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泰晤士河
第二天早晨十點多,我們在泰晤士河邊坐上游船,欣賞兩岸美景。泰晤士河上各色的橋墩或高或矮、或收或放很有特色,兩岸建筑或老或新、或繁或簡鱗次櫛比。
游船上一名當地男員工正用純正的倫敦音,很地道地講解兩岸的圣保羅大教堂、現代藝術館、薩士比亞中心等建筑,讓我們聆聽到了什么是原汁原味的英語。
兩岸河邊上古典與現代建筑在陽光下交相輝映,讓我想到:有條干凈的河流穿過的城市是幸福的。有人說:泰晤士河是流動的歷史。當我們聽完導游沿河介紹時,真是有了同感。
泰晤士河是英國的母親河。它意為“寬河”,發源于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山,沿途匯集了英格蘭境內的諸多細流,河水從西部流入倫敦市區,倫敦下游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近三十公里的河口,最后經諾爾島注入北海。
從格林威治西上至泰晤士河第一座橋梁——塔橋,沿河兩岸船塢、碼頭、倉庫密集,過塔橋而西進入倫敦市區,兩岸景色驟變,高樓廣廈,皇宮苑圃,鱗次櫛比;議會大廈,皇家音樂廳,倫敦塔和索思瓦克大教堂,圣保羅大教堂等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古建筑都依稀可見。埃及克婁佩特拉方尖碑,仿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復制品、駱駝兵雕像等等文物古跡也多在沿河兩岸。
倫敦市行政中心的郡政廳緊依河濱。沿河共有橋梁27座,結構風格不同,景色各有千秋。其中滑鐵盧橋、威斯敏斯特橋和蘭勃士橋最為壯觀。
這條從倫敦市中心穿過的泰晤士河,使倫敦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一大良港。而且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北海與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口遙遙相對,向歐洲最富饒的地區打開了一條直接航運的通道。同時,倫敦地處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途,從而成為那一地區最理想的商業港,這無疑促進了倫敦的繁榮。
游船經過倫敦塔橋,“倫敦音”明顯起來。倫敦塔橋竣工于1894年,正是維多利亞那個時代的產物,他是經典建筑藝術和大工業的結晶。如今是倫敦的形象和泰晤士河頭號地標。前兩年看電影《福爾摩斯》,結尾的打斗場面令人印象深刻,福爾摩斯和對手決斗的場面放在了即將合攏的倫敦塔橋上。
倫敦塔橋兩側的新哥特式高塔是其最明顯的特征,這兩座塔高65米,中間有一座橋連接。這座橋是用于下面的橋面打開時行人行走用的,橋面每天也會打開1-2次讓經過這里的大船通過,提升橋面的是蒸汽發動機,1976年更換了電子設備,但是蒸汽機還是保留了下來。
船行駛到格林威治鎮岸邊,一看表是下午兩點半,可是對光線敏感的我,怎么看也像青海的五點多鐘,上岸憑感覺匆匆奔天文臺而去,直到一個大院子,一打聽才知是一所大學和船舶展覽館及皇家海軍學院。等經過一大片綠色開闊地到了格林威治天文臺山上,已是夕陽西下了,再看表也就是三點多鐘。
格林威治,東西半球起始線(本初子午線)。里面有昔日的皇家天文臺、國家航海博物館、皇家海軍學院以及風景秀麗的公園。格林威治久負盛名,近100年來,各國出版的地圖都以經過倫敦格林威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也是“世界時區”的起點,并用它的計時儀器來校準本國時間。站在格林威治瞭望臺上眺望,泰晤士河岸的絢麗風光一目了然,倫敦的景致也一覽無余。
我們參觀了紀念館,并親自跨了一下本初子午線就急忙下山了,因為一是要趕船,二是還要看另一個景點倫敦塔。一路小跑,快到岸邊終于看到大船,可是經過蛇型入口,距離有三十米時大游船竟一聲長鳴離我們而去,任我們擺手也無濟于事。英國人的守時可略見一斑。又等了半個小時來了一班船,上船后已是華燈初上之時,我們也寬慰自己一下,索性就看看泰晤士河兩岸的夜間景色吧。白天看到的各個景點,晚上在各色光線配合下倒映在河里真是如夢如幻。
