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是古代十二州之一,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幽州臺,即薊北樓,又稱燕臺、黃金臺,史傳為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故址在北京市大興區,今尚存“金臺夕照”古跡。
老臣郭隗當“馬骨”,燕昭王搭起了黃金臺
齊宣王七年(314),燕國發生內亂,起因是燕國國君噲突發奇想,想效仿遠古傳說中的堯舜禪讓,要把自己的王位讓給相國子之。燕太子平自然不服,他聯絡了一位將軍去攻討子之,戰亂的烽火在燕國的國都燃起,老百姓死傷無數。齊國國君齊宣王見燕國內亂,覺得自己有機可乘,就命他手下的將軍率軍進攻燕國。燕國猝不及防,根本無心應戰,連都城城門都沒關。齊軍長驅直入,俘虜子之,把他剁成肉醬,還殺掉了燕王,燕國幾乎快要滅亡了。在燕國老百姓的強烈抗議下,齊軍退出燕境。燕國人立太子平為燕國國王,他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時刻不忘齊國攻燕之仇,他想廣招天下賢才,輔佐自己完成強國復仇的心愿,可燕國地理位置偏僻,國力弱小,如何才能吸引真正有治國之能的良才呢?燕昭王去拜訪本國的老臣郭隗,跟他談了自己的想法,郭隗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有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對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他就能把千里馬買回來。國君很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皇上您肯花錢買死馬骨,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來嗎?’國君就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大王一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老臣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回去后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然后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里去居住,而且每天都前去探望。燕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筑了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禮物,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臺。
各國有才干的人聽說燕昭王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著名的是趙國人樂毅,樂毅來到燕國后,燕昭王拜他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后來,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攻占了大部分的齊國領地,報了齊國趁燕國內亂出兵進剿之仇。大詩人李白在其名篇《行路難》里曾談到這段史事:“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燕昭王禮賢下士,用人不疑,終于使強國復仇的愿望得以實現,他自己也成功躋身于戰國七雄之列。
幽州臺上,陳子昂愴然泣下為哪般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這首短詩沒有比喻用典、大肆鋪陳,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被視做初唐詩歌之絕唱,也是陳子昂的壓卷之作。在這首短詩中,蘊涵著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滄桑的吟詠。
如果不介紹作者,我們從這首有著“金石之音”的短詩中不難想象,能作出如此高音遠律的詩人必定是位頂天立地的奇男子、偉丈夫。不錯,生活于初唐向盛唐過渡時期的陳子昂出生于富貴之家,受家庭影響,“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陳子昂是性情中人,好意氣用事,年輕時他非常向往仗義勇為、打抱不平的俠義之氣,并且在那時他便已懷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他關注社會現實,留意軍國大事,入仕伊始即不顧人微言輕,以政治家的氣魄,屢屢向武則天進呈各種建議,針砭時弊,希圖匡扶國家。武則天是知道陳子昂的才氣的,據說她也頗有愛惜人才、知人善任的美名,但多疑猜忌的女皇始終把陳子昂當成自己政治生活中一個華美卻始終空懸著的飾物,并不真正相信重用他。
《登幽州臺歌》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據陳子昂的好友盧藏用的《陳氏別傳》記載,這一年陳子昂從武攸宜征討契丹,在軍中任參謀。當時戰爭形勢對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是個平庸無能之輩,仗一開打,前軍慘敗,大營震動,人心惶惶。陳子昂雖是軍中微職,卻不忍坐視敗局,挺身向武攸宜進諫,提出了不同的作戰策略。出身親貴但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武攸宜非但不采納陳子昂的建議,反而惱羞成怒,把陳子昂降職為軍曹,這大大傷了這位熱血志士的心。眼看著報國的理想無法實現,心情憂傷的陳子昂登上了幽州臺,他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賢士的燕昭王,悲憤之余,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果我們僅將陳子昂悲愴的吶喊看做是其胸懷抱負未能實現的一己之私,就未免小看了這位大詩人,這首詩也不會受到歷代讀者如此盛贊了。小小的金絲雀啼鳴只是為自己的渺小與悲歡,而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如陳子昂者,他們的心境是不可以俗視的,用憂國憂民這樣的詞也不能概括陳子昂當時的心境。
然而,生逢盛世的陳子昂沒有得遇像燕昭王那樣的君主,他因在政治上堅持自己的主張,勇于犯上直諫,上書皇帝指陳時弊,因而屢遭排斥打壓,曾兩次被派從軍出塞。他才華不得施展,最后被酷吏誣陷死在獄中,年僅四十二歲。
詩人死了,詩作還活著。這也許是上蒼給詩人最好的、也是最后的報答!