種、范蠡、計然等為代表的策士幕游。文種、范蠡是楚國人,計然的祖先是晉國的流亡公子。文種向越王句踐獻了“滅吳九術”。范蠡幫越王句踐組織生產,訓練士兵,還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后又經商致富,“三散其財”,號稱“中華商祖”。計然幫助越王句踐改革政治,發展商業,促進農業。他們為越王句踐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是以項羽等為代表的猛士壯游。項羽是楚國人,當年與其犯事的叔叔項梁一起來到了紹興。秦始皇巡游紹興,他跟著叔叔看到秦始皇的氣派儀仗,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五是以梅福、葛洪、陶弘景等為代表的方士隱游。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慕名到紹興來隱游、隱居。紹興現在有很多地名,如梅里、梅墅、梅山、諸葛尖、陶宴嶺等都與他們有關。
六是以東漢時安息國高僧安世高、印度高僧康僧會及三國時印度高僧支謙、唐代詩僧皎然等為代表的僧士云游。皎然與陸羽是忘年交,多次來到紹興,流傳至今的他的25首茶詩,不少便是在越中寫就的。
七是以司馬遷、李白、杜甫等為代表的文士漫游。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上會稽,撩禹穴”。有學者考證,李白三次來過紹興,也有說四次的,賞越景,詠越史,歌越賢,頌越俗,寫下了100多首與紹興相關的詩,占了他詩文總數的十分之一。
八是以風胡子等為代表的商賈行游。商賈行游,相當于現在的商務旅游考察、購物游。當年,楚王令風胡子來紹興求購諸侯國中制作最為精良的越劍,當時紹興的制陶、青銅冶煉。紡織、種植等,已是遐邇聞名了。
紹興該游,也是因為紹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地。嵊州小黃山遺址的考古發掘曾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小黃山遺址是目前長江中下游發現的同一時代中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距今8000年-10000年,那時先民們已進入定居生活階段,并已栽培或利用水稻。史書還明確記載,舜帝曾在紹興留下了眾多的遺跡,如舜江、舜井、上虞、百官、舜王廟。大禹來紹興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此功成德盛,地平天成。
“從舜王大禹到越王句踐,從秦始皇置會稽郡到宋高宗設紹興府,從六朝經濟繁榮到唐朝萬眾所向,從康乾巡越到辛亥革命,從抗日救國到改革開放。從物質富庶到文化燦爛,紹興無不為中華文明添磚加瓦,無不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馮建榮動情地說。
可游之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旅行是身體對靈魂的一種放飛。馮建榮說,到紹興旅游可以滿足上述的需要,還可以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目的。他擺出了紹興作為可游之城的四個充足理由。
其一,紹興是游山玩水的好地方。紹興古城是一座獨特雅致的山水之城,古城內有秀美的府山、塔山、蕺山。紹興境內青山秀水環繞,山的代表有會稽山、四明山、龍門山、天姥山,其中會稽山歷史上位列九大名山與四大鎮山之首。水的代表有古鑒湖、曹娥江、浦陽江。紹興市區有東湖景區、會稽山景區,紹興縣有鑒湖——柯巖景區,諸暨市有五泄景區、湯江巖景區,上虞市有鳳鳴山景區、東山景區,嵊州市有百丈飛瀑景區、十八都江景區,新昌縣有穿巖十九峰景區、硅化木地質景區。
其二,紹興是見賢思齊的好地方。“古有三圣,越兼其二”,中國古代有堯、舜、禹三位圣人,紹興占了兩位,一位是太舜,一位是大禹。整個科舉時代,紹興出了27位狀元、2238位進士。當代,紹興有兩院院士60多位。毛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臺名士鄉”。