我們又沿河參觀了倫敦塔,它始建于1078年。它在歷史上既作過王宮,也作過法院,后來又是一所監獄。倫敦塔周圍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實的城墻。城墻上有許多炮臺、箭樓,四周是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從1107年,諾曼征服倫敦后,倫敦塔成了國王行轅總署和兵營。從1140年到17世紀該塔一直是英國歷代國王的主要住處。英國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內被處死之后,倫敦塔就成了監禁犯人的牢獄和刑場。它見證了倫敦的黑暗時期。
下了游船,在回去的路上,親戚說倫敦是不變的,即使過去了十年八年,當你再次躋身這座城市,你仍會覺得她依然是那么熟悉,每一座建筑,每一條馬路,每一座橋,哪怕就是你曾經光顧過的那些咖啡館、小酒吧、中餐館還都在那里等待你的光臨。不像國內大拆大建,一年不見就變化很大,開車都不知怎么上下環路了。
我也在想倫敦也是變化的,那晨曦落日,那泰晤士河里的流水,都是新的,隨著時光的流逝,它們常新常變,不管人們是否矚目和忽視,它們都寵辱不驚地在飄動,在流淌。
來到曼徹斯特
第三天我們要去曼城,到倫敦EUSDON 火車站坐火車到曼徹斯特,火車票是在國內上海訂的,英國火車票也是浮動的,早訂也會打一些折。我們用信用卡在自動售票機上輸入自己的密碼,在國內訂的火車票就自動出來了。英國人很少身上帶現金,大都懷揣信用卡消費。辦事購物也大多通過郵件或寫信方式進行。
我們按照大屏幕的提示,徑直上了火車。
火車時速很快,窗戶外不時掠過大片丘陵,大都是綠地牧場,牛馬身上披著棉布在低頭吃草。牧場的房屋和流水讓人心曠神怡。
對面坐著一對親密的俊男靚女,像是上班族,說說笑笑,女的還打開公文包不停地寫字,一會兒男的起身走了,拎回一個紙袋,一樣樣自己吃著,有三明治、火腿、礦泉水、小糖果,還不停地跟女友在說話,絲毫也沒有讓女孩子的意思,女孩子也不在乎,忙于寫字和看窗外風景。忙了一會兒女孩子也起身拎回一紙袋子吃的東西,說說笑笑,若無其事地吃著喝著。這就是英式AA制吧。
英國人愛吃愛喝,時不時地就坐下來吃一通。但不是自帶的,一般都在車上或停泊處解決。坐火車沒有見到國內旅行常見的喝水茶杯、大包小包的零食。
車上眾人要么看電腦,要么看書,要么去車上酒吧買些吃的,沒有大聲說話的。更沒有叫賣商品的人。偶有一印度小女孩在打手機,服務人員馬上善意提醒制止,女孩子不好意思連忙道謙。車下沒有檢票口,隨便上車,車開了一陣后,列車員才來檢票。
我們在曼城皮卡迪里火車站下車。找到在網上訂的一幢維多利亞式的Britannia Hotel酒店住下。
曼徹斯特以前是英國重要的工業城市,現在是除倫敦以外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曼徹斯特機場是僅次于英國倫敦希思羅機場的第二大機場,曼徹斯特的交通十分發達,是英國的交通樞紐,乘坐火車去倫敦和伯明翰分別只要三個小時和一個半小時,去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也只要三個半小時。
城市獨有的電車橫穿市區,連接維多利亞、皮卡迪利和凱瑟菲爾德等區街,曼徹斯特市雖然沒有地下鐵路系統,市內仍然有輕鐵系統連接市內各區,包圍著曼徹斯特的市中心。
曾擁有貝克漢姆等大牌球星的曼聯足球隊,成了曼城最為世界所知的標志。
曼徹斯特有兩個著名的足球會:曼徹斯特聯隊(曼聯,Manchester United)和曼徹斯特城隊(曼城,Manchester City),是英國最高水平足球聯賽英超聯賽的參賽球會。曼城主場是曼徹斯特城市球場,而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則是現在全英格蘭座位數目第二多的足球場,僅次于擁有90,000個座位的溫布利球場。兩支球會中以曼聯全球知名,常是英超聯賽的冠軍,素有“紅魔”和“常勝軍”的美譽。
曼徹斯特的唐人街,是英國最大的唐人街,亦是英國北部地區最集中的華人社區。在中國城里,有很多中國人開的小超市。中國特有商品這里都能找到,像淀粉、醬油、菜刀、蒸鍋等,很多生活在曼徹斯特四周城鎮的留學生經常來到這里采購。
在曼徹斯特有“三大購物中心”——特拉福德中心、阿戴爾中心,以及圣安妮廣場。在曼徹斯特的城市中央,阿戴爾中心獨樹一幟,它超越了所有的購物中心。第一次感覺到老外是如此的多,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堪比北京的王府井了。在這里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漫步其間沒有一整天時間,就別想出來。
