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抵抗力較成人弱,日常護理中稍有不注意,便容易患病。兒科門診的最大特點就是,孩子自己不會敘述病情或是沒有能力向醫生講清楚自己的病情。因此,這就要求家長簡明扼要地講清孩子的癥狀和感受。
家長不能小看帶孩子看病的學問,要知道醫生需要從家長的敘述中了解孩子從發病到就診之間的全部經過,包括寶寶的主要癥狀、病痛感受、發病時間、不適部位,以及有無并發癥等。
診前準備
在帶孩子看病前,家長應該先給孩子做好思想工作,要讓孩子對“去醫院見醫生”有一定心理準備。同時,家長應努力爭取孩子最大限度地合作,而不是二話不說抱起孩子就走。
試想,孩子本來就不舒服,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見到陌生人,怎么會不格外焦慮呢?因此,不少孩子一進診室就因為恐懼而大哭不止。家長如果不做好事先準備,既會影響診室安靜,又會影響醫生診斷疾病。
陳述病情
對于孩子的病情癥狀及病痛時間,家長應該注意盡量說得準確,比如“腹痛1小時”或是“間斷發燒2天”,以及“咳嗽1天”等,而不是“從外婆家回來就肚子疼了”或“我從菜場回來他就發燒了”。這種陳述,讓醫生根本無法弄清楚狀況。
另外,不要將自己的臆測和想法當成病情告訴醫生,比如發現孩子流鼻涕就判斷孩子是患上感冒了,因此就含糊地對醫生說“孩子感冒兩天了”。實際上你傳遞給醫生的信息不是病情,而你的孩子是否感冒,應該是醫生在為孩子做完詳盡檢查后才能做出明確判斷的。
回答問診
在回答醫生的詢問時,要盡量詳細具體,比如醫生詢問孩子腹瀉的次數,有的家長只回答“好幾次”或“每次換尿布的時候都有”。這會使醫生無從判斷孩子的具體病情。
除了要向醫生介紹主要病情之外,還要介紹一些一般情況,如孩子的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
當醫生發現孩子神經系統異常時,醫生可能會詢問家長一些孩子出生時的情況,甚至可能還要詢問一些家族成員的健康情況。對于這些問題,家長應如實回答,既不要含糊其辭,也不要憑想當然來編造,聽不懂的地方可以請醫生稍加解釋后再回答。
協助開藥
不同年齡孩子的用藥量有所不同,在醫生開藥時,家長要主動告訴醫生孩子的實際年齡(周歲),如果孩子最近剛稱過體重,也可以告訴醫生孩子的體重,以便醫生更精確地計算出用藥量。
另外,在醫生開藥時,家長不應憑經驗胡亂指定用藥,因為用藥并不是越貴越好、越多越好的。孩子的抵抗能力有限,各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參差不齊,家長要相信醫生的專業技術,給醫生充分的自由度,這才能治好孩子的病。
就診完畢
醫院是病人集中的場所,也是疾病交叉感染的高發地區,孩子患病時,抵抗能力會更差,如果在醫院逗留過長的時間,必然會增加被傳染其它疾病的幾率。因此,待醫生開好處方后,家長應收好處方,靜靜地抱孩子到一邊穿衣服,隨后安靜離開,以免影響下一位病人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