紹興歷代名人輩出,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猛士文豪、清官廉吏。如才子的代表有“書圣”王羲之、“詩圣”陸游、書畫奇才徐渭、當代“茶圣”吳覺農。佳人的代表是民間提煉概括的“五女”:美女西施、孝女曹娥、情女祝英臺、才女唐婉、俠女秋瑾。紹興歷史上的清官有“鑒湖之父”馬臻太守、“一錢太守”劉寵等。劉寵清廉親民,留下了“錢清”的地名和“一錢太守”的美名,越劇《一錢太守》就取材于劉寵的真實事跡。
其三,紹興是修禪禮佛的好地方。大概在距今1900年以前,東漢末年時,佛教傳到了紹興。魏晉南北朝時期,紹興成為江南兩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歷代以來,紹興境內有2898處寺院、庵堂。延續至今,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紹興市區爐峰禪寺、新昌縣大佛寺、上虞市秀峰禪寺、諸暨市五泄禪寺、嵊州市大明禪寺以及紹興縣石佛寺、普照寺、安康寺等。
“千畝香林花雨滿,千年古剎梵音傳。真山真水真文化,醉香醉美醉自然。”馮建榮在這首詩中吟詠的是紹興縣大香林,這里有千年樹齡的桂花樹,桂花飄落,恰似花雨。建于公元951年的千年古剎香林寺里梵音悠揚,蕩滌心靈。紹興縣正在建設當中的“兜率天宮”,是彌勒佛的法身道場。當時馮建榮在紹興縣工作,對規劃設計者提出了期望,即“遙望其景,海市蜃樓、若隱若現;身臨其境,氣勢恢弘。震撼人心;進入其中,金碧輝煌、物我兩忘。”
其四,紹興是訪古鑒今的好地方。紹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下了數量眾多的古城鎮、古街區、古村落、古建筑、古遺址。諸暨千柱屋、嵊州市崇仁古鎮、紹興縣安昌古鎮、上虞市英臺故里豐惠鎮,以及千古愛情名園沈園,紹興城區倉橋直街歷史文化街區等,來到這里可以感受到滄海桑田,在探尋歷史足跡中受到啟示。
宜游之城
“區位好,來去方便;配套好,賓至如歸;治安好,高枕無憂。”馮建榮頗為自豪地說。紹興“吃、住、行、游、購、樂”旅游要素配套齊全。目前,紹興全市有45個A級景區,89處省級以上文保單位,數量眾多、星羅棋布的森林公園、農家樂,使游客流連忘返、沉醉其間。
尋找美景、發現美食是旅游的樂趣。醉鄉紹興,是中國黃酒的原產地,有“天下黃酒源紹興”之說。游客來紹興,都喜歡咪點原產地黃酒。“紹興黃酒越千年,中華國釀總纏綿。圣賢庶民皆鐘情,春夏秋冬飄欲仙。”這是馮建榮對紹興黃酒的由衷贊美。
越菜添酒香,紹興的下酒菜,獨具風味,如羅漢豆、螺螄、酥魚、魚干、臘貨。扎肉、醬鴨等。酒還人菜,醉蝦、醉蟹。醉棗、醉麻蛤等,味道鮮美,與黃酒淺斟慢品的風格相呼應。
紹興的土特產茶葉、香榧、烏干菜、安昌臘腸備受游客青睞。“茶圣”陸羽曾評說“茶,越州上”。唐代的400余位詩人來紹興品茗唱和,《全唐詩》收錄了與紹興有關的400余首茶詩。香榧是珍稀干果,有“千年香榧三代果”之說,紹興香榧得益和有賴于會稽山獨特的地形、土壤、氣候。馮建榮對香榧深情謳歌:“鴻蒙初辟歲月稠,巋然峭崿風流。三代和睦享天倫,四時常青緣滇修。曲直順行應造化,卑亢有度蘊剛柔。餐雪飲雨萬千年,靜閱人寰春與秋。”
烏篷船、烏干菜、烏鉆帽是紹興獨特的“三烏”。紹興鳥篷船,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烏篷船的航向是用手槳來控制的,船行進時,船工腳手并用。“越水靜靜流,烏篷船悠悠。最是古意濃,盡享此獨有。”到紹興而不坐烏篷船,此乃憾事。
來到了紹興,在公園里、廣場上,到處能聽到婉轉柔麗的越劇。紹興是“越劇故鄉”,今年春節元宵晚會《梨園新蕾》節目中,來自紹興嵊州市的兩位小朋友演唱了越劇《紅樓夢》的經典唱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讓全國的觀眾欣賞到了越劇的傳神韻味。
紹興是中國書法名城,全國無數書法愛好者到蘭亭“朝圣”,追慕曲水流觴的千古風流。在去年中國蘭亭書法節舉辦之際,馮建榮欣然賦詩:“三月初三惠風舒,四十二賢多雅趣。崇山茂林映清流,峻嶺秀竹觀天宇。游目騁懷寄逸興,列坐其次吟詩曲。而今書圣已遠去,難忘仍是蘭亭序。”