在近郊的特拉福德購物中心,偌大的停車場,幾乎停滿了,大都是兩箱車,有的車還掛有歐共體的牌子,看來是海峽對岸歐洲大陸來購物的人也不在少數。許多推著各式兒童車的夫婦也在其中,少有懷抱孩子的人,在英國露天刮風下雨天也多見推兒童車的人群。不知誰說過的,恒量一個城市幸福指數的高低,最簡單、最直觀的辦法就是看看有多少推兒童車的人出現,我很贊成這種說法。
參加研究生畢業典禮
曼徹斯特大學是全英國最大的全日制大學,全世界排名在第二十四位,我的外甥女就在大學商學院進修碩士生。
在曼徹斯特大學出席外甥女碩士畢業典禮,家長和校方都很重視,校方很早就發了請柬。在莊重的大學教堂里,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庭成員都手執鮮花有序坐定。身披黑袍,頭戴方帽的學子們,將列隊經過大街,進入教堂,在此獲得被授予的學位。此時在樂隊的伴奏下,身著盛裝、手執象征智慧權杖的校方隊伍款款而來,禮樂齊鳴。坐定后,校長熱情致辭,隨著麥克風有序叫到名字,校長與每位上臺領畢業證的同學都一一握手祝賀。
在每年集中畢業的時間段里,這種儀式校方每天要舉辦三次,從來不嫌麻煩,場場莊重而熱烈,讓學子們終生難忘。畢業儀式后,校方用英式大餐款待莘莘學子和遠道而來的家長們,大家舉杯歡慶、其樂融融。
英國的大學教育
在倫敦和曼城,我有幸接觸到幾位海內外學生家長,當聊起英國與國內教育的區別,好像有談不完的話題。
有一對中國夫婦1997年就到新西蘭從事醫療工作,經常來英國交流學習。他說,國外教師一般不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采用實驗、案例、討論、互動交流等豐富生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處于自由聽課狀態,有些文科課程沒有固定的教科書,通常只由教授或其助教就某一專題作20分鐘左右的介紹或講解,然后把有關材料發給每一個聽課人,并將他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圍繞一、兩個問題對材料進行半小時左右的討論和分析,然后每個小組由一名或兩名學生闡述他們討論的結果和觀點。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插話,引導學生提高分析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的能力。學習時機的把握,參加考試資格的獲得,都取決于學生本人。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參與問題討論都是很積極主動的,他們爭相發言,真知灼見此起彼伏。
來自山東濟寧的一位帥小伙和他的父母說,我們時下國內大學生的4年本科教育,真正學習專業的時間其實并不多,在專業領域學有所長、學有專攻的則更少,教師習慣于滿堂灌的教授方式,學生幾乎無人在課堂上主動展示自己的觀點,或提出質疑。
因為學分、獎學金和考研門坎等問題,英語成了國內學生最努力學習的科目,英語在大學教育中被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一部分學生無論上什么專業課,他們對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內容都心不在焉,卻目不轉睛地盯牢與專業課毫不相干的英語教材,或對著英語詞匯手冊默念不止,并且還占用大量課余時間去攻讀作為工具的外語。
中國大學生在四年大學的黃金時間里,花如此多的精力與時間去攻讀英語,由此浪費了大量學習專業課的時間,錯過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最佳時機。
來自廣東珠海的一對夫婦和他們留學英國的女兒說,在英國,由學校董事會任命校長,校長一旦任命以后,他就有足夠的管理實權。學校的各種事務通過不同的委員會進行決策和監督。學校內部的組織管理則典型體現了教授治校的特點。直接從政府獲得研究資金與設備,完全擁有資金的支配權。教授有權開設自己研究領域的課程,并自由安排授課時間。
