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和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隨著鑼鼓點在扭“秧歌”、有的跟著節奏鮮明的音樂跳“迪斯科”、還有的人在優美的旋律中跳著自編的“健身舞”;晚間,在劇場可以欣賞到舞蹈或舞劇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廳或聯歡會去跳交誼舞;節日期間還可以在一些公園舉辦的“游園花會”看到各地的民間舞蹈表演;如果有興趣或需要,你還可以到各種舞蹈訓練班學習芭蕾舞、民間舞、國標舞,來提高自己的舞藝。那么究竟什么是舞蹈呢?簡而言之,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
舞蹈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通過具有協調性、韻律性、審美化的動作組合來表達內心情感,是人類審美意識和情感表達在人體動作形態形式中的對象化,是舞蹈藝術動作的具體成果。在舞蹈意象的特定情節中,構成動作的姿態、節奏、速度、空間走向、動作力度與情感強度的統一所體現的情感傾向,以及動作在運動中的“力效”,在音樂、舞美等多種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復雜的心境和情感沖突,使舞蹈藝術在連綿不斷的起伏跌宕,表現人物情感,創造各具特色,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具有造型美、流動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賞價值。
屬于人體動作范疇的藝術有許多種,如雜技、啞劇、人體雕塑、韻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別的人體動作藝術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深層的精神世界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另外由于人體動作不停變化的特點,他必須在一定的空間(舞臺或廣場)和一定的時間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道具,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燈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空間性、時間性和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
舞蹈表演要求以簡代繁,講究生動傳神,強調通過外在形象的塑造傳達出內在的神韻,抒發主體的胸臆情懷。從整體追求上看,含蓄蘊藉,追求神似,注重當眾展現人物的靈魂和情感,注重整體效果的傳神寫意。虛擬的動作表演重在動作的高度美化和情感的充分抒發,創造出劇情需要的舞臺環境和氛圍,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寬表現生活的領域,超越有限的“實境”,引構無限的“虛境”,創造出一種超脫、空靈、古樸、高雅的審美境界。表現手法的突出特點是夸張、變形,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藝術真實,旨在調動觀眾的想像,共同完成審美意象的創造,因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優秀的審美意象應當具有比藝術形象本身更加深廣雋永的內涵,這種內涵蘊藏在藝術形象內,只有憑借欣賞者的細心體察、玩味、感悟、領會,才能真正理解和認識。藝術意蘊是舞蹈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傳達出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內涵。一般來講,藝術意蘊還不完全是由舞蹈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它是比主題思想更加形而上的東西,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哲理和詩情,它也是優秀舞蹈意象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是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們思想感情的,但是藝術的反映和表現,不是一般概念的抽象反映和表現,而是具體的形象和審美的反映和表現。所謂審美的反映和表現,就是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對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概括、加工,并根據藝術的特點和規律予以創造性的反映和表現。各門類藝術形式的主要區別就是各有其獨自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文學的物質載體是語言、文字;美術的物質載體是紙張、畫布、顏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色彩、線條、構圖和造型;音樂的物質載體是聲音;戲劇的物質載體是人們在舞臺上的行動(表演活動),除舞劇外,主要以語言、歌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電影的物質載體是人們的表演通過科學技術的方法攝制在膠片上,用電光在銀幕上放映出來;雜技和舞蹈有著共同的物質載體——人的身體是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工具,多數雜技品種和舞蹈一樣,是以人體的動作、姿態造型和構圖變化為主要表現手段。雜技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樣著重表現人物情感的發展過程,一般不具有情節事件,而是通過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表現出一種概括性的勇敢、堅毅的品格力量。因此,雜技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題,或是不以舞蹈內容,而是以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于內容和形式的脫節,而陷于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
意境,是指抒情性舞蹈意象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聲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分虛實,虛實相生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實境是指景、形、境,即“如在目前”的“象”。虛境是指有實境引發的想象空間,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聯想中的延伸和擴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隨著由具象引發的想像而產生的對情、神、意的體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其意蘊虛涵,具有暗示性,只能領悟,不能直陳。虛境是實境的升華,它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審美效果,居于靈魂和統帥的地位。借用王夫之的話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與詩者,妙和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蔽璧杆囆g也是如此。韻味無窮,則是意境的審美特征。“韻味”是指意境中所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雋永和綜合美感效應。意境是創造主體和欣賞主體共同創造的多層次的意象,是作者得于心,觀者會于意的產物。藝術主體的創造是意境創造的基礎和前提,欣賞主體在接受中的再創造,是意境創造的復現、衍生和深化。意境的整體形象具有朦朧性、模糊性。創作主體的個性、時代性與欣賞主體的個性、時代性之間的差異,形成同一藝術意境在創造和再創造的時代,歷史背景中意蘊的變異性。同一藝術意境可以生發出多種不同的闡釋,從而構成意境的多意性。
每個舞蹈都有不同的風格,同時也要講個性。一位編導這樣描繪風格與個性:“風格是別人的,個性是自己的;風格是重復的,個性是變化的,風格是鐵,個性是火?!睉撛偌由弦痪洌喝绻诳臻g上將二者合一,那么鐵與火就會煉出鋼。從舞蹈史的角度看,許多風格性極強的舞種都是由個性介入而生發出新的風采,使原有舞種更加完善。
舞蹈不僅講究動作、結構安排的對稱、均衡,而且注重場面的豐富變化與和諧統一。還要借助服飾、道具、燈光和舞美設計,特別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形成多層次的美感效應,產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綜合體現多方面的舞蹈美。
舞蹈是需要有人欣賞的,人們觀賞舞蹈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本質上是認識活動,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系列的想像、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中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在前面我們曾談過,舞蹈是已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從舞蹈作品訴諸于欣賞者的感情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欣賞者通過對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復品味,不斷積累審美經驗,增強對舞蹈的欣賞能力。對舞蹈傳達美的方式和技巧認識得愈深,理解力愈強,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斷強化審美感受,深化審美體驗,內化和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進而升華成對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覺追求,逐漸養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開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儀態,健康、健美的體魄和自由、和諧、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