“三全”旅游
旅游業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世界旅游權威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這已被國內外眾多城市所認同。近年來,各地政府也都把發展旅游作為帶動城市經濟的重要產業來抓。
馮建榮認為,我國發展旅游業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人心所向,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第三產業是否發達的標志。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度閑時、花閑錢、享閑情”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以修身養性、強生健體為目的的休閑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樂于參與的活動。
近年來,紹興大力實施“全城游、全市游、全民游”,構建富有特色的紹興“三全”旅游。馮建榮介紹,全城游圍繞打造文化休閑城市的戰略目標,按照“千年古城、江南水城、文化名城”的總體定位,重點構建起“一軸、兩環、五區”的空間布局,著力打造發展社區旅游、夜間旅游、水上旅游,打造慢生活、深體驗的旅游新方式,從而實現“城是一個景,景是一座城”的愿景。
何謂“一軸、兩環、五區”?“一軸”即把中興路打造成為“全城游”文化交通景觀軸,強化承載“紹祚中興”——穿越2500年的紹興主題理念,使其成為游客進入紹興的一條文化體驗線路;“兩環”是指內環水系和環城河水系,建設標志性的城市廣場水上旅游碼頭,打造特色水上旅游線路,完善和提升水岸商業設施和配套設施,創造市民與游客休閑的新空間。“五區”即5個歷史街區,包括書圣故里文化創意產業區、越王城越國文化體驗區、黃酒風情體驗區、魯迅故里名人文化體驗區八字橋水鄉風情體驗區等五大片歷史街區,著力打造具有紹興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休閑生活街區和商業游憩區。
同時,紹興全力推進“全市游”,打響“大紹興旅游”品牌,在規劃布局、營銷推廣、游線優化等方面加強市縣_聯動,通過水鄉風情、休閑度假、文化修學、古越民俗、商貿會展、時尚體驗等“六大聯動”,形成紹興旅游業整體發展合力,加快紹興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全民游”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紹興人人都是旅游環境的創造者,人人要自覺為旅游發展服務;二是人人都是旅游成果的共享者,人人參與旅游,讓旅游成為良好的生恬習慣。
紹興是鮮活的“江南文化讀本”,那些穿越千年的傳奇故事,那些關于美麗、浪漫、離愁、哀怨、狂放與豪情的記憶依稀斑駁,值得人們細細地品味。千載儒風沁書香,近代風雨涌思潮。雖然許多人在學生時代未必到過紹興,但對魯迅筆下紹興舊時生活充滿了好奇,不知不覺,紹興擁有了許多潛在游客。
就紹興如何抓住國際旅游熱機會并繼續保持領先優勢,馮建榮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紹興就明確提出建設國際旅游城市,2009年浙江省把紹興定位為“古越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濃郁的’江南民族風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紹興旅游的資源優勢,千年風雨浸潤的古城、“東方水城”的獨特韻味,這里獨一無二的烏篷船、千姿百態的古橋、紹興風俗以及居民生活習慣,都是國際游客所感興趣的。因此,紹興著力提升旅游品質,更好地適應國際旅游發展需要,促進紹興由國內旅游名城向國際旅游名城轉型升級。
(攝影 張麗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