大學是學術組織,但國內的大學學術行政化、“衙門化”的傾向突出,導致行政凌駕于學術、教學之上,“官本位”盛行于校園。有相當多的大學城處在相對偏遠的環境,脫離社會環境,“人文氛圍缺失”使大學城成為“學生的村落”;雖然大學城里的大學一所緊接一所,超大型的校門氣派非凡,但大學生基本上處于封閉的環境之中,難以與社會發生積極的互動,嚴重缺乏社會實踐和創業的機會。
從曼城到蘇格蘭愛丁堡的大巴車上,有三十多位海外留學生,包括臺灣和新加坡的留學生,幾天下來已成為朋友,說到教育大家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并相互留下QQ號。我把大家幾天來對大學教育的幾點不同談話草草記了一些:
節省時間:國內大學說是四年,第一年重點學些基礎、政治理論,最后一年基本上是找工作。掐頭去尾學點東西也就兩年光景。平時上課學生愛來不來,每人一本同樣的教科書,愛聽不聽,一堂課就是50頁。班上前排幾個似乎在聽,中間的在看別的書,后面的在玩手機,再后面的隨時準備開溜,或干脆回宿舍睡大覺。
上課時沒有太多新的東西,考試劃重點。看分數高,其實啥也不知道,缺少上手能力。四年過去,學校發的書還是新新的,每屆都一樣。畢業時二三十塊錢的書,只好五角就賣給師弟師妹了。國內大學圖書館人多搶座,但往往是因為里面有空調,條件比宿舍好,不冷不熱,只是在此抄寫些重點作業,或借閱一些諸如《王菲這些年》、《楊玉環野史》類的消遣書籍。畢業論文隨便抄,就看你會抄不會抄。
英國大學的本科、碩士學位學制較短。普通專業,本科學位學制三年,碩士學位學制只有一年。其次,英國大學的學期也比較短。通常每個學期上課十二周。一般課程只有20到30個課時,但是課后閱讀、作業及實驗負擔則是比較重的。
強調閱讀和自學:國外教授講課沒有固定的書籍,每講一課就是提供閱讀清單(reading list),要求去大學圖書館查近20本相關書籍。自學時間多,然后上課提問,讓學生闡述自己觀點,小組討論。老師再就問題展開講解。老師與學生強調互動性。
一般每門課都會有一個長長的閱讀書單,包括必讀書和建議閱讀書。所以一下課,學生們就提著書包向圖書館沖過去,滿頭大汗。因為借書只能看一個小時。在英國書是很貴的,一般每本都在四五十鎊左右,買不起。因為書是木材要環保,成本高,所以很珍惜。當然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指導老師,可以定期得到學業和其他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教學靈活:很少有一個老師在黑板上寫上一大堆、一個人在講臺上講上1-2個小時。多數時候是圍坐在一起,動手一起做實驗、分別發言討論問題,還經常可以看到老師坐在桌子上講課的情景。
強調創新:教育體制是專才教育,學生按興趣學習,可投入更多精力在感興趣科目上,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多關心時事,多看新聞;考試多是問答題,要求寫出鮮明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積累和思辯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要求學生知識面廣,會答分析論述題;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更注重思考和獨創精神,注重交流能力的培養。
很多課最后的考核并沒有跟國內一樣的卷面考試,通常包括一個大作業、論文和實踐考核,考試50%看軟件操作能力,50%是理論。每到一個學習階段學生要求寫論文,要用自己的語言和分析寫出來,一旦發現是抄襲,馬上宣布零分。學校有計算機自動分析系統,只要有5%的重復別人的資料就提示不合格。
我們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參觀時有人向學校提到這么幾個問題:“你們大學沒有圍墻和門衛,萬一有閑雜人員進來怎么辦?你們的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實的?如果非本校學生進來蹭課,占用本校教學資源怎么辦?”校方回答:“我們不理解什么是閑雜人員,任何人都有權來大學參觀、訪問、聽課。當然,沒有注冊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也拿不到畢業證書。至于安全措施,有警方來負責,迄今為止并沒有發生過大的暴力案件。至于外校學生或其他人來聽課,我們都歡迎。我們也無權拒絕任何人來大學聽課,因為他們是納稅人”。
與英國的大學相比,國內大學不僅有圍墻,而且還有威武的門衛。以北京大學為例,每個學生進入大學必須向門衛出示證件,而圖書館更是嚴格:沒有本校的學生證根本就進不去。大學是全體納稅人供養的,出資人反而沒有權利借閱圖書,也不太容易去旁聽大學課程。
大家都感到納悶的是,不少中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大學領導都出國進修或留學過,他們應該了解國外大學對外開放的程度。他們起碼知道,國外的大學沒有圍墻,沒有門衛,任何人都可以進課堂聽課、進圖書館閱覽,不管你是不是本校學生。一所學校如果自我封閉起來,要想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豈不是天方夜譚?
我想一所大學要成為一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開放的心態和心胸是起碼的基本條件。狹隘地把自己隔絕起來,培養出來的學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性格孤僻。盡管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大多脫離社會現實,這或許就是不少社會企業人士感嘆現如今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際能力的原因吧。
我在大英博物館參觀時,常常會見到外國小朋友進門時,都要到服務臺領張精致的問題單,當時不知怎么回事,打聽才知,孩子們按照單上提的問題去館內各自尋找答案。看完展覽、填寫完答題卡交給館內人員就可到服務臺上領到心愛的小紀念品。良好的認知習慣養成在此可略見一斑。
體驗圣誕
來到曼城,正值圣誕前幾天,人們說的和電視上最常聽到的就是Christmas或Merry Christmas。街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購置年貨的老外一點也不比國內少。每到華燈初放時,在市政廳廣場巨大圣誕老人等霓虹閃爍處,有個很熱鬧的圣誕節市場——Christmas Market。市場不算大,但各種圣誕禮物應有盡有,各式各樣來自地世界各地的具有民族特色商品在這里都有一些,有圣誕樹、圣誕老人、巧克力、咖啡做的小玩意、歐洲的水晶球,在一個燈光明亮的溫馨小店里,我們還看到了來自中國南方的微縮盆景花卉、有卡通武術小人等。還有現場烤的熱狗、漢堡、三明治、皮薩、烤肉等。吃的喝的很是熱鬧。天雖有些冷,但當地人還是三三兩兩舉著杯子,興高采烈冒著熱氣說著聊著,我與大家試著走近一酒吧,里面很吵雜,男男女女都站著,圍著木柱上環狀桌子喝著啤酒。我們看好刻有英文的圣誕老人和儲蓄小罐,價格在3到5鎊之間,于是掏出國內兌換的50鎊遞了過去,生意人頓時就很疑惑地望著我們,聳聳肩把錢退給我們,原來50鎊是英國最大票了,有的英國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見過,加上人家使用信用卡很普遍,這肯定是找不開的嘍。
感受牛津大學
12月17日早晨7:45我們在倫敦尤斯敦車站踏上倫敦→牛津→斯特拉斯福特→華威城堡之旅。大約一個半小時抵達世界聞名的牛津市,開始參觀牛津大學圖書館、校園及學院。
牛津大學與城區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大學不僅沒有校門和圍墻,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樓房的尖塔在煙雨蒙蒙中若隱若現,高高的石墻上爬滿老藤,小城顯得古樸素雅。
初到牛津的共同印象,均會覺得每個學院都像是中國各地那些破舊的古廟,一進門就給人一種寂寞與荒涼的感覺。因為每個學院完全是中世紀修道院的模樣,這也反映出牛津人強烈的思古情懷。
漢語把英文單詞college譯為“學院”,大概就來源于牛津和劍橋的四方“院”。雖然從建筑外表看,牛津十分古老,但從內部設備看,卻十分現代。在大學科學區里,你可以看到工程科學、核物理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的先進設備。至今牛津大學最老的據說是默頓學院,建于1264年,最年輕的學院叫圣凱瑟琳學院,建于1963年,兩個學院相差整整七個世紀。
牛津大學,簡稱Oxon。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雖然牛津大學的確切創立日期仍不清楚,但其歷史可追溯到十二世紀末,迄今已有九個世紀。
1209年,在牛津學生與居民的沖突事件過后,一些牛津的學者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并成立劍橋大學。
目前,牛津共有39個學院,它們和學校的關系就像美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那樣采用聯邦制形式。
長久以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一直被人們聯系在一起的。在英文里則有專有的一個詞:牛橋-Oxbridge。其實兩校差別并不大。學校組織,建筑格式等非常類似。如前所述,劍橋本身就是牛津大學學生和市民沖突之后,師生流落到劍橋建立的。兩校之間的接觸與交流一直很密切。
當然,不同之處輕意就可以找到。有人對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做了分析,牛津大學會問:“What do you think?”,劍橋大學會問:“What do you know?”看來,牛津大學更注重思想,而劍橋大學更注重求知。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30名首相,劍橋出了8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一所大學,成績斐然至此,無人能出其右。
一般的看法是牛津的人文科學更強一些,劍橋的理學和工程技術更有優勢。
英國人把牛津當做一種傳統,一種象征,一種懷戀和一種追尋。在那里可以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可以重溫昔日的輝煌。市內有圣邁克爾教堂的薩克森人塔樓,諾曼人碉堡和城墻遺址等等,處處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難怪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城,猶如進入歷史”。
牛津的學院中有許多中世紀建筑瑰寶,并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圍。街兩旁布滿中世紀的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就是一所學院,由于在當時學術是教會的專利,因此學院都以修道院式建筑來設計,不過四周往往圍繞著美麗的綠色庭園。
城內多塔狀建筑,故又得名“塔城”。中世紀的塔樓古色古香,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彌漫著浪漫氣息;位于民眾方庭的圖書館,建于1371年,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圖書館;大學植物園,建于1621年,是英國最早的教學植物園。
蜿蜒曲折,幽深綿長的皇后小巷,從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現在,快700年了。王爾德坐過的木凳,肖伯納倚過的書架,都照原樣沒動。外面環境如此,走進樓內,讓人更加感到歷史的分量。在學校最早的圖書館韓夫瑞公爵圖書館里,時光仿佛是靜止不動的,寂靜充滿了這書籍的圣殿。從地板到屋頂,全是手稿和書刊資料,它們像寶庫一樣等待著后人去開發。
雷德克利夫廣場是大學舉行慶典及各項文藝活動的中心,這是整個古城的中心,遠離了主要街道的喧鬧。附近紅磚地的銅鼻小巷,巷中三兩行人或散步或騎自行車,綠樹遮天,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圣瑪利教堂位于廣場南邊,十七世紀前,學校的主要慶典、音樂會都在這里舉行。
廣場的西角是建于十五世紀的神學院,有古典式圓頂的雷德克利夫建筑是牛津很特殊的建筑。它是圖書館的原始建筑。早期作為大學的研討教室之用,現在改為大學圖書館的閱覽室。
城東的莫德林學院的城堡,被人們稱為“凝固了的音樂”,的確優美異常。鐘樓以大青石砌筑,朝天高聳。據說,樓內掛著十口鐵鐘,當它們相繼敲響時,仿佛一曲雄渾磅礴的交響樂。
建于十七世紀的謝爾登尼安劇院是列恩所設計的第一棟建筑,是牛津大學舉行授予學位典禮的傳統場地。每年夏天,學期結束時,身披黑袍,頭戴方帽的學子們,將列隊經過大街,進入劇院,在此獲得被授予學位的榮譽。
最可貴的是圖書館,牛津共有104個圖書館。藏有許多名家文章、樂曲的手稿。這些手稿置于精致的玻璃柜中供人參觀。但當每位參觀者看完后,管理人員立刻用黑色的絨布覆蓋起來,其對古物的珍惜之情,可見一斑。
牛津的書店幾乎與圖書館一樣多,大大小小也有100多個。有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性書店布萊克韋爾書店,書店中那塊從開張就有的著名木牌鑲在墻上。牌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開張時的那段讓人高興的話:“沒有人會來問你要什么,你想隨手翻閱任何書籍,盡管自便。如果你需要,店里職員隨時為你服務。不論顧客來看書或是買書,都會受到一樣的歡迎。”
1994年6月8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回母校牛津大學參加榮譽院士的授予儀式,還特地到這家書店買書。
另外,牛津博物館也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場館。其中阿什莫爾博物館建于1683年,是英國第一座博物館,比大英博物館早70年,現為英國第二大博物館。其它如科學史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它們在自然科學、藝術、文化等領域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大師莎士比亞的故鄉
阿旺河上的斯特拉斯福特鎮人口僅2萬,但游客每年達150萬人次。人們來此的主要目的是要看一看莎士比亞誕生、工作、生活和安息的地方。
尋著清幽的布侖河水步入鎮中,仿佛走進一個遠古的童話。古鎮方圓不足兩公里,穿鎮而過的布侖河兩岸,林木染翠,年代久遠的古民宅由岸邊次第排列開去。維多利亞式建筑的陡峻與厚重,哥特式建筑的俏麗和奇幻,歷史悠久的普通民居的粗獷和古樸,書寫著古鎮的滄桑歷史。
而布侖河上那棟中世紀留下來的拱橋,應是小鎮更為古老的見證。腳下,布侖河水靜靜地流淌,成群的天鵝和野鴨在河中追逐嬉戲。教堂的鐘聲響起,蕩開河面層層漣漪,向人們心靈深處傳遞著悠揚的靜謐。
緊靠河邊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藝復興時期,是鎮上最宏偉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層深厚的苔蘚。教堂內是莎士比亞的陵墓。凡來鎮上的游人,第一件事就是到教堂看望莎士比亞老人家。莎翁的陵墓是用漢白玉做成的方形高臺,高可盈人,莎翁的遺體就埋在高臺之下。
莎翁的故居,坐落在鎮中心不寬也不長的亨利街上,街頭三叉路口有一莎翁文學作品中小丑的雕像,座上書有莎翁名言:笨蛋自以為聰明,聰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
一棟古舊的二層木制小樓,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門樓上掛一鐵牌,標明建筑年代為1531年。走進屋內,便進入了當年莎翁的生活。一樓是客廳和廚房,壁爐中的火依然殷紅,面包、牛排和刀叉之類擺在餐桌上,咖啡壺和杯子帶有幾分粗糲。二樓作為臥室和書房。書房塑有莎翁的蠟像,蠟像前的書案上堆放著字跡密集的稿紙,莎翁靠著坐椅凝神思索。一切偉大的藝術創造,無不來自寂寞和孤獨。莎士比亞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偉大作品,就是在這間書房里完成的。
宅內還陳列著莎翁之父,手套制造商及羊毛商約翰的文物,古雅莊重。房子的右側是“莎士比亞中心”,這所現代化的大廈既是圖書館也是檔案館,由美國及加拿大私人捐款建成。
離開古鎮時已是下午。絢麗的夕陽給布侖河兩岸染上迷幻色彩。位于河邊的莎翁的宏偉雕像和劇作中人物雕塑,矗立在晚霞之中,顯得那樣栩栩如生。
稍做休息后,我們驅車又來到不遠的英國最精致的中世紀石頭城堡——華威城堡。這所十七世紀的建筑,它的城墻、城門、院落及房屋保存得都很完好,我對古城頗有興趣,在此一飽眼福拍攝了許多資料。隨后參觀了城堡里的主樓宴會廳、大廳堂、雪松畫室、安妮女王住過的寢宮、藍色閨房、紅綠畫室、禮拜堂及六座圓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